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輝
中華女子學院博雅課程的建設與實踐
劉振輝
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是兩種不同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通識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如何做人,專業(yè)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如何做事。博雅課程作為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的精品課程,對培養(yǎng)知性高雅的女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中華女子學院致力于構建具有女性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在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實踐,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博雅課程體系。
通識教育;博雅課程;考核評價
中華女子學院(以下簡稱女院)的通識教育在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新要求的形勢下,積極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積極探尋通識教育發(fā)展的特色。女院以培養(yǎng)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識、知性高雅的高素質女性人才為目標,制訂了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其中包括博雅課程。通識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院的辦學理念。而要構建符合女院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其核心任務是課程改革。2012年女院修訂了培養(yǎng)方案,面向所有本科生開設了博雅課程。①參見:《中華女子學院關于修訂2012年本科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的通知》,校教字[2012]1號。在“十三五”規(guī)劃期間,女院總結以前通識教育的工作經驗,聽取師生的反饋意見,修訂了新一輪的培養(yǎng)方案,對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也做出了一定的調整。
通識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如何做人[1]246,如何做一個有素養(yǎng)的人;專業(yè)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如何做事。開設博雅課程的宗旨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考問題的能力。女院通識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識、知性高雅的應用型女性人才。何為知性高雅?知性的定義是有文化、有內涵、有修養(yǎng)的美麗女性;[2]高雅是指高尚雅致,表現(xiàn)為受過良好教養(yǎng)的高尚舉止或情趣。[3]
在我國,多數(shù)大學將通識教育課程按照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進行劃分。[4]45然而,現(xiàn)代大學實行分類推進,鼓勵特色發(fā)展,每個學校都應有特色的學科和特色的課程體系。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中,女院建設了具有女性高等教育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塊。2012年女院召開第四次本科教學會,將課程體系分為: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學科專業(yè)課程模塊和自由選修課程模塊。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分為共同基礎課程、博雅課程和第二課堂。博雅課程分為五大模塊:“文學與藝術”、“歷史與文化”、“社會與哲學”、“科技與自然”和“性別與發(fā)展”。文學與藝術類主要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的鑒賞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歷史與文化類主要是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傳承與創(chuàng)新文化的使命感;社會與哲學類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辨與倫理,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與領導素養(yǎng);科技與自然類主要通過對科技與自然相關知識的了解,使學生理解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培養(yǎng)學生尊重生命,樹立保護自然的理念;性別與發(fā)展類主要是以培育學生人文精神和“四自”精神,倡導先進性別文化為目標。①參見:中華女子學院博雅課程建設實施方案(試行),校字[2012]5號。2016年版的培養(yǎng)方案,女院將博雅課程分為五大課程模塊:“文史經典與哲學智慧”、“藝術鑒賞與審美體驗”、“社會發(fā)展與公民責任”、“科技進步與科學素養(yǎng)”和“女性發(fā)展與性別平等”。將課程模塊重新進行規(guī)劃,主要目的是:加強美育,增強社會責任感。
博雅課程的師資隊伍是博雅課程建設的重要因素。女院博雅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要求有五個方面:(1)各團隊教師結構合理,課程建設展現(xiàn)團隊優(yōu)勢;(2)開設博雅課程的團隊負責人應具有講師以上的職稱;(3)具有所申報類別的學科基礎和研究能力;(4)認同學校博雅課程的設置理念;(5)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能夠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自身的水平。②同上。
筆者對2012—2015年開設的73門博雅課程的任課教師進行了統(tǒng)計(見表1)。從中可以看出,教師的職稱主要是副高和中級,具有正高職稱的教師沒有超過21%,教師年齡基本合理,年齡段在36—45歲之間的教師共29人,占所有任課教師39.7%;年齡大于 56歲的教師占27.4%,他們都具有高級職稱,有著豐富的講授博雅課程的經驗,卻面臨著即將退休的現(xiàn)狀。任課教師的學歷較高,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占所有任課教師的82.2%,反映出女院擔任博雅課程的教師具有良好的學歷背景,年齡分布情況比較合理等,但是職稱結構并不合理。良好的師資隊伍是開設博雅課程的必備條件,師資隊伍的優(yōu)化,有利于開設出一批精品的博雅課程。因此,對于擔任博雅系列課程的教師隊伍應當不斷建設,加強師資隊伍的穩(wěn)定性,多開展通識教育的培訓工作,讓教師能夠互相學習,從而全方位提升博雅課程的教學質量。
表1 博雅課程任課教師結構統(tǒng)計表
課堂教學的博雅課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有:開卷筆試、閉卷筆試、論文和匯報演出等。但是,傳統(tǒng)的課程考核方式對博雅課程的考核未必能夠有效和適用。為了進一步加強博雅課程的考核,需要改革考核方式,加強課程試題命題研究,注重考核學生是否達到了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
由于開設博雅課程的師資不足等客觀原因,女院在2014年引入了爾雅網絡課程作為博雅課程。學生通過修習成績合格后,取得學分。博雅課程的教學場所發(fā)生了由傳統(tǒng)課堂到網絡課堂的很大變化,學生可以在手機或者電腦中學習知識。爾雅網絡課程類似于遠程開放教育中的多媒體遠程教育,學生能夠通過爾雅網絡課程的學習聆聽一些名校名師的授課內容。但是,爾雅網絡課程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當今的大學生缺少的不是網絡上和碎片化的信息知識,而是缺少通過同學之間的溝通與互動,例如缺乏討論、辯論等環(huán)節(jié)。正是通過討論、辯論和交流等方式,才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思想火花。通過思想火花碰撞,引起學生的共鳴與創(chuàng)新,從而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爾雅網絡課程的考核成績由四部分組成:(1)課程視頻觀看時間占30%;(2)作業(yè)完成情況占 20%;(3)參與課程討論占 10%;(4)線下成績占40%。根據(jù)學生的課程學習完成情況按比例進行綜合評定。爾雅網絡課程的筆試考試借鑒了我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考試形式。其特點為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國家考試三者相結合。[5]269其中考試是主導性的環(huán)節(jié)。其他學校一般采取學生在線聽、線上進行測試的模式。但是,這樣不能真實反映出學生修習課程的效果。因為爾雅網絡課程的題庫大多數(shù)都是選擇題和判斷題,并且這些題目在百度中都能夠搜到。有的學生在考試前把題庫上的題下載后,突擊背誦就能獲得高分。甚至,有的學校都不組織學生參加線上考試,讓學生聽完課后自行用手機或者電腦進行測試。這樣沒有老師監(jiān)考,會出現(xiàn)學生代考,或者在電腦上進行檢索完成試卷等現(xiàn)象。這樣考試就失去了意義,屬于送學分的“水課”。
為了規(guī)范考務管理,結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管理經驗,女院對爾雅網絡課程采取線下筆試的考核方式,命題工作由相關專業(yè)的老師完成,并由命題人進行閱卷。學生的總評成績由線上學習課程成績和線下筆試成績共同構成。通過兩年的嘗試,女院已經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網課考試管理工作模式。該項工作也在不斷進行嘗試和創(chuàng)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筆者參與了2014年爾雅網絡課程的命題工作,2014年是女院購買爾雅課程的第一年。當時時間緊,任務急,命題工作還處于摸索的階段。教務處決定考試的命題思路應該圍繞考察學生在課程學習完成上是否有收獲來擬定。因此,第一次爾雅網絡課程考試的題目全部是:“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和體會?你對網絡課程的學習有什么建議?”考試結束后,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同學都有自己的想法,題目回答的比想象中的要好。2015年以后的試題題型包括三道題,即第一、第二題主要是基礎知識,考查學生對課程中知識點的掌握情況;第三題是論述題,考查學生對課程中某個知識點的掌握及運用情況。
教務處每學期都要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博雅課程課堂教學情況進行測評,其指標內涵包括六項,分別是:(1)課程的教學內容能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和發(fā)展需要,有一定的深度;(2)教師對所教的內容有精湛的理解和深切的信念;(3)教師在教學中能啟發(fā)你的思維;(4)教師在教學中能運用各種教學手段;(5)這門課程能帶給你不同的體驗;(6)這門課讓你滿意嗎?對指標內涵的評價有五個等級的滿意程度,分別是:(1)非常滿意;(2)比較滿意;(3)一般;(4)不太滿意;(5)很不滿意。學生根據(jù)問卷的內容,真實地評價教師上課的情況。教務處根據(jù)學生的測評情況進行統(tǒng)計后把結果反饋給任課教師。大多數(shù)教師對學生的反饋意見表示接受,并會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意見對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等進行調整,體現(xiàn)了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教—學—評—反饋”的機制。需要說明的是,每次調查問卷都是在期中進行發(fā)放與統(tǒng)計。之所以在期中進行調查,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如果發(fā)現(xiàn)問題,教務處會及時地反饋給任課教師,能夠讓教師盡快地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并在一定時間內進行調整與改正。筆者對女院2013—2015學年博雅課程的測評進行了統(tǒng)計,列舉了每學期測評結果為前三名的課程(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1)近三年來“清史漫談”這門課程每學期的測評結果都是第一名,非常滿意度沒有低于80%,并且沒有學生對該門課程表示不大滿意或很不滿意;(2)通過表2可以看出,近三年讓學生滿意的博雅課程中,歷史類的博雅課程有7門,文學類的博雅課程3門,性別與發(fā)展類的博雅課程2門,藝術類的博雅課程2門,哲學類的博雅課程1門;文化類、社會類、科技與自然類的博雅課程尚未設置。可見,歷史類的博雅課程讓學生的滿意度非常高。文學類的博雅課程每學期開設7門左右,“外國文學名家名作”這門課程連續(xù)三學期讓學生非常滿意。(3)以上這些課程,大多數(shù)同學都表示比較滿意或者非常滿意,沒有同學表示不大滿意或很不滿意。通過該種方式測評,能夠遴選出一些精品博雅課程,供其他任課教師進行觀摩學習。
2015年秋季,教務處對219名學生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調查的指標內涵是:“學校購買的網絡課程讓你滿意嗎?”調查中對指標內涵的滿意程度分為五個等級,分別是: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太滿意和很不滿意。其回答中,42人非常滿意,占19.2%;108人比較滿意,占49.3%;54人一般滿意,占24.7%;15人不太滿意,占6.8%;沒有學生對本課程很不滿意。在學生調查問卷中,93.2%的學生對學校購買的網絡課程的滿意度在“一般”程度以上,沒有人對課程很不滿意??傮w來看,學生對爾雅網絡課程持肯定態(tài)度。
表2 2013—2015學年博雅課程的測評統(tǒng)計結果 (%)
女院開設博雅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一個知性高雅的女性。通過修習博雅課程,讓學生以包容的心態(tài)和人文的情懷去看待世界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事物。博雅課程的建設不能脫離學科專業(yè)的教育。博雅課程要有自己的評價標準和考核方式。博雅課程與專業(yè)課程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女院自2004年以來開設通識教育選修課,到2012年開設博雅課程和自由選修課程,對通識教育課程的學分比例在不斷增加,同時也加大了對博雅課程建設經費的支持。
[1]王義遒.文化素質與科學精神——談學論教續(xù)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關于知性的解釋[EB/OL].http://baike.so.com/doc/365819-387509.html.
[3]關于高雅的解釋[EB/OL].http://baike.baidu.com/item/%E9%AB%98%E9%9B%85/3186.
[4](美)哈佛委員會.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李曼麗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潘懋元.潘懋元文集(卷三·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賈 春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Liberal Arts Courses in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LIU Zhenhui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re different modes of talent cultivation.The core of the concept of gener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howto behave,and the core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to teach students howtodothings.Liberal arts courses as the qualitycourses ofChina Women’s Universitycurriculumsystem,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tellectual elegant female talent.Over the years,China Women’s University is committed to building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with femal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spects such a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teaching staff and assessment,gradually forming a series of distinctive liberal arts curriculum.
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arts courses;design;assessment;evaluation
10.13277/j.cnki.jcwu.2017.05.019
2017-05-01
G642
A
1007-3698(2017)05-0125-04
劉振輝,男,中華女子學院教務處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通識教育。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