夏麗霞
無牙牙合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技術的療效評價
夏麗霞
(江西景德鎮(zhèn)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
目的 對無牙牙合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技術的療效進行分析。方法 選擇2016年3月~2017年2月無牙牙合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兩組。義齒固定組采用傳統(tǒng)義齒固定治療,種植修復組采用口腔種植修復技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修復體成功率;修復體固位、牙齒咀嚼功能、發(fā)音功能、舒適度、美觀度評分;治療前和治療后患者骨吸收量的差異。結果 種植修復組患者修復體成功率和義齒固定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種植修復組修復體固位、牙齒咀嚼功能、發(fā)音功能、舒適度、美觀度評分高于義齒固定組(P<0.05);治療前兩組骨吸收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種植修復組骨吸收量無明顯變化,義齒固定組吸收量較多(P<0.05)。結論 無牙牙合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技術的療效確切,可提高患者對修復體固位、牙齒咀嚼功能、發(fā)音功能、舒適度、美觀度的滿意度,且無明顯骨吸收,效果確切,值得推廣。
無牙牙合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技術;療效
無牙牙合為常見牙科和口腔疾病,可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學習工作,因而采取合適的治療措施非常關鍵[1-2]。傳統(tǒng)對無牙牙合患者多采用活動義齒修復,其咀嚼功能和穩(wěn)定性較差,近年來,隨著口腔修復技術不斷提高,口腔種植修復技術在臨床廣泛應用,其采用種植體固位,可提高穩(wěn)固性,改善患者咀嚼功能。本研究分析了無牙牙合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技術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3月~2017年2月無牙牙合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兩組,各48例。種植修復組患者男30例,女18例;年齡52~73歲,年齡(60.34±2.35)歲。義齒固定組患者男32例,女16例;年齡53~73歲,年齡(60.31±2.37)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義齒固定組采用傳統(tǒng)義齒固定治療,種植修復組采用口腔種植修復技術治療。根據患者要求以及X線檢查結果制定合理修復計劃,根據情況給予上頜種植體和下頜種植體,二期術后2周,進行種植體水平轉移模型制作,并制作上部結構,經試戴以及X線檢查確定上部結構完全被動就位,完成修復。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修復體成功率;修復體固位、牙齒咀嚼功能、發(fā)音功能、舒適度、美觀度評分;治療前和治療后患者骨吸收量的差異。
顯效:種植體穩(wěn)固性良好,咀嚼功能良好,發(fā)音正常;有效:種植體穩(wěn)固性較好,咀嚼功能和發(fā)音尚可;無效:不滿足上述標準。修復體成功率為顯效、有效之和[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20.0軟件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修復體成功率相比較 種植修復組患者修復體成功率和義齒固定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修復體成功率相比較[n(%)]
2.2 治療前和治療后骨吸收量相比較 治療前兩組骨吸收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種植修復組骨吸收量無明顯變化,義齒固定組吸收量較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和治療后骨吸收量相比較(x±s)
2.3 兩組患者修復體固位、牙齒咀嚼功能、發(fā)音功能、舒適度、美觀度評分相比較 種植修復組修復體固位、牙齒咀嚼功能、發(fā)音功能、舒適度、美觀度評分高于義齒固定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修復體固位、牙齒咀嚼功能、發(fā)音功能、舒適度、美觀度評分相比較(x±s)
無牙牙合屬于臨床常見多發(fā)病,以牙槽嵴吸收為特點,牙槽嵴不斷減少,一般會在恒牙喪失后用剩余組織進行修復和重建[4]。
無牙牙合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技術效果確切,成功率高,但目前來看,一般下頜種植成功率比較高,而上頜無牙牙合種植難度較大,成功率較低[5-6]。
在對無牙牙合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技術進行治療的時候,需根據患者情況給予針對性處理。對于下頜無牙牙合患者,若吸收嚴重,需設計2~4枚種植體,并考慮桿的長度,一般不高于15 mm。下頜無牙牙合的種植修復中,種植體位置不需要和天然牙位置一致,而上頜無牙牙合則需進行種植體的準確定點,避免影響牙齒美觀和排列[7-8]。
對于骨質和骨量條件較差的上頜無牙牙合患者,修復難度大,因此在將種植體植入的時候需結合多種種植技術,如骨擴張術、擠壓術、骨劈開術等,在骨高度不足的情況下需同時進行上頜竇提升手術[9-10]。
本研究中,義齒固定組采用傳統(tǒng)義齒固定治療,種植修復組采用口腔種植修復技術治療。結果顯示,種植修復組患者修復體成功率和義齒固定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種植修復組修復體固位、牙齒咀嚼功能、發(fā)音功能、舒適度、美觀度評分高于義齒固定組(P<0.05);治療前兩組骨吸收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種植修復組骨吸收量無明顯變化,義齒固定組吸收量較多(P<0.05)。
綜上所述,無牙牙合患者口腔種植修復技術的療效確切,可提高患者對修復體固位、牙齒咀嚼功能、發(fā)音功能、舒適度、美觀度的滿意度,且無明顯骨吸收,效果確切,值得推廣。
[1] 何家才,鄒多宏.牙種植體支持式覆蓋義齒在臨床中的應用[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6,26(4):229-237.
[2] 許培武.種植支持全牙弓和分段式修復無牙頜患者對成功率、骨吸收及美觀評價的影響[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16,21(3):104-106,110.
[3] 王培,李明,朱志軍,等.無牙牙合種植后即刻負重的臨床回顧研究[J].口腔醫(yī)學,2016,36(12):1087-1091.
[4] 孫海濤,孫玉華.微型種植體聯合磁性附著體對老年無牙牙合患者的修復療效分析[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16,21(2):85-87.
[5] 汪曉霞,王佩,王維,等.種植覆蓋義齒和固定義齒修復無牙牙合臨床療效比較[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6,37(22):2806-2807.
[6] 馬斐斐,林野,邸萍,等.T-ScanⅢ咬合分析系統(tǒng)測量無牙牙合Al l-on-4種植修復后(駘)力分布初探[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16,51(9):517-520.
[7] 丁曉軍,邱憬,湯春波,等.自主研發(fā)CAD/CAM種植導板制作系統(tǒng)在無牙牙合種植修復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口腔醫(yī)學,2016,36(5):421-424,466.
[8] 陳曉東.Al l-on-4種植即刻修復技術的研究現狀[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5):2009-2011.
[9] 陳菲.再探無牙牙合患者口腔固有條件對全口義齒修復效果的影響[J].當代醫(yī)學,2016,22(8):62-63.
[10]蔣義德,韋啟升,蔣梅英,等.磁性附著體種植覆蓋義齒修復無牙牙合的臨床效果[J].當代醫(yī)學,2012,18(19):59-60.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9.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