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榮
濟寧素有“曲鄉(xiāng)藝?!钡拿雷u,曲藝類非遺資源項目眾多。位于濟寧舊城東南城墻腳下的土山,是眾多曲藝門類的發(fā)祥地,在濟寧文化史上地位非常重要,在魯西南赫赫有名,絲毫不亞于北京天橋和南京夫子廟。解放前,這里建有“逢春”、“書帶草亭”等戲院;十幾家茶館里都設有書場,演出曲種有八角鼓、大鼓、揚琴(山東琴書)、漁鼓、評詞、山東落子、小鼓書、嶺兒調、平調、山東清音、武老二(現稱山東快書)、三弦評調等十余種。
為恢復這些傳統藝術的風采,濟寧市文廣新局以非遺保護為目的,采取夯實基礎與精品創(chuàng)作雙向打造的保護模式,向下加大基礎性保護落實情況,設立傳習基地,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做好傳承人保護工作。向上精心發(fā)掘極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進行節(jié)目打造,推出精品,擴大項目的影響力。“強基礎、創(chuàng)精品”雙向打造的曲藝類非遺保護模式,實現了非遺基礎性保護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培養(yǎng)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傳承人,以基礎推精品,以精品帶保護,形成了基礎堅實,精品突出,影響擴大的良好局面。
一、摸清資源,積極開展項目及傳承人普查工作,建立資源信息庫
自2005年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我市先后進行了兩次大型的非遺普查工作,按照省文化廳相關部署,對項目基本信息進行了收集整理,建立了非遺資源和傳承人資料庫。同時,積極開展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申報。目前我市已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7個,其中演出類非遺項目6個,占國家級項目的三分之一,省級項目61個,其中演出類項目18個,曲藝類項目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過非遺普查,濟寧境內現有山東琴書、山東漁鼓、山東落子、墜子、石門小鼓、湖濱大鼓、山頭花鼓、金鄉(xiāng)花鼓、山東清音、端鼓腔等曲藝類非遺項目等十余種,充分顯示出曲鄉(xiāng)藝海的地域特色。普查對項目傳承人的年齡、健康狀況、從藝經歷、收徒情況、掌握劇目及相關資料情況、目前經濟收入來源等做了具體了解和記錄。普查過程中,對傳統劇目、曲藝藝人進行錄像資料保存,對相關劇目唱詞進行了采集記錄,對散落的劇本、唱本、表演服裝、樂器、道具等進行收集保存。2015—2016年開展的普查式攝影工作,對傳承人生活環(huán)境,傳承過程進行跟蹤拍攝,以藝術的形式展現了老藝人藝術風采。
二、做好項目傳承,探索有效保護模式,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濟寧市文廣新局支持市曲藝家協會恢復濟寧曲藝廳,每周組織“周末惠民演出活動,新老演員搭配,以相聲、快板等形式為主,以山東漁鼓、山東落子、山東琴書等諸多項目為輔,既宣傳優(yōu)秀曲藝門類,又鍛煉了隊伍,培訓養(yǎng)了年輕演員。
組織部分名老藝人,先后在“曲興社”開辦了“山東快書培訓班”、“山東漁鼓培訓班”、“山東琴書培訓班”、“快板書培訓班”等非遺傳承培訓近百余期,對發(fā)現曲藝人才,傳承濟寧曲藝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成績突出,被山東省曲藝家協會命名為“山東省傳統曲藝傳承基地”。
為進一步促進兒童曲藝教學傳承,市藝術館與市曲藝家協會, 2016年在濟寧曲藝廳連續(xù)組織了10期少兒快板師資培訓班,共培訓教師400余名,與此同時,我們依托曲藝廳和這些老師,積極組織開展“曲藝進校園”活動,短短一年時間,就使?jié)鷮幨袑W習曲藝的孩子猛增到近兩萬余人,真正讓瀕臨失傳的文化遺產又重新煥發(fā)了青春。為規(guī)范兒童曲藝教學,我市積極開展兒童曲藝教學理論研究,組織專人編輯出版了《少兒快板教程》,填補了我國少兒曲藝培訓系統教材的空白。
同時,積極響應省曲藝家協會開展的老傳承人搶救性保護工程,通過此次活動,對曲藝老藝人進行資料的全面收集。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開展相關類別的老藝人保護工作。
三、舉辦曲藝匯演,選拔優(yōu)秀傳承人和節(jié)目
為發(fā)現人才,打造精品,濟寧市文廣新局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比賽匯演工作。先后舉辦了 “千年運河曲聲揚—濟寧市曲藝大賽”、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藝)專場,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曲藝)保護成果展演等各類專場比賽匯演50余場,發(fā)現山東琴書、山東落子、端鼓腔等優(yōu)秀傳承人員數十名,為進一步打造精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積極指導金鄉(xiāng)、汶上、嘉祥、魚臺等非遺曲藝類節(jié)目集中的地區(qū)開展曲藝評比活動,以比賽帶保護的良好模式,在相關縣市區(qū)普遍展開。
四、開展非遺精品創(chuàng)作,大賽獲獎,成績斐然
2009年非遺全面普查結束以后,我市便大力致力于非遺精品節(jié)目的打造和推廣,經過挑選排練2010年孔子文化節(jié)開幕式上推出大型非遺主題性節(jié)目《杏壇儒風》大獲好評,應2011年文化遺產日及主場城市活動之邀,又在2011年文化遺產日期間向參加相關活動的國內外領導專家進行了專場演出,獲得廣泛關注,開啟了我市非遺主題節(jié)目創(chuàng)作的大幕。山東琴書、山東漁鼓、微山端鼓等民間曲藝表演在演出上大放異彩。在2013年全國第十屆中國藝術節(jié)上,濟寧市文廣新局精心打造的山東琴書《農家春》、山東漁鼓《孔子試徒》雙獲群星獎。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也讓以比賽帶保護的保護模式取得了重要成果。
五、積極開展宣傳工作,提升傳承人知名度
隨著各類演出的獲獎,非遺項目和參演傳承人被媒體廣泛報道,社會關注度受到極大提高,市文廣新局對獲獎傳承人進行物質獎勵的同時,加大榮譽獎勵力度,提升傳承人的社會榮譽感和自豪感。山東琴書劉世福、山東落子張青敏等優(yōu)秀傳承人,儼然成為本地的文化名人。傳承人知名度和受尊重程度的提高,激發(fā)了傳承積極性,同時也給其他傳承人樹立的榜樣,促進了整體傳承能力的發(fā)揮。
“強基礎,創(chuàng)精品”雙向打造的非遺曲藝類項目保護模式的實施,是在遵守非遺基本保護的原則上進行深化與創(chuàng)新,很好的處理了有作品沒精品,有作品沒市場的現實問題,實現了以面推點,以點帶面的良好循環(huán),解決了一系列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