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添弘
摘 要:農村小學教育相對比較落后,合唱這門藝術的起步與發(fā)展都遠遠落后于城鎮(zhèn)小學。這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村小學生音樂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影響了我國小學生合唱水平的整體發(fā)展。因此,在農村小學生大力開展合唱教育,是當前藝術教育領域的重要搞課題。本文以農村小學合唱教育現(xiàn)狀為對象,針對目前農村小學生合唱教育教學的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出發(fā)進行研究,探討提高農村小學生合唱素質培養(yǎng)的方式與對策,并為合唱教學中的一般性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以期能為農村小學生合唱教育逐步走向專業(yè)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合唱教學;合唱素質;合唱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3-072-01
合唱是一門高雅的,綜合的,并且是一門群眾性藝術,可以使合唱團組成成員從各方面得到鍛煉。合唱在我國具有深厚而廣泛的群眾基礎,合唱團組成成員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黃發(fā)兒童。西方國家的音樂課堂里,最重要的課程有兩門:室內樂排練和合唱訓練。與合唱相比,室內樂的成本非常高,首先每一位學生需要擁有自己獨立的樂器,這幾乎成為農村小學不能發(fā)展室內樂排練的門檻。相比較而言,農村小學經濟相對落后,這就使得合唱訓練在所有藝術形式中門檻最低,最容易普及與推廣,因為它幾乎不需要任何投資和成本,并且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公民的藝術修養(yǎng),提高他們高雅藝術的欣賞與鑒賞能力。合唱訓練在農村小學中具有更獨特的意義,合唱訓練與專業(yè)的合唱素質教育,在農村小學音樂教育中不容忽視?;谛W生的思考維度,準確的運用下面幾個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合唱水平。
一、穩(wěn)定的音準構架——源于內心充足的自信
學校合唱團的演唱和群眾性音樂活動不同,前者是有專業(yè)指向性的音樂活動,后者是普及性的群眾音樂活動,學校美育的重要窗口通常少不了合唱,學校藝術交流的重要形式也少不了合唱比賽。音準的訓練項目和方法如下:
1、自然音階的訓練。首先要求學生將自然音階的全音與半音排列規(guī)律弄清楚,再用固定唱名將自然音階唱熟,最后從理論上講清楚,盡管各調的升降記號不一樣,但自然音階的排列關系是一樣的:全—全—半—全—全—全—半。
2、半音階的訓練。在學生能夠穩(wěn)定演唱自然音階之后,就要開始進行半音階的訓練了。
3、音程與和弦的訓練。首先進行大三度、小三度音程的二聲部訓練,然后進行純四、純五等音程的訓練。
對合唱整體的技術體現(xiàn)來說,沒有良好的音準,其他一切都談不上。每一個合唱訓練都必須進行精確的音準訓練,將它常態(tài)化,只有這樣才能使合唱達到和諧,統(tǒng)一和平衡,才能使合唱藝術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正確的發(fā)聲方法——貫穿始終的優(yōu)秀示范
1、元音的訓練.在童聲發(fā)聲位置的訓練中,選擇哪一個元音訓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選擇得當,可以使合唱團員在發(fā)聲方面的位置感進步迅速。
2、發(fā)聲狀態(tài)的訓練。農村學校學生音樂課上的通病是習慣性喊唱,所以帶合唱團的起初,一定要灌輸給他們輕聲歌唱的概念?!拜p聲”實際上是人體發(fā)聲器官協(xié)調的基礎,這樣的訓練能有效克服緊張狀態(tài)下的嗓音和聲帶僵硬。在合唱訓練上,我通常會用打哈欠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口腔打開練習,做到完全打開喉嚨,徹底放松下巴,呼吸自如,氣息勻暢,千萬不不能在音量上過早要求。
3、氣息支持的訓練。在學校的合唱訓練中的氣息訓練,我比較推崇用胸腹聯(lián)合呼吸法,即用胸腹擴張的形式有規(guī)律地進行吸氣;用小腹的力量推動氣息支撐而發(fā)聲。從優(yōu)秀的教師示范開始,教會學生張嘴發(fā)聲,可以幫助他們實現(xiàn)更進一步的歌唱技能的提升。
三、增強視唱讀譜和合唱技能訓練——形象體驗代替抽象概念
作為音樂老師,我們在大學里學習了專業(yè)的歌唱方法和合唱指揮知識,但這一些完全不夠,恰巧本人專業(yè)的混聲合唱團里經過了幾年熏陶,掌握了更多實際操作方面合唱指導手法。
1、視唱讀譜的引導。一直以來,學校音樂課本沿用的都是簡譜版本,城區(qū)很多孩子在課外學習各種樂器和聲樂的情況下都能夠較快的掌握,而農村學校的學生則要花費老師更多的精力去手把手的進行指導。
雖然農村學校學生識譜方面很薄弱,但是作為校級合唱團,我還是推崇使用五線譜進行視唱的訓練。因為五線譜最能體現(xiàn)音的高低走向,是音樂最直接的載體,是學生從文字思維轉化成旋律思維的過程,而且段落,結構也是一目了然。加上柯達伊手勢的配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習慣。
2、合唱技能的把握。合唱中往往包含著強烈的感情與思想,因此可以說合唱是表現(xiàn)情感的最佳工具之一。因為它似乎“結合了原始人類天性的最文明的人類活動”,因此合唱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滲透力。它不同于學生單獨學習的樂器,比如長笛、二胡和小號,這些樂器的練習是一個艱苦的長期的過程,而合唱則不然。所謂“合”唱,“人”,“口”,“合一”方為“合唱”。這也是最難掌控和訓練的部分,欲速則不達。
通過這些年的合唱教學,我發(fā)現(xiàn)每一次訓練課上都會出現(xiàn)新的問題需要我們去逐一解決。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探索,不斷研究,才能提高合唱教學效果。
誠然,教會小學生正確的合唱技能技巧已屬不易,在農村小學這個大環(huán)境下,能夠克服眾多不便的客觀制約因素,將農村小學生合唱逐漸發(fā)展壯大,并使之專業(yè)化,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僅僅依靠以上的具體措施還遠遠不夠。這需要廣大農村音樂教育的同事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自我學習,不斷吸取他人的成功經驗,多實踐、多聯(lián)系、多反思。同時,結合自身和當?shù)氐奶攸c,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教學,逐步形成自己和自己所帶的團隊的獨特的合唱風格,這才算真正做到了將合唱這一藝術形式真正融入到了音樂教學,或者說藝術教育之中。才能讓農村學校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合唱帶來的快樂,讓合唱之聲美在農村。
參考文獻
[1] 楊 樂. 在農村中小學開展合唱教學的探究[D]. 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1.
[2] 馬革順. 合唱學新編[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