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楠
摘 要 博物館講解是一門語言藝術,是博物館一項重要的業(yè)務活動,在博物館教育功能發(fā)揮中起著重要作用。展品和觀眾之間信息的傳播、情感的傳遞,陳列主題的詮釋,都依托于博物館講解。本文以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講解藝術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博物館講解是一門“二度創(chuàng)作”的教育藝術觀點,分析了自然科學類博物館講解的特性,在此基礎上,總結了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講解策略。
關鍵詞 博物館;講解;語言藝術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95-0112-03
博物館作為向公眾開放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收藏、教育、研究是其主要功能。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功能更側重教育、探索和研究,這些功能的發(fā)揮和講解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講解是溝通博物館和觀眾的橋梁,其基本任務是,“以博物館收藏的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資源為依托對象,通過口頭交流的方式,針對多樣化的觀眾群體進行智力開發(fā),并為其提供愉悅的體驗,與社會公眾之間建立起最為直接的聯(lián)系。”[1]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講解對探索自然科學的奧秘、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講解能夠替文物說話,拉近觀眾和展品的距離,本文從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講解是一門什么樣的藝術、它有什么樣的特性、在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講解中可以嘗試哪些講解策略來提升博物館講解質量3個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
1 講解——一門“二度創(chuàng)作”的教育藝術
如果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一千個講解員中也一定有一千個不同的講解版本?!爸v解是以展覽及文物(展品)為講解內核,由講解人員進行提煉、選擇、補充和拓展,運用適宜恰當?shù)恼Z言藝術、講解技巧和感情,向觀眾有針對性的傳播知識和信息的一種行為。它具有進行思想教育、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輔助審美引導等功能?!盵2]講解工作是以陳列展覽為核心,在講解詞基礎上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講解人員在充分理解展覽、對專業(yè)知識融會貫通的基礎上,通過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的結合,引導觀眾將直觀視覺獲得感性認識,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上升為理性認識,領會到陳列展覽的深層含義,進而充分發(fā)揮陳列展覽的教育功能,引導觀眾的思想提升。比如電子科技博物館,它是中國第一座綜合性的電子科技類博物館,旨在以電子科技發(fā)展歷史上有代表性的物品為載體,記錄推動電子科技發(fā)展特別是中國電子科技發(fā)展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弘揚一代代電子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敢于創(chuàng)新、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所以講解員在引導觀眾的參觀中,不僅僅是帶領大家參觀通信、雷達、廣播電視、電子測量儀器、電子元器件、計算機幾個單元的展品,更重要的是,要以展品為載體,在此基礎上提煉人物、講述故事,傳承精神,激發(fā)求知欲,培養(yǎng)科學精神。這個提煉故事,傳遞精神的過程就是講解員“二度創(chuàng)作”的過程。
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不同于人文科學類博物館和綜合性博物館,觀眾在人文科學類博物館中通過臺牌、圖文介紹、語音導覽等可以自行參觀,了解文物的相關知識和背景,而自然科學類博物館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才能對展品有深入理性的認識。在博物館的講解中,尤其是自然科學類博物館的講解中,講解人員自身的知識結構、知識積累、對陳列展覽的理解、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講解員說什么與怎么說,都會對觀眾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誠然,講解是一門語言的表達藝術、是溝通的藝術、是演講的藝術,在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中,更是一門教育的藝術。講解員的身份不僅僅是導游、老師、更應該是學者和研究人員,作為博物館和觀眾的橋梁,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表達技巧之外,不斷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服務技能之外,更應該以學者的姿態(tài)研究相關專業(yè)知識,構建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框架,才能充分發(fā)揮“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職責,在講解服務中游刃有余。近年來隨著高科技產(chǎn)品在博物館建設中使用的比重越來越大,語音導覽系統(tǒng)越來越完善,數(shù)字語音導覽系統(tǒng)將逐步代替口頭講解。筆者認為,博物館講解工作,是一門“二度創(chuàng)作”的語言藝術,而自然科學類博物館是一門“二度創(chuàng)作”的教育藝術,這種藝術在博物館中是任何工具都替代不了的。正如蘇東海先生所言:“重視講解工作,要特別重視口頭講解,面對面的口頭講解是最具親和力的交流,是博物館與觀眾直接交流的橋梁,是博物館教育中最具人性化、情感化的橋梁?!盵3]
2 自然科學類博物館講解的特性
自然科學博物館較其他博物館的講解而言,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其專業(yè)教育、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的功能決定了自然科學博物館講解的知識性、故事性、互動性和啟發(fā)性幾大特點。
2.1 知識性——言之有理、言之有據(jù)
成功的博物館講解,可以彌補陳展策劃過程中的缺憾,有效的補充展品的背景知識,使觀眾更深入的了解展覽內容。所謂的知識性,即在展品實物、臺牌、圖文等能讓觀眾直觀接受到的信息之外,盡量豐富展品的外延。不僅讓觀眾知道展品是什么,發(fā)揮了什么樣的歷史價值,更應該讓觀眾知道這個展品是怎么樣發(fā)揮歷史價值,他的工作原理是什么。比如電子科技博物館展出了1 000多件記錄電子科學技術發(fā)展歷程的藏品,從通信、雷達、廣播電視、電子測量儀器、電子元器件、計算機6個大類展品來展示電子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講解員在帶領大家參觀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展示電子工業(yè)六大門類產(chǎn)品的發(fā)展脈絡和軌跡,更應該給大家展示這些展品的工作原理和發(fā)展歷程,說清楚電子科學技術是如何浪潮般的推進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促進生活方式變革的。比如通信設備是如何從有線通信發(fā)展到無線通信的,收音機從磁石到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是如何發(fā)展過來的,計算機從巨型機到中型機和小型機直至個人電腦,體積越來越小是如何實現(xiàn)的。通過講工作原理,梳理發(fā)展代際,以啟發(fā)性的引導讓參觀者自己去總結電子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歷史軌跡。這種知識性的引導、總結比展示更為重要。
2.2 故事性——弘揚科學精神,挖掘背后故事
“觀眾走進博物館,很大程度是被展品背后與人有關的故事所吸引,這些色彩斑斕的故事已經(jīng)成為附屬于展品之上的另一重要文化特質,是展品獨特魅力的一部分?!盵4]展品本身沒有情感,以真實的故事為載體,才能把情感傳遞給觀眾。如電子科技博物館建立的出發(fā)點之一就是讓大學生的夢想生根,讓科學家的情懷落地。建設一座行業(yè)性的博物館永久存放科學家為推動電子科學進步傾其一生所研發(fā)的代表性展品,也讓觀眾能從這些展品身上了解科學家的故事,傳承科研探索精神,讓科學的夢想生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