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_譚信娟 攝影_周春倫
木工、創(chuàng)客:磨小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本刊記者_譚信娟 攝影_周春倫
2017年2月17日下午,木工坊與創(chuàng)客空間正式走進成都市磨子橋小學孩子們的學習生活。這是兩門全新的課程,緣起于學校與家長的互動溝通。磨子橋小學位于成都市一環(huán)路南二段,毗鄰四川省軍區(qū)、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以及電腦城,學生中有很大部分來自上述家庭,自然而然,這些家長對孩子的動手能力及創(chuàng)造能力更為敏感。
出于對孩子全面、個性發(fā)展的期望,磨子橋小學建立了涵蓋德育、科創(chuàng)、藝術、體育、健康、衛(wèi)生等領域的七彩課程體系。在更進一步優(yōu)化課程方案的過程中,有家長提議開設木工課,認為木工既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又讓孩子近距離感知消失中的傳統(tǒng)手工藝;也有家長提議能否引入機器人、3D打印等高科技產品,從小培養(yǎng)孩子對科技創(chuàng)造的興趣……
以家長的建議為起點,醞釀多日,終于,木工坊和創(chuàng)客空間以社團課的形式正式納入磨子橋小學科創(chuàng)課程之中,與孩子們見面了。
木工坊的任課老師郭斌熙,同時也是科學老師,之前還承擔過語文與美術的教學。談及轉身木工坊的緣由,郭老師與我們聊起了自身的經歷。
他是70年代生人,在他成長的年代,木制品充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時候,鄰里三四蓋房子,總少不了木頭,屋梁是木頭挑的,大門是木板制的,樓梯是木塊拼接成的。碗瓢盆等生活用品都是木頭的,風車鋤頭扁擔等農具是木頭的,桌椅床柜等家具也是木頭的,要么自己制作,要么請木匠上門來做。家家戶戶總備有鋸子、刨子等基本的木工工具,家里的長輩多多少少都會些簡單的木工活,鋸一鋸、刨一刨都不在話下。
有時,他和玩伴兒還會拿起鋸子或刨子等工具使一使?!皬男【徒佑|這一塊,所以很有興趣。上學期學校說木工坊要開課,我就想來試一試?!?/p>
正如郭斌熙所言,中國人與樹木之間關系密切。古人植樹為林,截木為材,鉆木取火,構木為巢,衣食住用行均與樹木產生聯系。后來還用木頭造出紙張,用木頭刻字制版,有力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與傳播。所以五行之中,“木”的位置安放在旭日照耀的東方,象征一切生命之源。
木工坊正式開課以前,郭斌熙已經開始學習。雖然對木工很感興趣,但平日忙于工作,少有時間與精力觸及。所以,承擔木工坊的教學工作,在他看來,也是一個重拾此興趣的機會。除了前往開設木工課程的學校和教育機構參觀學習,郭斌熙私下也會鉆研各種工具的用法,學習辨別木材,查找木藝方面的資料。
工具的使用帶有一定的風險性,郭老師要求孩子們兩人一小組分工協(xié)作,四人共用一張桌子,每桌至少有一位家長參與協(xié)助
“第一次課就是帶領孩子們認識工具和木材,比如鋸子就有大小與曲直之分。木材也有很多種類,不同木材的硬度、紋理、氣味都不同。我們主要是用松木板,因為它軟硬適中?!睂ぞ吲c木材有了初步認識后,第二次課郭斌熙就讓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了。他相信這是一門實操性遠大于理論性的課,只有不斷動手嘗試,才能逐漸體會到其中的樂趣與奧妙。
如今,木工坊的孩子們已能熟練使用量具、鋸子與鑿子等工具。孩子們兩人一小組分工協(xié)作,四人共用一張桌子,每桌至少有一位家長參與協(xié)助。畢竟,工具的使用帶有一定的風險性,孩子們對此認識不足,需要大人從旁給予指導。第一次上課時,他就將木工坊可能存在的危險一一告知家長,并希望家長參與協(xié)助。征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后,木工坊教學工作的開展比預計的更順利。
在木工教室后面的條桌上,擺放著孩子們的木工手作。孩子們的進步清晰可見:起初只是簡單的平面圖形,比如三角形、長方形;逐漸過渡到平面圖形的組合,像手槍、風車;后來則是立體物品,比如小房子。
木工坊的初衷并不是培養(yǎng)木匠,畢竟成為木匠的只是少數人。
“現在城市里的孩子對于這種傳統(tǒng)技藝的接觸真是太少了,不像我小時候還有機會動手摸一摸工具與木材?!惫笪跎钣懈杏|,“這門課主要是體驗性質的,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在這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有追求細節(jié)、寧心靜氣等匠人精神的浸潤。比起精巧的木制作品,我們更看重這些體驗帶給孩子的影響。其實在制作過程中,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想象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溝通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蛟S將來有孩子會選擇建筑設計、工業(yè)設計等專業(yè),那么小學木工坊的經歷對他們來說就會有幫助。”
現如今,孩子們對于基本工具、木材已經很熟悉,動手能力也有很大進步,郭斌熙打算進一步開發(fā)課程。閑暇時間,他在小區(qū)樓下拾撿了一些枯枝樹葉,準備用于下一步的教學中,讓孩子們利用樹木材料,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作自己的藝術品。
創(chuàng)客空間引發(fā)了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興趣
出于自身多學科教育的經歷,郭斌熙正嘗試著將木工課程與美術、科學等學科相結合進行教學。
郭斌熙所作的這種探索,與當下的融合課程改革遙相呼應。而錢鋒老師團隊所做的“萬物啟蒙課程”便是其中比較成熟的代表,他們試圖:引萬物入課程,以世界為教材,帶孩子們勞作、吟詩、歌唱、想象,跨界融合自然與人文教育,陪孩子在“明月”“石頭”“楊柳”“茶”“瓷”等萬物中穿越五千年的文化行旅,激活童年的“中國溫度”。
在錢鋒看來,物是物,卻又不僅僅是物。一塊石頭,是希臘神廟,也是萬里長城,是西西弗斯,也是女媧寶玉。見微知著,格物致知,人類正是從萬物的時空中走來。“萬物啟蒙石頭記”課程以“石頭”這一事物為主題,涉及人文、數理、美育、生活體驗等各方面。
不到一學期,孩子們已經學會熟練地使用工具
課程開始之前,錢鋒老師帶著幾個孩子去教學樓下撿了一盤子石頭。語文課上,錢老師擺出了這盤洗干凈的石頭,讓孩子們觀察石頭、思考來歷,一起用石頭疊羅漢比高矮,還分享了繪本《石頭湯》;科學課上,老師給孩子們講解了石頭的起源、分類與軟硬等科普知識;歷史課上,孩子們了解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還自己收集了玉石文化的資料;地理課上,大家一起探索了復活節(jié)島石像之謎;美術課則聚焦石頭壁畫;電影課,孩子們觀看了《瘋狂原始人》;數學課是估算南海子公園的鵝暖石數量;孩子們自己設計了以“見證石器時代”為主題的國家博物館游學課;生活中,與父母一起做石頭項鏈,還一起吃了石鍋魚、石板燒烤,真正地嘗了嘗“石頭的味道”;最后,再次回到語文課,《女媧補天》《猴王出世》《紅樓夢》等三篇神話均與石頭相關,《詩經》、唐詩中亦有描寫石頭的詩篇,還有不少與石頭相關的成語。由此,“萬物啟蒙石頭記”課程打破了各學科的界限,促成了學科之間的融合,實現了學習與生活的結合。
事實上,與“木”相關的事物豈會比“石”少,老師們大可以引“木”入課程。比如,語文課上認識“木”字從甲骨文至楷書的演變,讀讀《詩經?伐木》,講講魯班的故事;歷史課探討鉆木取火、構木為巢的典故,講講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發(fā)明;地理課認識以獨木為尊的黎族人;科學課辨識木頭的種類、軟硬、氣味、年輪;美術課動手做一做木版畫;生活中,找找身邊的木制品,孩子們更可以在家長的帶領下到植物園逛一逛,真實地認識、觸摸每一種樹木,做自然筆記……
打通各學科界限,如此一來,“木”就不僅僅存在于木工坊,而是走進了孩子們的生活中,變得更加豐富、立體、有意義。
與木工坊同時設立的,還有創(chuàng)客空間。
最近這幾年,“創(chuàng)客”一詞很熱,不少中學都開設有創(chuàng)客室。但在小學階段,磨子橋小學走在了前列。
學校歷來重視利用地域資源,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比起制作的成品,校長譚江玲更看重孩子創(chuàng)新型思維的點燃:“學校為孩子的潛能開發(fā)提供平臺,提供嘗試機會。嘗試過程中做錯了都沒關系,重要的是動腦思考、動手創(chuàng)造?!?/p>
楊雯是磨小創(chuàng)客空間的任課老師,此前一直負責科學方面的教學。她坦言:“目前,小學所使用的科學教材是2007年版的,有些知識已很陳舊,學生興致不高。而創(chuàng)客空間則涉及很多新鮮的東西,學生很感興趣。”其實,3D打印、智能機器人等,楊老師之前也沒有接觸過。教學之前,她也需要學習,和孩子們的感受如出一轍,她也越學越起勁。
經過一段時間的3D打印學習,孩子們已能熟練地運用電腦建模、設計對稱圖形、進行排列組合,甚至還能設計小組隊徽。
說起隊徽設計,楊雯覺得這群孩子的表現真是出乎意料:“不僅作品像模像樣,而且過程也團結協(xié)作。小組成員先明確分工:誰負責統(tǒng)籌,誰負責記錄,誰在紙上設計,誰在電腦上修改;之后再全員參與討論,邊討論邊在紙上畫圖看是否能做出來,再根據嘗試結果在電腦上修改;最后再進行3D打印?!毕乱徊?,楊雯計劃逐漸增加難度,將編程內容融入創(chuàng)客空間,比如在3D打印的燈上加入聲控開關,在3D打印的樂器上添加音樂軟件。
除了學校老師自身參與課程研發(fā)外,磨小還利用地域優(yōu)勢,與隔壁的中科院光電所合作,不定期邀請專家進校園,豐富創(chuàng)客內容。前不久,一院士前來中科院光電所進行宣講,磨小就趁此機會邀請他為孩子們做了一場科學知識普及講座。另外,學校還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借助3D打印機供應商的力量,提高課程的技術含量與專業(yè)性。
創(chuàng)客空間與木工坊,看似是兩個絲毫不相干的課程,實際有內在聯系。兩者都強調動手能力與創(chuàng)造精神。木工坊是對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更是匠人精神的養(yǎng)成;創(chuàng)客空間則與世界接軌,強調創(chuàng)新一代應當有的“創(chuàng)客人的自覺”。一個蘊含傳統(tǒng)意味,一個極具現代特色,兩者正好與磨子橋小學校訓所言“民族胸懷”和“國際視野”相對應。
木工工作坊的后墻上,掛著各類工具,條桌上,擺放著孩子們的木工作品
投入工作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