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雁
摘要:初中美術欣賞課就是對美術作品進行藝術賞析。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欣賞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藝術欣賞能力,這對于學生的美術學習是十分必要的。教學中,教師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引導,引導學生參與作品欣賞分析。通過藝術賞析,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受到熏陶,藝術審美也隨之提升。本文結合相關作品及課例對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探析,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初中美術欣賞;風格特色;直觀形象
教學過程中,將教材內容與學生自身相互融合,對美術欣賞課進行特別的實踐。對于美術作品的分析,指導學生多方位的思考觀察,獲得最直接的主觀感受,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完成美術品欣賞。在知識獲取中愉悅身心,提高教學質量。
一、問答型的引導與發(fā)現(xiàn)
教師可以通過誘導的方式,讓學生在美術欣賞中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的問題,并且及時給予指導,增添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對美術作品的理解能力。教師引導為大前提,主旨在于學生的獨立探索與思考。如果這樣的模式,學生不是很適應或者缺乏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教師也可以換一種方式,通過設問、反問來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引導學生結合作品進行發(fā)問。這樣慢慢的學生欣賞作品的能力得到鍛煉,不僅活躍了學習氣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畫布上的陽光》這一課教學中,以了解印象派為學習目標,通過對相關作品的欣賞,先讓學生初步認識這一藝術流派,再結合印象派代表人物的畫作進行更深入的了解。以克勞德?莫奈的《日出?印象》為例,讓學生先從學會觀察開始,通過不同的提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類似于畫作給你的第一視覺感受是怎樣的?畫作的光線構成是怎樣的?結合不同的問題,將學生分成小組,并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會依據(jù)問題欣賞畫作的每一個角落,收集不同的信息。并根據(jù)自身的理解,分析畫作。許多同學通過畫作背后的一些小故事,將自己的欣賞樂趣分享給同學。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欣賞能力,所以回答也就有所不同,在視覺的直觀感受中不僅想象力得到了最大的滿足,同時也能夠非常理性的抓住畫作所表達的重點,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整體欣賞能力。
二、討論型的創(chuàng)意與領悟
對于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教師必須具備獨特的創(chuàng)造意境的能力,在意境中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他們的欣賞能動性。創(chuàng)造意境使欣賞教學更加的賞心悅目,在教學中教師也要結合實際,采用多媒體與語言的結合,使審美情境更加的生動。教師可以通過給出的資料尋求學生的想法,最后做出總結,使學生充分領悟欣賞作品所蘊含的深層次的寓意。
1、正確審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初次接觸美術欣賞課,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還處于非常日常的狀態(tài),教師必須通過不同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進入美的欣賞。例如:在《寄情山水》的教學中,播放古典山水純樂曲,讓學生很快進入狀態(tài),投入到古典樂曲的情境中,感受各種大自然的空靈,構建屬于自己的審美。又如在《梅竹言志》的教學中,引入中國經(jīng)典古詩詞句并結合相應的理論知識讓學生欣賞學習中國畫的“借物寓意”的獨特造型。在寫意手法中對梅、竹進行完美的勾勒,在優(yōu)美的觸感中,感受筆墨所要傳遞的情感。在學習中,學生通過觀察進行分析討論,中國畫的基本造型理念是怎樣的,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畫的整體認識和理解,豐富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在認同的審美欣賞中,尋求變化,在理性的思維中慢慢深入,獲得對美術作品更深層次的審美想象。
2、思想的共鳴與詮釋。在美術欣賞中,學生必須將自身完全代入其中,用自己的心靈去欣賞,結合自身的情感,獲得藝術思想上的共鳴。例如:在《靜物畫有聲》這一課的欣賞學習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課外活動,在樹林里感受靜中有聲,體會畫家心靈與情感的交響篇章。隨即走進課堂,以現(xiàn)代畫家常玉的作品《八尾金魚》為例,讓學生嘗試分析畫中的點、線、色彩的運用特點并簡短的進行評述。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感受,體會畫作所蘊含的情感,達到最完美的詮釋與思想的共鳴。
三、自由型的指導與突破
美術欣賞達到一定的高度,就要尋求突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欣賞繪畫作品。建立在學生知識面日益擴大的基礎上,讓學生依據(jù)自己的角度與意愿,完成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分析。學生在欣賞過程中的不同見解,將會為自己獨特審美的形成奠定基礎。教師必須對學生的欣賞分析,給予支持并做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分析作品,積極探索,勇于實踐。
積極探索的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擴充,創(chuàng)造能力也得到了鍛煉。例如:在《千姿百態(tài)的水》這一課的欣賞學習中,學生細心觀察與主動體驗,從導入聲音開始,播放滴水的聲音,讓學生閉目傾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針對生活中遇到的不同形態(tài)的水進行想象提問,培養(yǎng)學生細致的觀察能力。以宋朝馬遠《十二水圖·黃河逆流》為例讓學生體會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洶涌氣勢。直接導入相關視頻,分別播放水滴、湖水、瀑布、海浪等不同水的形態(tài)的影像資料,讓學生結合中外畫作欣賞,感受筆觸與水聲及形態(tài)相結合的藝術魅力。不同環(huán)境下水波的特性與形狀都不一樣,讓學生了解物像本質的提煉,通過自由的學習交流,產生思想碰撞,提高學習效果。
四、結語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掌握教學目標,不斷的探索與追求教學的多樣化。將美術與其他學科相融合,了解共性,察覺異點,激勵學生發(fā)現(xiàn)美,探索美,研究美。結合藝術品代表的背景,感受歷史文化的熏陶。以不同的角度進行欣賞,探究藝術品的歷史及蘊含的故事寓意。整體欣賞為主,綜合分析為輔,從而提升自身的視覺審美。多次的欣賞與分析,鍛煉了審美敏感度,慢慢形成自己的獨特美術欣賞能力。
參考文獻
[1] 杜萍.有效課堂管理:方法與策略[M].北京:教育科學版社,2012.(03)
[2] 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2013.(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