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吳蓮
繪本,讓寫作如此靈動
文_吳蓮
繪本實在是神奇的東西,從0至100歲的人都能從中獲得樂趣;繪本還具有共通性,即使存在文化差異,也可毫無隔閡地被接受。
繪本是圖文合奏的綜合藝術?!赌鸽u蘿絲去散步》若去掉圖畫,全書僅剩一句話,讓人莫名其妙。可是畫面連接起來卻講述了母雞與狐貍之間的驚險故事。僅靠文字傳達不出這些幽默又驚險的信息,只有在閱讀圖畫時才會看到倒霉的狐貍,忍俊不禁。
如果利用文字和插圖,讓繪本和作文教學結合,讓孩子言由心生,引導孩子寫出充滿真情的文章,那該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我從羅慧老師的《母雞蘿絲去散步》這堂繪本寫話課中發(fā)現(xiàn)了這種美妙。
封面是繪本的臉,書名、作者、譯者、出版社、圖畫是它的五官。封面圖像往往會介紹書中角色或提供內文的重要信息,故事主旨也隱含其中。羅老師讓孩子觀察封面,孩子對故事有了初步感知,同時也知道了閱讀繪本應從封面開始。
《母雞蘿絲去散步》扉頁圖像就是母雞散步的路線圖。羅老師引導小讀者們閱讀扉頁,推測母雞走過哪些地方,再回到正文驗證,這樣閱讀就更有樂趣了。
利用繪本中學生喜歡的直觀形象,引起觀察興趣。通過有序細致的觀察,激活學生思維,從而生動具體地表達。
在尋找農場里有什么時,羅老師提醒學生要有順序地觀察;在觀察母雞蘿絲時,羅老師引導學生從神態(tài)、外貌、動作出發(fā),感受其悠閑自得。這樣,文字在畫面中細化。教師利用繪本圖文的直觀感與寫作技巧相融,幫助學生降低寫作難度,創(chuàng)造有利的心理條件,讓學生更加主動投入后續(xù)的觀察想象中。
吳蓮,成都市撫琴小學副校長,全國“閱讀 成長”課程研究聯(lián)盟首屆“名師閃亮計劃研習班“核心成員。
與此同時,引導學生對畫面進行“補白”,使角色對話、心理刻畫、動作語言靈動起來。羅老師引導學生觀察狐貍的動作,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讀出狐貍的心理活動和畫面背后的聲音。老師變換不同方式,學生的想象力被激發(fā),課堂生成的語言更是生動有趣。如此,將作文教學巧妙無痕地穿插在繪本教學中,為接下來的寫話教學做好鋪墊。
激發(fā)孩子寫作興趣,必須根據(jù)兒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羅老師沒有按照繪本順序一一展示,而是進行了選擇。
首先,母雞蘿絲出場,孩子感受到她的悠閑;出示繪本文字,孩子產生疑問,這故事沒情節(jié)。然后,狐貍出場,觀察交流后,孩子們認為這是只貪吃的狐貍。此時,老師才將這兩頁內容完整出示,學生的興趣被調動,看圖說話更積極,故事更有情節(jié)感。
老師也注重指導的層次和梯度:先觀察母雞蘿絲的動作、表情;然后難度加大,除了觀察小狐貍的動作表情,還需發(fā)揮想象,注意畫面之外的聲音、動作、表情與結果;最后,在充分說話的基礎上,再提高難度,進行繪本創(chuàng)作。
不知不覺中,學生的觀察、思維、聯(lián)想等智力因素,動機、興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都參與進來,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如此,繪本創(chuàng)作也不是難事,而是樂事、易事了。
因為羅老師充分用好了圖畫,引導學生觀察“畫中”,想象“畫外”,逐步使畫面“流動”起來。孩子寫作的思路才會越來越廣,所見所思才會傾注筆端,寫作也才會如此靈動。
故事讀完了,羅老師向小讀者們推薦《不一樣的卡梅拉》。我想,合上書并不是結束,而是新一輪閱讀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