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作林
分數(shù)乘除法實際問題是小學階段數(shù)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教學難點,它比整數(shù)、小數(shù)中的實際問題有了擴展,數(shù)量關系抽象復雜,學生解題時,常常抓不住問題的關鍵,把握不準問題的題眼,找不準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思維混亂,解題過程東拼西湊,讓老師們大傷腦筋。如何讓學生能正確地解答分數(shù)乘除法實際問題呢?筆者也談點多年來的教學心得與作法,起拋磚引玉之作用。
一、從分率出發(fā),找準單位“1”的量
單位“1”即相關聯(lián)的兩個量中作為參照標準的量,它是解決分數(shù)乘除法實際問題的關鍵,只有找到了它并且找準了它,才能找到解決分數(shù)乘除法實際問題的突破口,也就抓住了解決這一實際問題的本質。教學實踐中,我特別注重讓學生從題干句式中不帶單位名稱的分數(shù)(分率)出發(fā),看這個幾分之幾是誰的幾分之幾,從而去找單位“1”的量。
“誰的幾分之幾”句式,“誰”就是單位“1”的量。如:一袋面粉重25千克,吃了它的1/4,吃了多少千克?“它的1/4”中的“它”是指這袋面粉,這袋面粉重25千克就是單位“1”。
“占誰的幾分之幾”句式,“誰”就是單位“1”的量。如:種西紅柿的面積占整塊蔬菜地的3/5,種西紅柿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整塊蔬菜地的面積就是單位“1”。
“比誰多或少幾分之幾”句式,“誰”就是單位“1”的量。如:圖書室有1200本故事書,科技書比故事書少7/8,科技書有多少本?故事書的本數(shù)就是單位“1”。
“相當于誰的幾分之幾” 句式,“誰”就是單位“1”的量。如:種梨樹300棵,相當于蘋果樹棵數(shù)的5/6,種蘋果樹多少棵?蘋果樹的棵數(shù)就是單位“1”。
“甲的幾分之幾等于乙”句式,“甲”就是單位“1”的量。如:師徒二人加工一批零件,師傅加工個數(shù)的5/6等于徒弟加工的,徒弟加工了多少個零件?題中“師傅加工個數(shù)” 就是單位“1”。
單位“1”的判斷是有規(guī)律可尋的,只要弄清題中不帶單位名稱的分數(shù)(分率)是誰的幾分之幾,那么誰就是單位“1”。
二、從關鍵句著眼,數(shù)形結合理思路
分數(shù)乘除法實際問題中的關鍵句,對于解決這個實際問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抓住了它,等于抓住了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從而就能理清單位“1”與“相關聯(lián)”量之間的關系。我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從題干中的關鍵句著眼,利用線段圖或面積圖把分數(shù)乘除法實際問題中復雜的數(shù)量關系呈現(xiàn)得直觀、形象,簡潔、明了,單位“1”、對應分率以及對應分率的量都一目了然,便會從中迅速找到解決問題思路和方法。
三、從意義入手,找準等量關系式
分數(shù)乘除法實際問題的解決,只有學生真正理解了分數(shù)的意義和分數(shù)乘除法的意義,才能解答自如。首先是引導學生完全理解題中不帶單位分數(shù)的實際意義,表示是單位“1”的量與相關聯(lián)的量間的關系。如:“兒童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把兒童體重看作單位“1”,平均分成5份,其中4份是兒童體內水分的質量;其次,是讓學生明白分數(shù)乘除法中的兩步計算或兩步以上計算的問題,都是由一步計算的問題擴展而成的,且一步計算問題是分數(shù)乘除法的意義的直接運用,“求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是一個數(shù)乘分數(shù)的意義;“已知一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shù)是多少?”是分數(shù)除法的意義。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從分數(shù)的意義和分數(shù)乘除法的意義入手,由淺入深、扎扎實實地抓好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如:在一次植樹活動中,六(1)班植樹棵數(shù)是六(3)班的14/15,六(3)班植樹45棵,六(1)班植樹多少棵?
這里的14/15的實際意義是把六(3)班植樹棵數(shù)平均分成15份,六(1)班相當于14份,根據(jù)分數(shù)乘法的意義可建立的等量關系式是:六(3)班植樹棵數(shù)(45棵)×14/15=六(1)班植樹棵數(shù);列算式為:45×14/15。
又如:在一次植樹活動中,六(1)班比六(3)班少植了1/15,六(3)班植樹45棵,六(1)班植樹多少棵?
此題雖將前一題的數(shù)量關系復雜化,擴展為兩步計算的問題。但實際上所呈現(xiàn)的不帶單位名稱的分數(shù)1/15,表示的實際意義仍然是將單位“1”——六(3)班植樹棵數(shù)平均分成15份,六(1)班占14份,即為單位的14/15。
再如:在一次植樹活動中,六(3)班植樹45棵,比六(1)班植樹的棵數(shù)多1/14,六(1)班植樹多少棵?
題中“比六(1)班植樹棵數(shù)多1/14”告訴我們單位“1”就是六(1)班植樹棵數(shù),就是把六(1)班植樹棵數(shù)平均分成14份,六(3)班多植了1份,為15份,即15/14;然后根據(jù)分數(shù)乘除法的意義可得關系式為:六(1)班植樹棵數(shù)×(1+1/14)=六(3)班植樹棵數(shù),由此列式為:45÷(1+1/14)。
四、從對比著力,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分數(shù)乘除法實際問題的結構和數(shù)量關系稍有點變化,學生掌握起來就比較困難。但實際生活中的分數(shù)乘除法實際問題本身就是千變萬化的,如果學生沒有弄清數(shù)量之間的內在關系和區(qū)別,既不能正確解決問題,又不利于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和變通性。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特別注意題組式對比訓練。
如:(1)一桶菜油重10kg,用去2/5,用了多少千克?
(2)一桶菜油重10kg,用去2/5,還剩下多少千克?
又如:(1)一桶菜油重10kg,第一次用去1/8,第二次用去3/8,兩次一共用去了多少千克?
(2)一桶菜油重10kg,第一次用去1/8,第二次用去3/8,還剩下多少千克?
(3)一桶菜油重10kg,第一次用去1/8,第二次用去余下的3/5,兩次一共用去了多少千克?
(4)一桶菜油重10kg,第一次用去1/8,第二次用去余下的3/5,還剩下多少千克?
再如:(1)食堂有大米300kg,面粉是大米的4/5,面粉有多少千克?
(2)食堂有大米300kg,比面粉多1/5,面粉有多少千克?
(3)食堂有大米300kg,比面粉少1/5,面粉有多少千克?
(4)食堂里的大米比面粉多1/5,面粉有300kg,大米有多少千克?
(5)食堂里的大米比面粉多1/5,面粉有300kg,大米有多少千克?
……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解決生活中分數(shù)乘除法實際問題的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要在反復練習和充分對比練習后,才能熟練而靈活地解答問題。
(作者單位:南充市嘉陵區(qū)吉安鎮(zhèn)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