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萬光++馬瑩
摘 要:采用通用有限元軟件midas civil對跨新江海河橋為31.3+45+90+52m變截面圓管桁架連續(xù)梁拱組合體系橋相關設計數(shù)據(jù)進行驗算,并提出相應結論和建議。
關鍵詞:桁架;梁拱組合;連續(xù)梁
中圖分類號:U448.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29-0074-02
跨新江海河橋為31.3+45+90+52m變截面圓管桁架連續(xù)梁拱組合體系橋,以梁受力為主,拱受力為輔,縱向不對稱結構。主梁為變截面倒梯形鋼管桁架,在中跨上弦桿上設拱形弦桿,之間通過斜腹桿連接。主梁和主墩、輔助墩之間采用固結連接,與過渡墩之間采用支座連接。
主梁高度和寬度沿順橋向變化。主墩墩頂主梁上弦桿間距為6.4m,下弦桿間距為3.3m,上下弦桿中心線高差4.0m;主跨跨中主梁上弦桿間距為5.0m,下弦桿間距為3.3m,上下弦桿中心線高差為2.2m。邊跨梁端主梁上弦桿間距為4.5m,下弦桿間距為2.5m,上下弦桿中心線高差為2.0m;不同斷面之間漸變。
主梁下弦桿采用Φ630×16mm鋼管,在主墩墩頂區(qū)域加強為Φ630×20mm和Φ630×24mm,下弦桿之間平聯(lián)采用Φ270×10mm鋼管,主墩頂下平聯(lián)采用Φ351×10mm鋼管;上弦桿采用Φ500×14mm鋼管,在拱形弦桿拱腳區(qū)域加強為Φ500×18mm,上弦桿之間上平聯(lián)采用熱軋H型鋼HW250×250a,墩頂上平聯(lián)桿件采用箱型截面,主梁斜腹桿采用Φ273×10mm鋼管,墩頂及拱腳區(qū)域加強為Φ273×12mm。
拱形弦桿中心線在跨中豎向高度3.0m,在主墩墩頂兩側7.5m處與主梁上弦桿相交,規(guī)格采用Φ500×14mm鋼管,在兩側拱腳12.5m范圍內加強為Φ500×18mm鋼管。拱形弦桿與主梁上弦桿之間通過斜腹板連接,采用Φ273×10mm。
1 作用取值
1.1 分項荷載
1.1.1 永久作用
(1)各類材料重力密度取值根據(jù)《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 D60-2004)(以下簡稱《規(guī)范 JTG D60》)的相關規(guī)定。主要材料——鋼、鋼筋混凝土、瀝青混凝土的重力密度取值分別為78.5、26.0、24.0kN/m3,主桁桿件及節(jié)點、橋面系、平面連接系、橫向連接等均按照桿件實際重量計入;二期恒載為橋面鋪裝、防撞護欄、橋面板等匯總后的重量。
單側防撞護欄:0.65kN/m;
橋面鋪裝龍骨和塑木鋪板:5kN/m;
節(jié)點板、加筋板、焊縫等重量:1kN/m。
(2)基礎變位作用
主墩按沉降2cm考慮,其他橋墩:按沉降1cm考慮。
1.1.2 可變作用
(1)人群荷載
人群荷載按《城市人行天橋與人行地道技術規(guī)范》(CJJ 69-95)3.1.3.2條計算:
加載長度L取90m,半橋寬度B取2.25m,經(jīng)計算單位面積的人群荷載為2.88KPa,設計取3KPa。
(2)溫度作用
體系溫度:橋位區(qū)的年平均氣溫為14℃,結構設計合龍溫度按14℃考慮。
鋼結構:升溫=39-14 =25.0℃;降溫=-15-14=-29℃
(3)風荷載
橋址處常年主導風向為NE方向,距地面10m高度處100年一遇10分鐘平均最大風速為28.6m/s。依據(jù)《公路橋梁抗風設計規(guī)范》,地表類別按照B類,那么靜陣風系數(shù)Gv為1.29,故靜陣風風速Vg為36.89m/s。
在橫橋向風作用下,主梁單位長度上的橫向靜陣風荷載為
(4)靜陣風風速情況下鋼桁梁對于上下弦桿及拱肋(實面積比0.23;風載阻力系數(shù)為1.2;桁架遮擋系數(shù)0.85),風壓為
P=0.5×1.25×36.892×(0.85*1.2×0.63)=0.5KN/m
腹桿取0.25kN/m;豎桿取0.25kN/m,順橋向風荷載取橫橋向風荷載的0.5倍。
1.2 作用效應組合
結構面內分析中需要考慮的作用包括永久作用(結構重力、基礎沉降)、人群荷載、溫度作用、風荷載。面外分析時考慮的作用包括風荷載。各項作用效應分項系數(shù)按《通規(guī)》執(zhí)行。
2 計算分析
2.1 結構模型
全橋結構靜力分析采用空間桿系有限元法,計算軟件采用空間有限元軟件MIDAS Civil進行復核驗算。主橋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跨新江海河橋主橋結構模型
2.2 桁架計算
2.2.1 主桁架驗算
(1)上弦桿驗算(如圖2)
(2)下弦桿驗算(如圖3)
(3)拱肋驗算(如圖4)
(4)腹桿驗算(如圖5)
(5)橫向支撐桿件驗算(如圖6)
2.2.2 動力特性驗算(如圖7-圖9)
動力分析結果表明,部分頻率在敏感頻率范圍內,需進行人行舒適度分析。其過程為根據(jù)隨機振動理論確定同步調(同頻率、同相位)人群荷載,計算該荷載下結構的豎向及橫向振動峰值加速度,與容許加速度進行比較。容許加速度值采用BSI規(guī)定,最大加速度為700mm/s2。根據(jù)計算,方案一橋梁的豎向峰值加速度已經(jīng)超過了容許加速度值,應安裝阻尼減振裝置,使得結構最大加速度響應滿足人行舒適度要求。
3 主要結論及建議
(1)結構主要構件應力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
(2)下弦桿與主墩柱固結處,桿端彎矩較大,可通過增加套管及加勁肋等措施,降低結構應力。
(3)跨新江海河橋(第五聯(lián))豎向自振頻率最小值1.75Hz,不滿足《城市人行天橋與人行地道技術規(guī)范》要求,應安裝阻尼減振裝置,使得結構最大加速度響應滿足人行舒適度要求。
參考文獻:
[1]范立礎.橋梁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2]JTGD60-201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標準.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
[3]CJJ 89-9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標準.城市人行天橋與人行地道技術規(guī)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4]徐緒緒,邵國選.橋梁實測動力響應的沖擊系數(shù)計算方法[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2(29):1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