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光昊
月亮、月光、月色……,“月”只是一個名詞,在外國人的眼中,它也許是一個天體,一個星球,但在一代代炎黃子孫的心中,月不僅是神秘的,還是“活”的、多情的。古往今來,無數(shù)神話傳說和文學作品賦予了它不同的意義。
一年中秋,獨自站在庭院中,舉頭凝望那一輪皎潔的明月。關于月亮的美麗傳說和優(yōu)美詩篇不禁涌上心來。
中秋節(jié)這一習俗是由一個神話而來的。相傳西王母給后羿長生不老之藥,誰吃了就可以成為神仙。嫦娥趁后羿出去打獵偷吃了靈藥,身子輕飄飄地飛上了月宮。后羿傷心不已,每逢農(nóng)歷八月十五就制作月形的餡餅,盼望嫦娥歸來。嫦娥本想過神仙的生活,可到了月宮,一個人寒冷孤寂,雖然長生不老,卻飽受相思之苦,反不如在人間快樂。遂以自己悲苦的身世告誡人們團圓的快樂,離別的悲苦。固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詩句。后世過中秋,祈福家人團圓。
“月”象征著團圓,人們也盼望團圓,但“人有悲歡離合”,盼團圓又無法團圓,自然望月懷人,通過“月”表達思念之情。思鄉(xiāng)的游子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濃濃情結;異地情人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苦苦相思。深閨紅燭,心系塞外,妻念夫,兒思父,戰(zhàn)亂離別苦,所謂“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兵荒馬亂知之際,思念遠在他鄉(xiāng)的妻子兒女,而她們想必也在遙望長安罷,正如“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相思月中,我最鐘愛的是那“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道出了所有遠在他鄉(xiāng)之士的心聲。
月亮高懸于夜空,像宇宙的眼睛關注著茫茫眾生。人生無常而宇宙永恒。遙望那一輪孤月引發(fā)了古人對宇宙和時間的思考。明月永遠懸掛在夜空中,孤零零的,不知在等待著誰。年復一年的等待,鑄成了傳世的永恒。在仰望夜空時常引發(fā)感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但見明月皆如此。”人生如白駒過隙,在茫茫宇宙中微乎其微“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些問題百思不得其解,不如“行樂須及春”不想那么復雜,只求將自己的生命度過得充實快樂,所謂“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有時 “月”也是不順利時寄托心情的景物。如《月下獨酌》那豪邁而略帶孤寂的感情——“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無奈,盡在一句對“月”的描寫中流露。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茫茫宇宙,人生只如一瞬。所以有些時候,我們的痛苦,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萬事只求心安理得,何苦為了那些得不到的東西而煩惱呢?
在中華文化漫漫長河中,總能找到“月”的身影,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舉杯對月,明月故鄉(xiāng)。在中華文化中,月是詩意的化身,她神秘、清高、孤寂,有時也溫柔、嫵媚、清純。舉頭望月,胸中涌起各種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千頭萬緒,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停歇,這也許就是“月”的神奇與魅力吧!
讓我們在穿越古今時空的月光的照耀下,充實地度過自己的人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