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被侍者的正裝、明麗的擺盤和璀璨的價格標(biāo)簽布置到如夢似幻的法式大餐,很容易讓人以為法國人都吃這玩意兒——若抱持這種想法,便不免落入“上海人都在外灘和南京路步行街”“巴黎人天天去埃菲爾鐵塔和香榭麗舍”的窠臼了。
法國還不叫法國的時候,法國大餐自然也影蹤全無。且說法國這地方,本來叫高盧,羅馬人把他們當(dāng)蠻族,不相信他們有什么飲食文化。這方面,高盧人也確實吱聲不得:往前推兩千五百年,他們往羅馬人那里送鹽、鐵、錫和每年兩萬名奴隸,用以換羅馬人的葡萄酒。一直到愷撒帶著軍團蕩平高盧之前,高盧人跟羅馬人買過一億甕,確切地說,是一億特制的雙耳尖甕葡萄酒。
法國要低聲下氣地跟意大利進口葡萄酒,擱現(xiàn)在簡直是反天了,但那會兒,高盧人沒話說。高盧人的飲食手段,都是跟羅馬人學(xué)的。
當(dāng)然,羅馬飲食也不是全無長處。公元4世紀(jì)末的一些食譜里留下了些記錄:羅馬人當(dāng)年吃的如今法國人還在吃,包括動物肝臟、烤串兒、肉腸、布丁、臘腸、白煮雞、火腿等,都是跟肉蛋奶較勁的東西。
中世紀(jì),法國人吃東西有了些南北分界。比如諾曼底一帶靠北,人們就愛喝肉湯、烤野豬等;南方則學(xué)意大利和西班牙,用石榴、檸檬等水果來調(diào)味。貴族吃東西和全歐洲的路數(shù)一樣:崇拜東方的香辣料,生姜、肉桂、肉豆蔻,不管新鮮與否,撒起來不要命,連酒里面都要撒上。因為貴族的生活比較單調(diào)乏味,因此格外需要刺激??緜€野豬,都要一邊染綠,一邊染黃,好看比好吃更重要。平民階層的變化,是面包成了主食,實際上,面包在法國人的生活里,還不只是用來吃。法國人會直接拿干掉的面包當(dāng)盤子使,甚至可以拿來盛湯。當(dāng)然,面包被湯泡軟了,偶爾也能吃。除了面包,也吃吃大蔥、韭菜、牛肉、羊肉、豬肉和魚。熱食甚少,新鮮肉也不多,好處是上桌也不燙,大家撒開膀子,用手指揸著吃。也不是天生野蠻喜歡用手,只怪那會兒,法國還沒有餐具這玩意兒。法國人缺肉食缺到什么地步呢?答,到了16世紀(jì),哥倫布都發(fā)現(xiàn)新大陸了,法國那邊的亨利四世還在發(fā)布承諾,要讓法國人民實現(xiàn)如下夢想:“每家每周,吃一只雞!”
話說,法國那會兒的有錢人家也不會一家人圍著一只雞打轉(zhuǎn)了——吝嗇鬼除外。真有富豪吝嗇鬼的一頓飯,男主人吃倆雞翅,女主人吃倆雞爪,大家就著湯吃面包的。正經(jīng)請人吃飯,菜總在三道到十二道之間,但那會兒法國人上菜與今日中國鄉(xiāng)間婚宴類似,一口氣把菜上全了,堆得滿桌都是。當(dāng)然,意大利人覺得,法國人還是有進步的:咱意大利11世紀(jì)就在用的刀叉,法國人終于也用上了!雖然晚了500年。
·軼聞拓展·
法國酒文化:傳統(tǒng)的法國貴族,在習(xí)慣上,餐前要喝一杯開胃酒;用餐過程中,如果吃肉要配干紅葡萄酒;吃魚蝦一類的海味,要喝干白葡萄酒;餐后有些人還喜歡喝一點白蘭地一類的烈性酒。每種酒所用的酒杯都不同,在正式的用餐場合,一般每個人面前都擺著高低胖瘦不同的幾只杯子,煞是壯觀。
法國現(xiàn)在比較具有特色的食品:青蛙腿、燉雞、法式田螺;主食主要是面包,具有法國特色的面包有月牙形小面包和棍式面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