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近
古代文人大多好酒,詩人尤甚,魏之阮籍,晉之陶潛,唐之李白,宋之蘇軾,皆以好酒而著稱,并留下了許多關(guān)于飲酒的逸事。
阮籍生活于魏晉易代之際,是竹林七賢的首領(lǐng),他年輕時博覽群書,有濟(jì)世之志,司馬懿很是欣賞他的才華,召其為幕僚。后來,司馬篡權(quán)的圖謀日益顯露,阮籍不愿意卷入殘酷的政治斗爭中,遂縱酒昏酣不問世事,他聽說步兵廚營多美酒,特地要求去做步兵校尉,故后人又稱他為阮步兵,有史記載:“文帝初欲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鐘會以時事問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旨以酣醉獲免。”由此可見阮籍好酒并非為滿足口腹之欲,而是作為避禍求生的一種手段。
陶潛是東晉的著名詩人,他曾做過彭澤令等小官,因恥于自己為五斗米而折腰,賦《歸去來辭》后退隱田園。陶潛嗜酒,可因家貧不能長得,于是便自己動手釀造,有詩“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可以為證。陶潛酷愛菊花,常把菊瓣浸泡在酒中制成菊花酒,不僅清香醇美,且有延年益壽之功效。陶潛一生曾寫過飲酒詩二十余首,詩中都抒發(fā)了他對酒的一往深情。去世之前,他還寫過三首《挽歌辭》,其中有“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之句,足見酒在他生命中的分量了。
李白是盛唐的偉大詩人,一生以詩酒為伴,杜甫曾在《酒中八仙歌》中云:“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边@首詩生動地刻畫出了李白作為詩仙、酒仙的形象。李白一生寫過許許多多關(guān)于酒的詩篇,其《將進(jìn)酒》和《月下獨(dú)酌》是最為膾炙人口的兩首,前者雄奇豪放、氣吞斗牛,后者清新俊逸、想象奇妙,而其中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之句,更是成為了千百年來詠酒詩的絕唱。民間還有傳說,說李白是醉后入水捉月而溺亡的,雖不足為憑,但卻把李白之死同酒和月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這也是李白生命最浪漫、最完美的結(jié)局。
北宋詩人蘇軾亦好酒,但他的酒量甚小,“飲酒終日,不過五合”,蘇軾既不能像李白那樣“會須一飲三百杯”,也不能如阮籍那樣一醉便是六十日。蘇軾更喜歡看客人飲酒,他的家中常常備有佳釀,凡是有客人造訪他都要熱情地以酒款待,每每看到客人舉杯暢飲時,他的胸中也頓時感到了浩浩焉、落落焉,有“酣適之味,乃過于客”的感覺。這種以客人酒酣為快的襟懷是飲酒的另一種最高境界。不過蘇軾也有過開懷暢飲的時候,那是他流放黃州期間,一次醉酒之后,他便是在半醉半醒的狀態(tài)下寫就了千古美文前后《赤壁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