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彥軍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行,高中政治教學的操作和運行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在高考制度的前提下,如何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有效保證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已經成為一個熱點問題。結合政治教學實踐,針對這一主題,進行一些嘗試性的思考和探討。
關鍵詞:新課改;課堂;素質教育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行,高中教學的操作和運行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在高考制度的前提下,如何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同時有效保證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已經成為一個熱點問題。結合政治教學實踐,本文筆者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兩個方面:
一、正確認識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目前,在中小學中全面推行的素質教育,已經初見成效。新課改也成為了一個熱點話題和熱門課題。
(一)素質教育的推行是一個受益長遠的教育方針
它給學生帶來的不僅僅是告別以往的被動和壓制個性的學習體制,更是一個可以更多表現個性和挖掘個人潛能的機遇。比較素質教育前后的幾代學生,不難發(fā)現他們之間的不同。較之以往,當代的學生可以更寬松地安排作息時間,進行一些個人愛好方面的訓練和發(fā)展。他們知道自己需要學習什么。在不變的高考體制下,學生學會了把興趣和必修科目很好的兼容。
(二)新課改要求學校教學向著更加多樣更加人性化發(fā)展
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訂,以及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究和反思更是幾代教育工作者用畢生心血鑄就。翻開當代中小學的教科書,不論是裝訂紙張還是排版設計,都不難看出書本背后的工作人員對教育的傾心。課本中還體現的素質教育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加了一個當堂回顧和再深入思考環(huán)節(jié)。它體現了所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正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并思考的關鍵。有效避免了以往教學中一味強調學生對硬性知識的識記。更多的是強調讓學生動起來。大腦對知識的識記只是獲取知識的一部分,學而善用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敖虝W生學習”已成為素質教育下的高中教學的一大亮點。就拿政治這門學科中生活與消費這個單元來說,其中在講到生活中接觸(可能是)最多的一般等價物——貨幣的時候,使用到的圖片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事物,所舉的事例更是當下社會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例子。比如在需求彈性上,就用兩幅圖和心理描述的旁白很好的展現了消費者在面對物價上漲時,對待不同物品的不同處理方式。從而總結出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這樣不僅淺顯易懂,更生動形象便于理解識記。在多彩消費中,更是引古用今,教育學生應該有正確的金錢觀和理財觀。引用古人一句“有錢能使鬼推磨”和哲人的“金錢是債主,借你一刻鐘的歡悅,讓你付上一世的不幸”就反應了人們對金錢的兩個較為極端的觀點。通過拿破侖這個曾經集權利、榮譽、財富于一身的統(tǒng)治者說一句話“我這一生從沒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和聾啞人海倫·凱勒的這句“我發(fā)現生命是這樣地美好”的對比,很強烈的折射出不同人對人生的不同感受。讓學生很好的領悟到生命的意義,這一切與金錢無關。
二、建立和諧有序的政治課堂
在政治教學上,筆者一直遵循課前備好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關鍵。備課要備教材,備方法和手段,更要備好學生——各個學生是不同的,每個學生都是有思想的個體,應該對每個學生有所了解,并以此來調整上課的形式和內容。
充分備課,進入課堂,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上要確保知識點傳授的適時性和準確性,政治課又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既要求對諸如辯證法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這樣的固定知識點進行系統(tǒng)和精確的講解和識記;同時政治課堂又不是一潭死水,它允許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允許各種觀點的碰撞和交流。所以課堂講解中要能夠采取多種方式,讓學生動起來,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活起來。要能將知識點和學生的生活以及身邊的時事緊密結合,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真正將知識點升華為自己內在的素質和能力。如在講解政府的原則、職能和宗旨這塊內容時,學生往往都認為是在歌功頌德,不能有切身體會,會感覺空洞,加之現實生活中出現的諸多群眾和政府相關部門沖突的“群體性事件”,使得學生更不信任課本知識。在進行教學時,就要考慮到學生的這種感受,不能回避社會的一些熱點問題,而應該在課堂上提出這些和課堂內容看似相悖的事件,從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側面去理解課本知識,使學生看到這是我國民主的進步和公民民主意識提高的表現,正確的去看待和分析在改革進程中所面臨的各種沖突和矛盾。我們要通過政治課堂來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漁”;抓住政治課堂的主陣地,輔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在面臨價值抉擇時能夠作出正確取向的品質。
課后做好教學反思和再深入思考的工作。古語說“學而不思則罔”,教而不思同樣罔。教學反思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學反思不應該僅僅是對教學過程的一般性回顧和重復,而應該是教師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fā)的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指向未來的教學活動。就自身而言,我在反思時除了從教學目標能否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學內容是否科學合理,教學過程能否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探究活動和情境設計是否貼近學生生活等方面入手,還會更多的去反思學生對本課知識尤其是本課的一些價值取向是否接受。通過這樣的反思,發(fā)現問題,向身邊的有經驗的同行請教,彌補不足,以便下次處理類似問題時可以有所進步,促進自己更快的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