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小麗
【摘 要】浪子燕青作為梁山泊一百零八位好漢之一,其英俊瀟灑、武藝超群、多才多藝,且“機(jī)巧心靈、見多識廣、了身達(dá)命”,更重要的是,對其主忠、與梁山泊眾兄弟之義處理得恰到好處,對其主公的“忠與變”體現(xiàn)了其深刻的處世哲學(xué)。
【關(guān)鍵詞】忠;變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不僅道出了“度”的把握,同時也道出了權(quán)變的重要性。浪子燕青是《水滸傳》中有名的忠仆,此人鋒芒畢露,且懂得處世哲學(xué),為人處世恰到好處,深知“忠、變”之理,因此善終。
一、忠
(一)忠心
欲表忠心之志,需至誠、至忠。絕無二心,柔順之至,聽從調(diào)遣,同時恰到好處地表達(dá)自我觀點,處處為主人著想,則其被信賴程度高。
燕青作為盧俊義的仆人,兩人雖為主仆,實則如父子兄弟。因其自小死了父母,被盧俊義收養(yǎng),其養(yǎng)育之恩如再生父母;再者,燕青為重情重義之人,故對其主公的忠心便不言而喻。甚至為報其恩情,寧可“自損”。其主入獄后燕青自己已是窮困潦倒,要來的殘羹冷炙還舍不得吃,“小人城外叫化的這半罐子飯,權(quán)與主人充饑”,感人至深?!盎茧y之交見真情”,其忠心天地可表。同時,其自損亦是受益。《周易》中《損》卦主張“把握時機(jī),適度自我減損,而且心存誠信,是大為吉祥的”。[1]其受益的結(jié)果便是二人名為主仆,實為父子兄弟,使其主對其信任有加。
(二)能力
有才之人,其主必會重用,其是否忠心才會更有價值。 “欲盡忠而無才”,于其主不善,于自身則更是悲哀。因此,有能力之士,至忠才有可能;相反,無能者,于其主則可有可無,更何談至忠以及善終。
燕青在《水滸傳》中,雖出場較遲,但可以看出,作者是及其欣賞此人的,且作為重點刻畫對象。第六十一回中,其出場詞《沁園春》便顯現(xiàn)了其不凡之處:
唇若涂朱,睛如點漆,面似堆瓊。有出人英武,凌云志氣,資稟聰明。儀表天然磊落,梁山上端的馳名。伊州古調(diào),唱出繞梁聲,果然是藝苑專精,風(fēng)月叢中第一名。聽鼓板喧云,笙聲嘹亮,暢敘幽情。棍棒參差,揎拳飛腳,四百軍州到處驚。人都羨英雄領(lǐng)袖,浪子燕青。
從中可看到一位英俊瀟灑、武藝超群、多才多藝的才俊。同時,又是一位“機(jī)巧心靈、見多識廣、了身達(dá)命”之人。雖欣賞京城第一名妓,卻熟知自身使命。若是兩人有染,別說招安,梁山泊眾兄弟性命難保。故其識大體,隨機(jī)應(yīng)變,將其認(rèn)為姐姐,又恰到好處地利用兩人的關(guān)系,為招安之事立了大功。同時,因其行事謹(jǐn)慎,故重大事情他皆參與。可見其能力超高。
(三)把握“度”
《周易》中,《坤》卦六四:“括囊,無咎,無譽(yù)”。是說具有柔順之德的君子,在其力量獲得更大程度發(fā)展壯大的情況下,理應(yīng)知道收斂,以免由于過分張揚(yáng)而遭剛健主人的妒恨與壓制。故把握“度”是至關(guān)重要的,既要讓你的主人看到你有才能;又要讓其明白,你只會為其效力,而不會取而代之,才會善終。
燕青在把握度時,做的很好。在其與主人上梁山后,其主盧俊義被宋江推崇,做了第二把交椅。但是,其初來乍到,必有很多人不服。故此時,燕青處于二難境地。但是,憑借其人格魅力以及處事方式,不僅受到其主尊崇,也受到眾多梁山好漢的尊崇。無論是對盧俊義還是宋江,燕青都能把握好“度”,使其得到重用且人氣超高。其智非一般人所能擁有。
因此,一人若想對其主忠心不二且能夠善終。此三者缺一不可,燕青的處事方式將其闡釋的淋漓盡致。
當(dāng)然,赤膽忠心為人所稱贊。雖說“忠心報國、至死忠君”是知識分子的普遍理想,但是為了忠心卻不懂得權(quán)變,卻是“愚忠”。此處雖言過其實,但惋惜卻是必然的。若是懂得權(quán)變,知道“變”是為了更好的“守”,那么其忠便會名垂青史。
二、權(quán)變
變,即隨機(jī)應(yīng)變。權(quán)變,即要懂得權(quán)衡利弊,隨機(jī)應(yīng)變,就在一念之間,但其決定權(quán)卻在我們固有的人生觀、價值觀中。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不能簡單地評判誰對誰錯,但若是不得善終,終會讓人惋惜。雖很豪邁,但卻免不了悲哀。屈原忠君愛國,為了楚國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世人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是他對世事的感嘆,讓我們體會到了一種孤獨與無奈。他雖有政治宏愿,卻遭奸佞小人陷害,其主不明,但他卻堅守對楚國的一片赤膽忠心,為人所惋惜。他沒有另尋賢君,我們只能惋惜其不得善終。當(dāng)然,歷史上也不乏權(quán)變之人。管仲曾和鮑叔牙在齊襄公昏暈之際,備奉其主,但是“即小白,為桓公,公子糾死”,而召忽也因忠義而死,但管仲卻最終輔佐了齊桓公。在此,管仲便是懂得權(quán)變,其“變”是為了更好地“守”,守其鴻鵠之志——輔佐君王,一匡天下。他做到了,而且名垂青史。正如孔子所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乞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知之也?”[3]其最終九合諸侯,得善終,這是忠于志向,是大節(jié)大信。
《易經(jīng)》中,《隨》卦辭“元亨利貞,無咎”,明確闡釋了“隨從即通達(dá)時變,不守固常的道理。認(rèn)為隨從時變、不守固常,至為亨通,利于守正,沒有咎責(zé)”,[4]因此,“變”并且背棄“守小”,是為了“守大”。燕青除了守,更懂得變,他深知“守變之理”,其因有二,一為守“忠”,二為守“智”。在盧俊義初上梁山,眾多好漢不服,而他卻處于尷尬地位,但是,他懂得權(quán)變,不僅讓其主滿意,還讓眾多好漢推崇,這其中的人際關(guān)系內(nèi)涵他是深知的。此處的變更多的是隨機(jī)應(yīng)變。如果不能隨機(jī)應(yīng)變,則無機(jī)會守或是“守忠”難上加難。在征討方臘結(jié)束以后,燕青勸其主“私去隱姓埋名,尋個僻靜去處,以終天年”,在對其主守忠的同時,從此事更能看出其守“智”。在《易經(jīng)》第三十三卦中,“遯:亨,小利貞?!薄爸v退隱、退遁,即隱退避時的道理”。[5]退隱避時,功成身退是最明智的選擇。燕青早已看破,奸臣當(dāng)?shù)?,若是不退隱,終將引來殺身之禍,這不僅是守忠,更是守智。
因此,燕青絕不單單是英俊瀟灑、武藝超群、多才多藝,此外,其智在于深知處世哲學(xué),懂得“忠與變”的關(guān)系,最終成為后人學(xué)習(xí)的榜樣,亦得善終。
參考文獻(xiàn):
[1]《中國生命智慧<易經(jīng)><道德經(jīng)><壇經(jīng)>心證》,郭昭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