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萬連
摘要 本文對筆者系列文章作若干補充說明,從而使筆者在圍繞可測量子軌道及相關方程,即諧振子(蹺蹺板效應)的核心作用方面所做的努力,真實可信,有說服力。丈中還重點用上述理論,對量子力學元素周期律的繼承發(fā)展,做一個初探。
關鍵詞 電子自旋;量子軌道等方程與相對論;躍遷軌道與殼層結構與元素周期律;正金字塔形;倒金字塔形
中圖分類號 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6363(2016)17—0017—03
1概述
量子力學從發(fā)現(xiàn)到現(xiàn)在,已經100多年歷史了。在這100多年中,量子力學飛速發(fā)展,筆者也以學習和愛好者的身份,加入到量子力學的發(fā)展中,在繼承的基礎上,予以拓展和發(fā)展。筆者的系列文章,就是試圖為量子力學的研究發(fā)展,及其對與經典力學和相對論力學的統(tǒng)一發(fā)展,提供一些線索。
本文將對筆者系列文章(見參考文獻[1-10]),作一些補充說明,以及用筆者的可測量子軌道理論及相關方程,對量子力學元素周期律的繼承和發(fā)展,做一個初探。
2對筆者所提若干問題的補充解釋
2.1關于重力加速度
傳統(tǒng)理論認為,重力加速度是物體從高空墜下,越近地面速度越快,這說明越近地面,地球對物體的引力束縛越大。而筆者在文獻[10]中認為,萬有引力應量子化,即認為,萬有引力最強的地方也應在高能級,即遠日點,具體到重力加速度,就是相對高處的地球引力,要比地面的地球引力要大,這樣也會造成,物體在自由落下時,速度越來越快。這是因為,物體在相對高處,處在地球的高能級,而此高能級,包含了其以下的所有低能級頻段,是其能級以下的所有能級的疊加,而不是衰減,所以物體下落時,速度越來越快。
2.2從三合一量子軌道方程看萬有引力
從三合一量子軌道方程1/2∫F1≥1/2∫F2或1/2∫F1-1/2∫F2≥0,可以看出,量子引力是個相對的,存在于作用雙方,有效能量越大,即能級差越大,則引力越大,有效能量越小,即能級差越小,則量子引力越小。萬有引力也如此,即作用雙方的引力有時是可以抵消,或部分抵消的。這同傳統(tǒng)理論是有差異的,傳統(tǒng)理論認為,萬有引力和作用雙方的質量乘積成正比,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而從三合一量子軌道方程可以看出,引力的大小,在于雙方作用力與有效軌道的統(tǒng)一。
2.3三合一量子軌道方程與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的時空彎曲,應該與三合一量子軌道方程和偏微分方程,所示的圖形是一致的,因為,此兩個方程的不等式所揭示的,就是彎曲的空間。由動勢能組成的諧振子的不等式,就是對彎曲空間的客觀描述與計算。另外,此方程已加入狹義相對論元素。
同時三合一量子軌道方程和偏微分方程所描述的是定態(tài)軌道,如果,作用雙方能級間的級差相等,那么所得圖形是一致的,只是圖形的大小不同。作用雙方能級高者,所得圖形大些,作用雙方能級低者,所得圖形小些,這取決于作用雙方的能級互導,即1/2(n1+n2),n=1.2.3…,這也是能級最遠的覆蓋范圍。具體形狀,見下面元素周期律的解釋,基本上可分為,正金字塔形(正螺螄形)和倒金字塔形(倒螺螄形)。
2.4三合一量子軌道方程與彈簧振子
我們知道,彈簧振子屬于經典力學的顯著標志,現(xiàn)在用三合一量子軌道方程原理去分析它。假定拉力是動能,彈簧是勢能,當拉抻彈簧時,彈簧的振動等于在作軌道運動,當拉力與彈簧的回復力相等時,則彈簧被拉直,沒有回復力,即等于沒有軌道運動,亦即呈諧振狀態(tài)。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三合一量子軌道方程與經典力學,是一致的。
2.5電磁感應躍遷
電子受光子輻射可以產生躍遷,同樣,電子受電磁感應也會產生躍遷。磁場的加強,必導致能級及頻率的增強或極性的變換,即產生扭力,這瞬時產生的動力,必使電子質心軸心產生變化,產生蹺蹺板效應,產生電子的躍遷,于是發(fā)射光子。磁場的減弱,也會促使電子躍遷,電子等于接受了一份負值能量,進動方向指向軌道外側,躍遷方向指向近日點,此時,電子表面張力變小,蹺蹺板效應弱一些,其發(fā)射的光子頻率,會低一些,這就是霍爾效應.
2.6從蹺蹺板效應,看諧振子與自旋的同步
蹺蹺板效應導致諧振子振動,諧振子內動勢能的互導,導致軌道的產生,這軌道即為電子的自旋,因此,可以說,粒子的自旋,與諧振子是同步的。
2.7更正
筆者在文獻[1]中,論述摩擦生熱,當時認為電子之間碰撞,會壓縮電子本身的半徑,從而使角速度加快,這樣解釋是錯誤的。應更正為,電子之間碰撞,會產生蹺蹺板效應。
3三合一量子軌道方程對元素周期律的解釋初探
筆者應用三合一量子軌道方程中的諧振子圖形,及能量互導機理,去解釋元素周期律中的若干問題及現(xiàn)象,推導出多電子原子殼層的填充順序,即先填充最外層高能級電子層,然后,依次向內,填充其他電子層。并推導出,多電子原子,核外電子軌道,最終形成,正金字塔(正螺螄形)和倒金字塔(倒螺螄形)的疊加形態(tài)。并且,正金字塔對應量子軌道方程的動能F1,倒金字塔對應量子軌道方程的勢能F2。
3.1元素周期表與螺螄形原子殼層
元素周期表上共有7個周期,每個周期對應元素原子內的一個電子殼層,即一個能級,每一電子殼層,因電子數(shù)目不同,又分為若干電子亞層(支殼層),而這些數(shù)目眾多的電子,在填充時,因層次有所交叉,故順序也有所交叉顛倒,如s,p,d,ds,f等若干區(qū)的劃分。總之,原子殼層就像螺螄形,其螺紋就是不同的能級殼層,而每個螺紋(能級殼層),都可展開為一個完整的螺螄形,也就是,諧振子振動中的紡錘與陀螺的轉換圖形。
3.2殼層與能級-一個不可忽略的前提
我們知道,核外電子填充原子殼層時,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首先要與核內質子交換能量,這是不可忽略的。endprint
其次,在論證殼層與能級前,先透露一下主要的論證結果,即核外電子布滿全部殼層(能級)后,最終形成,正金字塔(正螺螄形),和倒金字塔(倒螺螄形)的疊加形態(tài).而且,填充順序是,正金字塔內,先填充最外電子層,然后依次向內,倒金字塔內,先填充最內電子層,然后依次向外(s,p,d,ds,f若干區(qū)的形成,正在于此)。這與傳統(tǒng)理論正相反。另外聲明,正金字塔略長些,倒金字塔略扁些,兩半球并不對稱,當然這是軌道圖形,從各向同性來說,原子仍然是圓形的,但這是活的,是可變的,各向同性不是絕對的,即圖形是可變的,原子的磁極軸也是可變的。另外,正金字塔方向向上,倒金字塔方向向右,二者相差90°。
現(xiàn)在開始論證,首先假定,原子內允許的電子軌道角度,呈+90°和-90°。我們知道,在核外電子填充原子殼層時,核內質子必然與電子交換能量,即形成能量頻率的互導,互導的結果,質子能量頻率降低,而電子的能量頻率升高。待第一批電子布滿核四周后,核內質子的能量,根據(jù)電子填充順序,將依次減弱,軌道變小。而核外電子的能量卻依次增強,軌道變大。根據(jù)高能級電子軌道進動方向,指向軌道內側,躍遷方向指向遠日點,低能級電子軌道進動方向,指向軌道外側,躍遷方向指向近日點的原理,這第一批電子的高能級軌道角度,最高+90°。低能級軌道角度,由于與高能級的級差很小,因此,軌道最高接近-0°。這樣,第一批核外電子的軌道能級圖,就由圓形,逐步變?yōu)檎鹱炙危ㄕ菸囆危?。即高能級躍遷方向向上,低能級躍遷方向向右,二者相差90°。因此,軌道近乎圓形,另外,根據(jù)電子軌道,和電子體內的諧振子的圖形機理一致性的原理,諧振子作用雙方,一個動能,一個勢能,一個高能級,一個低能級,這是質子與電子相互作用的結果。反映到軌道上,兩個電子,也是一個高能級,一個低能級,一個代表核內的作用力,即本系統(tǒng)的作用力,一個代表電子的作用力,即外系統(tǒng)的作用力。因此,可以證明這兩種情形的軌道是一致的,也就是上面的分析是對的。因此,應用三合一量子軌道方程就可以計算?,F(xiàn)在可以認為,這第一批電子,就填充到原子的最外層,即本元素原子的最高能級。
為什么最外層電子數(shù)目很少,那是因為,本軌道低能級電子的軌道較平直,角度小,因此,不允許有眾多的電子軌道交叉??梢酝茢啵詈笠慌顑葘与娮右彩侨绱?,只是情況正相反。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為什么原子能級隨原子序數(shù)增加而降低,原因就是,核內質子在與核外電子相互作用時,降頻過多,以及頻繁相互作用造成的。
第二批及以下諸批電子填充電子層時,因核內質子總能量及頻率逐級下降,故從第二批及以下諸批電子的高能級,依次向低角度的能級軌道填充,甚至靠近+0°。而低能級諸級則依次向-90°靠近.形成倒金字塔形(倒螺螄形)。因此,我們不必擔心,正金字塔內,先外層,后內層,一百多個電子是如何填進去的,因為有角度順序,先+90°頂點,依次向下,互相不會有遮擋。至于倒金字塔內,也有角度順序,但那是從內到外,更好填了。
綜上所述,整個元素原子的全部電子層,即能級全部填滿后,原子就變?yōu)檎鹱炙偷菇鹱炙寞B加形狀.正金字塔方向向上,倒金字塔方向向右,這在分辨元素原子半徑時,非常重要。并且,以0°為界,正金字塔內,一個軌道上,高能級在外層,低能級在內層,逐級向內,而倒金字塔內,一個軌道上,相對能級高的在內層,相對能級低的在外層,逐級向外,這可能就是形成,s,p,d,ds,f若干區(qū)的原因,這與傳統(tǒng)理論有所不同,即核外電子對電子層的填充順序不同。另外,從正金字塔和倒金字塔內的能級排列,可以看到,高、低能級占用一個軌道是允許的,即能級之間有交叉。另外,能級差大的軌道,有效能量會大些,故發(fā)射的能量也會大些,但受1/2(n1+n2),n=1.2.3…的限制,即受能級互導的限制,即使級差小,但總能級大的,發(fā)射的能量也大。只是軌道形狀不同,能級差大的,軌道狹長,能級差小的,軌道呈圓形。
另外,在一個軌道內,兩個電子相差一個能級,如果受外來輻射,或外加磁場的影響,從而使兩個電子能級相等,那么就會發(fā)生諧振現(xiàn)象,根據(jù)泡利不相容原理,原來在低能級軌道上的電子,必電離出軌道.根據(jù)此原理,最外層軌道上的電子,最容易電離,因其低能級軌道,處于-0°的角度,此角度,應該被看作是外系統(tǒng)能量范疇。
在這里,筆者作一個更正,筆者在文獻[3]中所述,電子在原子內的排列,不分內外層,是錯誤的,正像上面所述,在同一原子內,電子排列有內外層之分,但能級之間有交叉,即存在有限的潮汐運動。
3.3元素周期表上的幾個原子周期性的新辨別方法
3.3.1原子半徑的周期性
首先分析陰離子和陽離子半徑。陰離子屬低能級,故其軌道波形是倒金字塔形,扁橢圓,亦即陀螺形,因其躍遷方向指向右側,所以在原子遠日點+90°方向略短,所以半徑短。陽離子因低能級為0,即空軌道,級差大,屬高能級,軌道波形正金字塔形,軌道狹長,且指向+90°,即指向原子遠日點,所以半徑長。
在元素周期表上,分為s,p,d,ds,f等區(qū),這些區(qū)呈交叉分布,這是核外電子填充時,層次交叉所致。但在一個區(qū)內,從左向右,原子半徑依次減小,那是因為,在同一層中,原子序數(shù)增加,即電子數(shù)目在增加,這就使原子軌道漸向-90°方向延伸,原子的陰性增加,故與+90°之比例減小,即原子半徑逐漸減小。
而同一主族中,下邊的半徑大于上邊的半徑,這是由于原子能級在增加,核內質子能量與電子互導中,更多的轉移到核外電子身上,致使電子軌道變大,故原子半徑增加。
3.3.2電離能
電離能的周期性的辨別方法,上面已多有論述,現(xiàn)簡單地可以概括為三點,三句話:
原子內的電子,相互之間能級差小,電離能小,易電離;原子內的電子,相互之間能級差大,電離能大,不易電離;原子內最外層電子,同一軌道內的兩個電子,能級差小,極易電離。
3.3.3電子親和能
電子親和能,同原子半徑的周期性是一致的,原子的半徑漸小,電子親和能漸小,原子的半徑漸大,電子的親和能漸大。另外,能級差較大的電子軌道,電子親和能較大,因為此軌道上的低能級電子,所對應的核內質子,能量頻率較高,當核內質子升頻時,這時原子趨于陽性,因而電子親和能增加。
3.3.4電負性
同一周期中,原子序數(shù)越大,電負性越大,這是因為這類原子本身,趨于陰性,即不容易得到電子,也不容易失去電子,故在分子間活動的余地較大。另外,同一主族中,從上往下,電負性減小。這是因為,這類原子,因最外層電子易電離,因此,也就談不上在分子間的親和能了。
3.3.5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
從正金字塔軌道能級,和倒金字塔軌道能級,可以幫助我們看清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大致分布。正金字塔的特征是,原子半徑大,最外層電子能級差小,易電離,因而呈金屬性。倒金字塔的特征是,原子半徑小,電子能級差大,電子低能級軌道趨近-90°,不易電離,因而呈非金屬性。
3.4原子能級的確定
根據(jù)電子內諧振子的振動次數(shù)(即原子內所有電子振動次數(shù)的電磁感應),就可確定,此次輻射波及的范圍,即所包含的電子數(shù),根據(jù)電子數(shù)目,就可以在元素周期表上,查到原子的能級,這也正是要確定的電子的能級。而電子內的諧振子的振動次數(shù),就是電子的駐波軌道的波數(sh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