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陜西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五新”戰(zhàn)略任務——培育新動能、構筑新高地、激發(fā)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顯新形象,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互相聯(lián)系,辯證統(tǒng)一。彰顯新形象的五個關鍵詞——陜西風采、文化風尚、社會風氣、城市風貌、自然風光也是互相關聯(lián)的,缺一不可的。下面,我從新形象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路徑來談談如何實現(xiàn)“彰顯”。
陜西新形象的文化內涵
陜西文化既有體量巨大、面積廣大、人口眾多的顯性特點,也有作為中華文共同性的一些特點,還表現(xiàn)出一些獨特性,比如:起點早,歷史悠久;原素多,多元并存;建都長,具有世界意義;影響廣,因絲綢之路將陜西帶向西域,帶向歐洲,帶向世界。
所謂的起點早,是指西安作為一個文化聚落或城市由來已久。從半坡聚落算起,從石峁遺址算起有四千多年歷史,從豐鎬算起也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了。
所謂的元素多,是指在大西安的范圍內,既有經典或原典文化,又有歷史遺址文化,還有都城文化、紅色文化、生態(tài)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中既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又有景教、祆教等的遺址和文物。
所謂建都長是指在西安及周邊城市建都的王朝有十多個,杜甫詩中說:“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边@樣的歷史定位,使得西安在追趕超越中,經濟、金融的追趕超越目標可以鎖定成都、杭州、南京,但文化的追趕超越不能這樣鎖定,而應該鎖定為日本的京都、意大利的羅馬、埃及的開羅。
我認為,要實現(xiàn)新形象的彰顯,就要特別注意強化陜西文化的這些獨特元素。
實現(xiàn)新形象彰顯的文化路徑
彰顯新形象的路徑很多,如從文化方面思考,以下幾個方面是具有顯示度的,應當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和重視。
一是著力打造世界“文學之都”。歷史時期的陜西,在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評論文學研究和文學翻譯方面都成就甚高,很有特色。如何傳承并弘揚,如何使其成為彰顯新形象的動能呢?
200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了“創(chuàng)意城市網絡”,在世界范圍內評選“文學之都、電影之都、音樂之都、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設計之都、媒體藝術之都、美食之都”,著力促進全球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
截至2016年,已有116座城市加入“創(chuàng)意城市網絡”。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從2004年起先后評定世界上二十個城市為“文學之都”。評定的標準,除文學傳統(tǒng)之外,主要著眼一個城市文學發(fā)展的整體情況,包括文學出版物的品種、數量和質量,文學作品在城市生活中發(fā)揮的作用,翻譯和出版本國各民族以及外國文學作品的情況,為促進本國和外國文學藝術交流所采取的措施。
獲得“文學之都”稱號的,包括克拉科夫、愛丁堡、海德堡、墨爾本、愛荷華城、都柏林等。南京則是國內首個申報“文學之都”的城市。
二是重點保護絲綢之路沿線遺址,建設一帶一路博物館。作為絲路的起點,應將轄區(qū)內絲路古道與絲路景觀鑿通互聯(lián),整體保護。
三是從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高度理解自然風光。其實,如何保護渭河,如何保護秦嶺,如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已經不僅僅是自然風光的問題,是更深遠的生態(tài)建設問題。
四是用文化管理城市,實現(xiàn)城市管理的國際化、智能化、精致化、人性化。目前只注意到拓寬道路、禮讓行人問題。我這里提一下人行道改造、公交站點智能化、火車站、高鐵站人性化問題。
五是用歷史長時段、文化大視角來思考城鎮(zhèn)建設,精心呵護城鄉(xiāng)獨有的“文化鄉(xiāng)愁”。在歷史發(fā)展中我們的教訓很多,走的彎路很多,沒有文化記憶、沒有歷史記憶,我們可能還要再吃二遍苦,再受二茬罪。總書記提及文化鄉(xiāng)愁,鄉(xiāng)愁也就是文化疼痛感,我們目前多的是文化快感,但缺乏的是文化的沉痛感。
總之,陜西彰顯新形象不能沒有文化意識,對于陜西來說,有了文化意識和歷史意識,陜西的新形象就博大厚重,醒目獨特。從文化路徑來思考陜西的新形象建設,陜西的新形象就有可能走出潼關,走向全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