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錚巖
摘要:本文以《天朝的崩潰》一書為切入視角,分析探討了在鴉片戰(zhàn)爭前后,清政府的“天朝上國”觀,旨在清晰透徹地了解中國歷史發(fā)展。
關鍵詞:《天朝的崩潰》 清朝 鴉片戰(zhàn)爭
《天朝的崩潰》一書由著名晚清史學者茅海建所著,這部著作以不同于傳統(tǒng)史學的視角,闡述了有關鴉片戰(zhàn)爭的相關問題。這部著作給我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清政府“天朝上國”的觀念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天朝上國”始自漢朝,當時因為國力強盛,建立了以中國為宗主國,周邊國家為附屬、藩屬國的“天朝”體系。簡單說,就是“中國中心論”。
一、鴉片戰(zhàn)爭前的“天朝上國”觀
工業(yè)革命后,英國奉行自由貿易,于1834年取締了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壟斷權,派律勞卑為駐華商務監(jiān)督。來華之初,律勞卑向兩廣總督盧坤遞交了本國文書,但盧坤并未細看其文書內容,只看到文書首頁未將清朝皇帝稱謂置于首要位置即大怒。到了1838年,另一位駐華商務總監(jiān)義律因未在文書封面上寫“稟”字,即遭兩廣總督鄧廷楨封還。在兩位兩廣總督看來,清朝皇帝是天下的皇帝,英吉利小國使臣豈能以平行禮待之,必須按照中國原有的宗藩關系來處理,以體現“天朝上國”的禮儀。
在鴉片戰(zhàn)爭前有關“嚴禁”和“弛禁”鴉片的爭論中,黃爵滋是嚴禁派的代表之一,但檢視黃爵滋所有上奏道光帝有關嚴禁鴉片的奏折,基本未提及英國。這就值得我們深思了,鴉片是英國人運到中國的,談禁煙卻忽略英國似乎不可思議。但在“天朝”觀念下,卻合情合理,因為清朝官員自視為天朝,英吉利自不在他們的視野之內。
林則徐于廣東查禁鴉片之后,對于善后事宜的處置花費了一些時間,道光帝深感“殊屬不成事體”,他想到了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要求停止中英之間的一切貿易,這樣由銷毀鴉片所造成的諸多后事就無須再勞煩上國大臣去一一解決了,林則徐也可以從中抽身來處理國內事務。道光帝的這種處置方式完全沒有考慮英國的反應,將英國視為可以隨意擺弄的工具。
二、鴉片戰(zhàn)爭中的“天朝上國”觀
清朝皇帝下發(fā)的諭旨分藏在各種檔冊中,其中有一種檔冊稱之為“剿捕檔”,是專門收錄有關剿匪方面諭旨的。而清朝將皇帝下發(fā)的有關鴉片戰(zhàn)爭的諭旨也歸類到“剿捕檔”中,可見清政府將與英國的戰(zhàn)爭等同于平叛,再一次提示了人們當時的“天下”觀。
談判貫穿于鴉片戰(zhàn)爭的始終,琦善是中方談判的代表。1840年8月,道光帝給前方談判大臣琦善下發(fā)了兩道諭旨,第一道諭旨指示琦善如何“駕馭”外夷,其中寫道:對于英國的“冤抑”,大皇帝必將一一查實,定不使英人有所冤屈;對于割讓海島,段不可行,其原因是準許通商已是“恩惠”。打雙引號的三個詞語展現了道光帝在戰(zhàn)爭過程中擺出的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以大清朝為“上者”,以英國為“下者”。第二道諭旨更有意思,首先指出大皇帝統(tǒng)治世界,對于中外一切都秉公處理。之前,林則徐在廣州禁煙,處置有所失當,定當嚴查,不使英人蒙受冤情,接著指出:“該統(tǒng)帥懿律等,著即返棹南還,聽候辦理可也?!痹谶@道諭旨中,道光帝儼然以“天下共主”自居,“天朝”觀念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鴉片戰(zhàn)爭后的“天朝上國”觀
《南京條約》簽訂之后,美國希冀借著中國勢弱也分一杯羹,所以派全權委員顧盛攜國書準備赴京覲見道光帝。本來外國元首派代表覲見另一國元首為國際慣例,清政府在乾隆年間曾拒絕過馬噶爾尼覲見的請求,但此一時彼一時,鴉片戰(zhàn)爭已然失敗,“天朝”帷幕已被扯下一角。然而,不論是道光帝,還是在廣東的耆英都對此堅決拒絕,因為皇帝為天下共主,不應接見一位非為朝貢的使臣。從中我們看出,戰(zhàn)敗之后的清王朝對于“上國”的禮節(jié)仍然極為看重。
美國代表顧盛來中國時,攜帶了大量禮品,包括航海地圖、地球儀、六輪手槍、步槍、蒸汽戰(zhàn)艦模型、化學書籍、電話機、望遠鏡、海路戰(zhàn)術等。這些都是近代社會的產物,對于改造古老中國的陳腐氣息大有裨益,可以說都是戰(zhàn)敗之后的中國迫切需要的,但是當時清政府的官員將其視為“奇技淫巧”,拒絕接受??梢钥闯觯瑧?zhàn)敗之后的清王朝仍然認為“‘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無有”。
四、小結
綜上可知,不論是在鴉片戰(zhàn)爭之前、戰(zhàn)爭之中,還是鴉片戰(zhàn)爭之后,清王朝始終以“天朝上國”自居,并未被真正打醒。正如著名史學家蔣廷黻先生所言,鴉片戰(zhàn)爭的軍事失敗不是致命傷,失敗了以后還不明了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清王朝由此失去了二十年的光陰。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