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李翠泉
《美麗的大腳》
——美麗的心靈
◆徐州工程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李翠泉
《美麗的大腳》是2002年上映、由倪萍主演的關注中國西部教育的影片。作為一名師范院校的教師,我曾經多次推薦給我的學生,和我的學生一起觀看這部電影,每一次都無一例外地被影片感動。時隔多年,再一次提及這部影片,我的腦海中仍浮現出毫無生機的西北黃土高原,極度缺水貧瘠的山村,善良質樸的山村教師張美麗,來山村支教、追逐夢想的夏雨老師和一群對知識充滿渴求的山村兒童。
影片主人公張美麗是一個普通農村婦女,她被愚昧奪去了丈夫和孩子,深知沒有文化的后果。為使農村的“娃兒們”不再愚昧,她在村里辦起了學校,當上了孩子們的老師。青年志愿者夏雨的到來讓這個原本平靜的山村躁動起來,山外的世界讓張美麗和孩子們驚奇和困惑,同時也看到了希望。夏雨不適應條件惡劣的農村環(huán)境,但張美麗的淳樸真實逐步感動了夏老師,她決定留下來與山里的孩子共度一段難忘的時光,還說服丈夫帶張美麗和孩子們到北京見見世面??烧攺埫利悵M懷雄心為孩子們的未來而奮斗時,她卻因為一次意外失去了生命。
影片一方面帶給我真實的感動,另一方面也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貧窮愚昧的生存狀態(tài)靠什么來改變?山村孩子們的命運和前途靠什么改變?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受到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影片讓我們直接觸碰到的是山村的薄弱、落后的教育。對于這個小山村的孩子們,教育能產生什么作用?誰來做老師?怎樣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條件?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講很多大道理,我們不想講大道理。放羊娃的故事我們都不陌生:某記者采訪陜北一個放羊娃:“你為什么放羊?”“為了賺錢?!薄百嶅X干什么?”“娶老婆?!薄叭⒗掀鸥墒裁矗俊薄吧?。”“生娃干什么?”“放羊?!狈叛蛲揠m然淳樸善良可愛老實,但是他骨子里透著落后愚昧、目光短淺、思維狹隘的傳統(tǒng)觀念。這個放羊娃就是井底之蛙,他看見的就是放羊——換錢——娶媳婦——生孩子——再放羊的那塊天空。影片中的孩子們如果沒有機會上學,沒有機會學習,和放羊娃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幸運的是孩子們遇到了他們的老師,雖然她文化不高,不能給他們提供良好的教育條件,可是她深深知道沒有文化的悲哀,愿意成為孩子們的老師,帶領孩子們通過學習改變命運。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張美麗帶著一群娃第一次來到課本里讀過多次的北京。車水馬龍的街頭,琳瑯滿目的商場,香甜豐盛的美食,水池清澈的洗浴中心,這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讓從沒有走出過山村的孩子們大開眼界,同時也承受著別人異樣的眼光。當一個城里人逗王大河學驢叫的時候,張老師憤怒又認真地教育孩子們:“北京好不好?對,北京好,吃的好,玩的好,住的好,咱們那個地方有啥,只有洋芋?;厝ズ蒙鷮W習,同學們,上北京來上大學,回去把咱們那個地方建設得和北京一樣好。再也不種洋芋。你看咱們跟城里人差多少?”鏡頭晃過一張張落淚的臉,孩子們明白了老師的苦心。
不需要有更多的道理,這些細節(jié)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教育對這個貧瘠山村的孩子們是如此迫切和重要。
影片中的老師張美麗沒有受過專業(yè)的教育,或許壓根不知道什么叫教育學、心理學,也沒有很高的文化素養(yǎng),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翻譯成“goodgoodstudy,daydayup”。但是她所擁有的是作為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孩子們的愛和對教育的信念,在她身上體現的是教師職業(yè)所必須具備的奉獻精神和博愛情懷。
她本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一個被愚昧奪去了丈夫和兒子的可憐的女人,唯一可以被人說道的就是那雙43碼的大腳。她痛感愚昧的傷害,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愚昧落后的生存狀態(tài),使孩子們能夠好好讀書將來做個有文化的人;她是個堅定的理想實踐者,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教育后輩的責任,用她的母性去關愛孩子們。為了讓孩子們和夏雨能有一臺電腦,滴酒不沾的她在大戶楊面粉母親陰壽的筵席上居然一口氣喝完了一瓶高濃度的白酒;當夏雨當面糾正她對“千里迢迢”的錯誤讀音時,她不怕當著孩子們的面承認錯誤,說“以后都聽夏老師的,夏老師讀的都是對的”,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她對知識的追求和理解,她的勇氣更是讓我們敬佩。影片中張老師的笑容讓人印象深刻:她笑著用那濃厚的地方話教孩子們識字、造句;她笑著用那跑了調的嗓子、笨拙的姿勢領著孩子們唱歌、跳舞;她笑著用那母性的溫柔感動和影響了夏老師,使她最終決定留下來。即使在她的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刻,她依然笑著說:“每個人都是哭著到這個世界上來,我要笑著走……”張老師她做到了,她笑著用自己一雙平凡的大腳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業(yè),她笑著和自己的學生們一起擁有了最美麗的人生!
影片結尾,孩子們悲痛地呼喚老師:“早知道黃河的水干了,修它那大橋是做啥了?早知道老師回不來,為啥要學GoodBye?老師啊老師啊你干啥去?帶上我和你上學呢?老師啊老師我等你,長大不再種洋芋?!蓖醮蠛幽侵赡鄣穆曇?,唱著黃河邊的曲子,哭訴學生哀傷的心情。在張老師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對生命的超越,感受到這個普通又平凡的女人對夢想和信念的堅持,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響了身邊的人。
再來說說影片中的另一位夏雨老師,她是一位年輕又充滿活力的都市女性。她來自于繁華的北京,受過良好的教育,來到這個窮鄉(xiāng)僻壤當志愿者。艱苦的條件曾經讓她屢次打退堂鼓,但是張美麗的執(zhí)著和孩子們的淳樸感動了她。她打掉了肚子里的孩子,放棄了原有的家庭,回到了黃土地,扎根了在山村的教學工作。影片最后一個鏡頭,夏雨從黃土坡上跳了下去,鏡頭前是塵土滿面、淚眼斑斑的夏雨,她以自己的行動表示了對張美麗高尚品格的致敬和對那片土地最親近的接觸。影片中兩個生活經歷完全不同的女性身上,都閃耀著相同的人性光芒,她們情感的最終融合,完成了影片的主題升華,她們都是最美麗的老師。
這部電影向我們展現了貧困邊遠地區(qū)教育的困境。從影片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邊遠地區(qū)教育的共性問題:一是渴望教育,但師資匱乏,教師教學能力有限;二是教育基礎設施簡陋,教育投入匱乏。
就師資而言,影片中整個學校只有張美麗一名教師,她是語數外外加音體美的全科老師。當張老師和學生們得知支教的夏雨老師要來的時候非常期待,興奮的心情溢于言表。張美麗竭盡全力地照顧夏雨,希望夏雨留在這里教孩子們學習。影片中有許許多多平實卻感人的鏡頭,張美麗為了留住從北京來的夏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撿橘子皮,給夏老師泡茶喝。她給夏老師洗衣服,反而惹惱了夏老師,但她卻說:“夏老師,只要你高興,我咋都成?!毕挠暌驗楫數丨h(huán)境的惡劣,尤其是水質的問題多次萌生離開的念頭,但是都被張美麗感動而留了下來。張美麗與孩子們希望留下夏雨的原因之一是張美麗雖然具有樸實友愛的心靈以及教書育人的熱情,但她也自知自身的文化素質與教學能力十分有限,她知道夏雨老師學問高、見多識廣,能帶給孩子們更好更先進的教育,能彌補自己教育教學中許多的不足。影片中很多細節(jié)都體現了這一點,而這也是貧困地區(qū)教師素質的真實體現。
就教育設施而言,幾間簡陋的平房構成了學校的教室,教室里學生們使用的桌椅十分陳舊,連書本都已經翻得破破爛爛。影片中我們能夠看到的課外活動設施只有一個已經破爛不堪的籃球架以及一個用木頭搭起的足球門。在夏雨教張美麗英文單詞的時候,夏雨也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其實如果有臺電腦的話,可能就會更快了。”而一直在貧困地區(qū)生活的張美麗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電腦,當夏雨形象地將電腦比作了教課的老師時,張美麗想方設法去籌錢買電腦。張美麗到鄉(xiāng)上請求幫助,鄉(xiāng)上也表現出了很支持的態(tài)度,鄉(xiāng)長在鄉(xiāng)里經濟很困難的情況下,仍舊拿出了3000元給了張美麗,但這仍不夠買一臺電腦,剩下的部分還是張美麗在壽宴上向村里大款趙老板竭力奉承,并在喝下一瓶白酒后才使買電腦的愿望成真。我們可以看出在貧困地區(qū)的教學是在教育基礎設施極不完善的情況下開展的,即使當地政府對教育設施的建設也十分支持,但是明顯地表現出財力有限的現實。
影片最后,電影放映員王樹將光束打到小學校舍上,把學校裝點成了一座莊嚴的圣殿,那莊嚴的畫面除了緬懷張美麗圣潔的人性光輝外,更讓我們對于無數的張美麗們肅然起敬,也讓我們看到山區(qū)孩子們的希望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