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琴
摘要:音樂是以旋律和節(jié)奏為基本表現手段的藝術。小學語文教學與音樂巧妙融入有利于渲染課堂氣氛;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有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有利于突破教學的難點。小學語文教學與音樂巧妙融入的方法有配樂朗誦;低吟淺唱;由此及彼。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音樂;巧妙融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0-0051-01
音樂是以旋律和節(jié)奏為基本表現手段的藝術。由于這種藝術形式不須通過形象影響人們,它對于人們情感的激發(fā)更為直接,因而音樂這種藝術形式的巨大感染力是不言而喻的。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許多課文,在教學時也能與音樂相結合,發(fā)揮音樂的巨大感染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1.以音樂為橋梁,引導學生走向文本
導入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常言道:響鼓還需重槌敲,好的導入能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中年級的學生常常會在課間玩得很"瘋",上課伊始,通過播放樂曲、吟唱歌曲等,可以使學生盡快從課間狀態(tài)脫離出來,有利于學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意境,為整堂課打下情感基調。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三級級《讓我們蕩起雙槳》一課時,我為學生播放了耳熟能詳的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huán)繞著綠樹紅墻……"熟悉又親切的旋律一下子吸引學生跟著輕輕哼唱起來,這為充分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走進文本、感悟課文打下了良好基礎,有效地將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2.以音樂為布景,促使學生升華情感
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新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因為在長期以來的使用中,加入了音律的特色,成為具有韻律美的語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能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合適的音樂來進行課文的配音朗讀,更能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聰穎和睿智,真正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例如三年級上冊的《古詩二首》中的第二首《楓橋夜泊》一文,為了能讓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漂泊在外的愁思,我利用多媒體在朗讀時配上了凄美的《追夢人》,并適時添加了刺耳的烏啼聲,和"鐺――鐺――鐺――"深沉的鐘聲,以渲染出凄涼的氛圍,并引導學生想象詩人張繼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從而以霜天殘月,江楓漁火,以及凄厲的烏鴉叫聲和深沉的鐘聲,去感受作者壓抑、難過、郁悶的心情,從而使情感得到升華,與作者產生共鳴,更能準確地走進這首名垂千古的詩。
3.用音樂推動課堂節(jié)奏
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持續(xù)時間不長,對低年級學生來說,一堂課對大部分小學來講很難自始至終認真聽講。因此,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形式,采用積極有效的措施維持學生的有意注意,尤其對于低年級課堂教學來說尤其重要。音樂一方面可以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音樂還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手段,通過音樂話劇、音樂游戲等方式來活躍氣氛,推動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兩個環(huán)節(jié)中,音樂可以作為一個過渡的橋梁,使其銜接自然,順利地進行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時,還能夠緩解學生緊繃的神經,身心得到放松,消除學習疲勞。例如,學到《小蝌蚪找媽媽》時,教師開始帶領學生一起對教材內容進行學習,然后學習課后的生字生詞,學生這時對課堂學習的興趣下降,產生厭煩的心理,教師就可以根據《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的特點,讓學生一起表演音樂話劇,每個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小蝌蚪,有的扮演青蛙媽媽,有的扮演烏龜等等,讓學生自覺選擇角色,然后進行討論和交流。最后,通過配合相應的音樂來豐富大家表演的情景,學生對該活動參與的積極性極高,課堂更加"活躍",在鞏固教學內容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自信心,培養(yǎng)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4.用音樂促進感悟,指導朗讀
新大綱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感悟""要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在指導學生感悟以及有感情地朗讀這方面,音樂有一定的作用。音樂的節(jié)奏、曲調能為感悟的主體――學生營造氛圍,提供契機,調動學生的知識、生活積累,讓學生在自身與課文文字間架設起一座橋梁,讓他們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幫助學生真正要有所"悟"。所"悟"之后配上音樂朗讀,學生在文與樂的海洋中自由暢游,這時,他們朗讀的語速、語調會相應地與音樂保持一致,達到理想的效果。《十里長街送總理》所處的時代與學生已經很久遠了,然而,當我播放哀樂,學生低沉、緩慢、嚴肅的朗讀語調體現了有所"悟",從而達到了朗讀的效果。
5.用音樂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
李吉林老師認為"音樂是一種抒情性超強的藝術形態(tài),它通過樂曲中力度的強弱,旋律的變化起伏,以及節(jié)奏上的抑揚頓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生動的感受。"有些課文中一些老師講不清、而又道不明的東西可以借助音樂傳達給學生。例如,《我的油布傘》一文中,"偶一回頭,我望見了娘那帶笑的黃油布似的臉,心里一酸,眼里涌出了一股淚水。"此刻的"我"的情感,老師用語言是不能講清的,這時,播放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比老師空洞的講解更為有效。
讓語文教學走近音樂里,讓音樂步入語文教學課堂,會是另一番天地,學生會因此有一個快樂的學習情境,語文學習會在愉快的情境中得以升華。把音樂因素引到神圣的語文課堂,讓優(yōu)美的語文課文插上優(yōu)美而充滿愉快的音樂翅膀,讓我們的神思馳騁在文學和音樂的雙重殿堂!讓學生在愉悅里學習,在愉快中領悟,在享受中提高,這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的探索與追求。讓音樂走入語文課堂,發(fā)揮情感旋律在語文課上的神奇功效,從而用音樂來撥發(fā)學生的情感之弦,一定會使你的課堂上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