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平
曾幾何時,我們對教師這一職業(yè)形成了諸多形象的說法,如把教師比作“燃燒的蠟燭”即是一例。于是“蠟燭論”不脛而走,影響較大。
客觀地說,這一說法的確直觀可感,在一定程度上飽含著社會公眾對人民教師的期待與首肯,也飽含著社會公眾對教師職業(yè)特點的社會認知和價值判斷。由此我們感受到了教師這個職業(yè)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非同一般,恰似大家所期待的那樣,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是那樣的崇高、神圣與美好。從這個意義來看,這一說法似乎不無道理。
然而,仔細想來,或者說從反思的角度來看,“蠟燭論”其實并不那么單純,其中存有諸多值得探討和商榷之處。
首先,從發(fā)展的觀點來看,“蠟燭論”對教師是很不公平的,因為這一說法給人們的暗示就是教師是一種消耗型的角色形象,如同蠟燭燃燒那樣,由高變矮,由大變小,由多變少,最后落個“蠟炬成灰淚始干”。教師職業(yè)最后的結果真的是這樣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在今天這個現(xiàn)代信息社會,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科技突飛猛進,社會日新月異,為了勝任自己的教學工作,教師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加強學習,需要持續(xù)充電,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發(fā)展自己,甚至連習總書記都十分關注教師的發(fā)展問題,指出教師應有扎實學識,現(xiàn)在“一桶水”已經(jīng)不夠用了,要有“一潭水”才行。因此我們說,教師不是那種消耗型的角色,教師的知識構成不是靜止不變的。教師最需要與時俱進,只有教師的率先發(fā)展,才能有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其次,從師生關系上來看,“蠟燭論”與新課程的思想與理念是相左的。新課程要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這種師生關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的。在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xiàn)的不再是那種居高臨下式的“圣人”面孔,而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與管理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當然也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自主、合作與探究式的學習活動,由此來探索世界,建構知識,鍛造才干,成就自我。而“蠟燭論”所寓意的教師像蠟燭那樣發(fā)熱發(fā)光,照亮學生,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了老師傳授的知識后實現(xiàn)了自我的成長與發(fā)展,而嘔心瀝血傳授知識的老師最終卻耗盡了自己,告老還鄉(xiāng)。這不應該是今天的教師的特點與寫照。
再次,從行業(yè)特點上來看,“蠟燭論”過于拔高教師的職業(yè),不符合目前廣大教師的實際情形。我們說,教師職業(yè)雖有其特殊性,但仍然是一個普通的職業(yè),與三百六十行中的各行各業(yè)一樣,都是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添磚加瓦,是與大家一道奔向中國夢的普通成員。因此,不需要、也沒必要人為去地拔高教師職業(yè)。我們不否認教師對于一個社會或一個國家的發(fā)展所具有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也不否認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對提高教師地位、改善教師待遇所做的大量的工作,而“蠟燭論”卻似乎讓人們感到,教師身上籠罩著一道道美麗的光環(huán),教師職業(yè)已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這也許是長期身臨其境、日夜躬耕其中的教師們所始料未及的。而且,用蠟燭來比作教師,也顯得過于悲壯,因為人們會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蠟炬成灰淚始干”所呈現(xiàn)的情景與處境。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對過去年代所形成的一些觀點和認識如“蠟燭論”,在今天應當客觀而準確地加以梳理和鑒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才能不斷接近對事物本真的認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