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愛勤
鄲城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鄲城 477150
·論著護理園地·
心理護理聯(lián)合康復訓練對腦梗死患者偏癱肢體恢復的效果
羅愛勤
鄲城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鄲城 477150
目的分析心理護理聯(lián)合康復訓練對腦梗死患者偏癱肢體恢復的效果。方法將80例伴偏癱肢體的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2組,研究組采用心理護理和康復訓練,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比較2組肌力變化情況,焦慮抑郁評分情況。結果研究組出院時Ⅳ級和Ⅴ級所占比率45%(18/40)、20%(8/40)均明顯較出院時7.5%(3/40)、0高(P<0.05)。對照組患者入院和出院肌力測驗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院前2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前研究組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下降(P<0.05),對照組無明顯變化(P>0.05),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護理聯(lián)合康復訓練能改善腦梗死患者的肌力情況,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值得推廣。
腦梗死;偏癱肢體;康復訓練;心理護理
腦梗死多發(fā)生于中老年人,致殘率、病死率高,存活患者中僅10%能恢復到近乎正常,50%患者有嚴重后遺癥,生活難以自理,給家庭和社會也帶來沉重的負擔[1]。此外,大多數(shù)患者伴肢體障礙,使其產生恐懼、抑郁、認知紊亂和焦慮等,嚴重可導致其不配合治療,影響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2]。
1.1臨床資料2014-07—2015-11鄲城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伴肢體偏癱的腦梗死患者91例。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梗死診斷標準,入院后并經腦MRI掃描、CT檢查結果證實后確診;(2)發(fā)病到住院時間為1~3 d;(3)精神正常,能清楚的回答問題,能夠自行或在旁人協(xié)助下完成焦慮自評表(SAS)和抑郁自評表(SDS)。排除標準:(1)有精神病史,意識障礙者;(2)住院時間<2周者;(3)初中以下文化學歷。根據(jù)條件最終篩選出8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研究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2~61(48.9±2.1)歲;梗死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20例,丘腦12例,腦葉8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4~62(49.1±2.5)歲;梗死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17例,丘腦19例,腦葉4例。2組性別、年齡、學歷和患病部位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藥物指導、飲食指導和手術過程中的護理,并告知家屬配合患者治療。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聯(lián)合康復訓練,具體措施如下。
1.2.1 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首先給予患者各項特征,掌握其心理狀態(tài),然后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情況,為患者提供特定的護理方法。此外,護理人員還應耐心仔細地為患者解決問題,減輕患者的焦慮與不適應;讓其知道經治療和康復訓練后各種功能鍛煉可得到很大改善,讓大部分患者生活自理,耐心照顧,體貼、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每個康復階段,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爭取獲得最大限度的康復;及時解決病人的各種需求,使病人自始至終保持良好情緒;為患者提供舒適的治療環(huán)境,適時鼓勵患者,增強患者與疾病做斗爭的信心。
1.2.2 康復訓練:①被動運動:護理人員先按摩患者頭部,對其制定適合的按摩時間及次數(shù),給予不同的干預護理,再活動各個關節(jié),按摩力量和時間安排因患者情況而定。由責任護師執(zhí)行和評估實施按摩護理效果,同時鼓勵患者家屬積極參與護理,讓患者感受親人的關懷,為盡早康復樹立信心。②患肢訓練:在病情穩(wěn)定情況下,可由責任護士指導患者由臥位、坐位、立位、站位、行走進行分階段訓練,分階段訓練時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漸進地實施訓練,視患者耐受情況再過度到下一步訓練計劃。③主動運動:入院第3天開始,指導患者在癱瘓肢體上作“假想運動”,然后再做助力運動??蓮氖种搁_始,慢慢逐漸增加肌力,當肌力達Ⅱ級時,再指導患者行健肢協(xié)助患肢的運動。當肌力達Ⅲ級時,可指導協(xié)助患者離開床面作下床運動,應循序漸進,不可過急。④坐位訓練:患者肌力測驗達Ⅱ級時,行坐位訓練。坐位訓練步驟為責任護士先搖高床頭,幫助患者從床上坐起,再逐漸改為下地坐輪椅,每次訓練從5 min左右開始,根據(jù)耐受情況,逐漸增加到每天30~60 min。⑤站立訓練:患者肌力測驗達Ⅲ級時,可行站立訓練?;颊邞谂匀说臄v扶下行站立訓練,以防跌倒,站立時間以患者耐受情況而定,先從1 min開始逐漸增加時間,直至15 min左右,攙扶者應逐漸減少其支撐力。同時鼓勵患者自己從輪椅中借助支撐物站立,直至最后可以徒手站立。⑥步行訓練:當患者肌力測驗達Ⅳ級時,可指導患者進行步行訓練。步行訓練關鍵為護士攙扶在病人患側,行走時以護士的內側腿拖帶患者患側下肢向前行走,特別應注意患者的中心應向健側偏移,防止跌倒。
1.3評價標準比較2組入院時和出院前的肌力變化情況,以及焦慮、抑郁評分情況。肌力水平分為0~Ⅴ級,患者完全癱瘓運動受限為0級;見肌肉輕微收縮為Ⅰ級;肢體可于床上平行移動為Ⅱ級;肢體可抬離床面,克服地心引力為Ⅲ級;肢體可抗外界阻力運動為Ⅳ級;肢體運動自如為Ⅴ級[3]。焦慮自評表(SAS)和抑郁自評表(SDS):SAS共20個條目,標準分<50分無焦慮,≥50分輕度焦慮,≥60分中度焦慮,≥70分重度焦慮;SDS共20個條目,53分≤SDS<62分為輕度抑郁,63分≤SDS≤72分為中度抑郁,SDS>72分為重度抑郁[4]。
2.1 2組入院時和出院時肌力測驗結果比較研究組出院時Ⅳ級和Ⅴ級所占比率均明顯較出院時高(P<0.05)。見表1。對照組患者入院和出院肌力測驗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出院時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研究組患者肌力測驗結果比較 [n(%)]
表2 對照組患者肌力測驗結果比較 [n(%)]
2.2 2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入院時前2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前,研究組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下降(P<0.05),對照組無明顯變化(P>0.05),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
注:與入院時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環(huán)境的轉變及人口老齡化的加速,腦梗死已成為腦血管病癥中的常見病、多發(fā)病。腦梗死患者多為老年人,且具有多發(fā)性[5],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為降低腦梗死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需加強對腦梗死病人的護理工作[6]。腦梗死對任何人都是一種很強的心理壓力,特別是老年人機體的各種功能減退,臨床表現(xiàn)為癱瘓、失語、意識和智力障礙等,自然會產生一定的心理反應,因而對疾病恢復帶來不利影響。為使病人重新達到生活自理,醫(yī)護人員應及時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與疾病做斗爭[5]。相關研究表明[7],患者行積極治療與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后,患者的肌力水平較之于入院時顯著提升,表明該護理方法的效果較為顯著。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伴肢體偏癱的腦梗死患者采用心理護理聯(lián)合康復訓練,能改善腦梗死患者的肌力情況,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值得推廣。
[1] 凌衛(wèi)梅.腦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復治療與護理[J].當代護士,2010,12(11):22-23.
[2] 楊晶.腦梗死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方法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21):1 959-1 960.
[3] 陳妙虹,袁寶玉,吳毅.腦梗死病人癱瘓肢體的康復護理[J].南方護理學報,2001,8(4):52-53.
[4] 段泉泉,勝利.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的臨床效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26(9):676-679.
[5] 苗冬云,高素芳,魏玲玲.淺談腦梗死病人的護理[J].健康前沿,2016,23(1):19-20.
[6] 朱曉霞.優(yōu)質護理在腦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臨床醫(yī)藥文獻雜志,2015,2(7):1 350-1 351.
[7] 徐道嵐.腦梗死患者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護理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14,2(6):159.
(收稿 2017-04-13)
責任編輯:關慧
R473.74
A
1673-5110(2017)18-0101-02
10.3969/j.issn.1673-5110.2017.18.032
羅愛勤(1979-),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神經內科護理。Email:2910159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