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萍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此命名為“人工杰作”,一點也不夸張
伊斯法罕是伊朗第二大城市,距德黑蘭半個小時的飛行路程。這個古老的城市是伊朗南北與東西的交匯口,也是當(dāng)年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
作為17世紀(jì)薩法維德王朝的首都,它常常讓來訪者“震驚”,幾天都緩不過來。其中一個極為入畫的景觀叫哈久木橋(實際是磚砌的),橫跨在匝揚得河上,用途不少,既是水壩、路橋,也是皇家禮道。橋下有一個茶室,游客可以坐下來,在昏昏欲睡的伊斯法罕人群間喝杯茶或抽個水煙。
更讓人有穿越感的是國王的會客廳“四十柱宮”,始建于阿巴斯一世,在阿巴斯二世時建成,是當(dāng)時接待貴賓和外國使節(jié)的地方。
宮殿的基石高出地面一米左右,前半部是三面開放的寬敞的平臺,臺上有二十根高大的松木柱子。
圍著此宮轉(zhuǎn)了一大圈,我也沒找到更多的柱子,回到宮殿前面,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長方形大水池,水池四周有噴泉和石雕。站在池邊朝宮殿望去,二十根柱子與輝映在水中清晰的倒影渾然一體,這時才讓人恍然大悟,水上水下,倒影與現(xiàn)實拼湊而成的柱子正好四十根。
望著這個與印度泰姬陵庭院相似的構(gòu)圖,不禁遙想神秘的數(shù)字“四十”。圣經(jīng)中也頻繁地用到“四十”,這個數(shù)字一定有其特殊的象征意義。
與平臺相接的大殿有三個拱頂。入門處有一玻璃鑲嵌的鏡廳,是1657年阿巴斯皇帝時代所建,于薩法維德二世時重新修飾。幾何圖案的花瓣形小片玻璃鏡層層疊疊,拼湊成蜂窩狀的小弧形,它們的連接和疊加構(gòu)成了大弧形的拱頂。平頂?shù)牟糠质巧源蟮慕诲e的矩形鏡片。透過相機的鏡頭望看拱頂,如同從一個萬花筒的針眼望出去,站在下面的人流和周圍的景觀構(gòu)成一幅涌動的奇景。
大殿內(nèi)展示的大型彩色壁畫顯示了17世紀(jì)的歷史事件,外交、貿(mào)易、戰(zhàn)爭的場景,人物的服飾和首飾均被細致地描繪出來。這些畫面的意向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西藏一些寺廟里的壁畫,畫工所用的技法、色彩以及對生活場景的描述非常相似。當(dāng)年的絲綢之路上,商隊越過崇山峻嶺,穿過茫茫大漠,從遙遠的中國、西域到中亞,文明得以傳播。但那時的人們未必知道這當(dāng)中的精神,以及對后世的影響。
“四十柱宮”也是世界人類文化遺產(chǎn)中的9座波斯花園之一。
我們的旅途計劃里,伊斯法罕最精彩的部分留在最后,即大教長廣場。它昔日的名字叫國王廣場,有500米長,165米寬,是莫斯科紅場的2倍大。1612年國王阿巴司建造了這個廣場,并于1630年竣工,占地面積17000平方米,是伊斯法罕最大的雙層(層距15米)拱頂清真寺。
廣場的邊緣處,有商廊、旅店、宮殿和最重要的幾個大清真寺,鋪滿了幾百萬塊藍色的彩陶磚,仿佛一叢叢巨大的紫水晶。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此命名為“人工杰作”,一點也不夸張。
廣場中心的方庭原本為馬球場,供蘇丹和官員們在相鄰的阿里卡布宮的觀禮臺觀看;廣場一端那粗大的石樁其實是馬球的球門柱。
主導(dǎo)著廣場“主調(diào)”的,是豪華的圓頂和教長清真寺的大門。如同世上任何一座可以震撼人心的建筑,我們的目光被其帶領(lǐng),先是越過巨大的廣場,然后進入室內(nèi),仰視38米高的圓頂。盯著高高在上的藍色釉彩,看得久了恍如遇見天穹。站在尖頂?shù)恼路?,只需輕輕擊一次掌,便有七處回聲,瞬間匯成一片“雷響”。
教長廣場的東端是魯特佛拉酋長清真寺,這座耗時18年建成的清真寺是以17世紀(jì)一位僧侶的名字來命名的。清真寺里,有用藍綠色和黃色馬賽克拼貼出的阿拉伯書法,展示了另一番精美。
在附近的游客市場,我翻看著印有國家執(zhí)政官肖像的明信片,從波斯的蘇丹到伊朗的教長,一個都不少??纱丝烫M我腦海的卻是波斯著名詩人歐馬·克哈亞姆的詩句:“試想在這個破敗的旅舍,晝夜在門外輪回,蘇丹接著蘇丹的盛況,在陽光下停留幾個鐘點,然后離去?!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