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月秋
摘要:合作學習作為新課標提倡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已日益被廣大小學數(shù)學教師接受并應用于教學實踐。但筆者發(fā)現(xiàn),為數(shù)不少的小組合作學習顯得浮華而低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合作意識的淡薄,合作技能的欠缺,教師引導的不當。但主要原因是忽視了學生的合作需求。本文從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合作需要、合理分工,優(yōu)化合作、合作后交流,實現(xiàn)合作目標,這三個方面講述了如何讓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
關鍵詞:合作;學生;需要;教學;分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新的《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倡:為學生建立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有的老師只把合作當作課堂教學的一種形式,沒有真正理解讓學生合作的實際含義,學生小組合作,只是依“令”而行,教師機械性地叫學生開始,然后又草草收場,學生有的合作,有的沒有參與,還是各做各的事,甚至有的根本沒有進行思考,只是在小組內看看其他同學做什么,這樣的合作就失去了它的真正意義。如何讓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合作需要
合作學習是為了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示的空間,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通過組內的交流、探討,使學生不斷地產生新的想法,不斷的更新、完善自己的觀點。但是,這一切成立的基礎是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因此,教師首先要在平常的教學中與學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例如在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時,先給出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對照圖形的觀察,然后想一想它們有什么特征。當學生基本找到它們的特征后,教師問:你想知道其他小朋友的想法嗎?學生有了合作的自我需要時,老師再組織學生在小組內一起合作、探討、共同確定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最后由學生帶著他們的討論結果去看書本中對這兩種圖形的特征的描述,這樣學生對這兩種圖形的特征一定會掌握到位,并且記憶猶新。其次是,教師一定要在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合作的氛圍,為學生提供合作的條件,激發(fā)學生合作的欲望,使合作更有意義與價值。如,有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一年級下冊“100以內數(shù)的認識”例2、例3時,他將學生進行分組,每四人一組,數(shù)出并擺出35根小棒,要求學生在擺之前,先想一想,小組內怎樣用最快的速度數(shù)出35根小棒,而且擺出讓人一下子能看出是35根小棒。這樣的情境,這樣的要求,促使學生產生合作的需要,必須進行合作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數(shù)出35根小棒,因此每個小組都是如此分工合作的:組內的三個人每人數(shù)10根扎成一捆,還有一人數(shù)散的5根,這樣合作,就能達到最快的速度,并且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是35根小棒。
二、合理分工,優(yōu)化合作
合作學習不是一種個人學習行為,而是一種集體學習行為,這就需要學生有足夠的集體意識。因此,合作學習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師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分工與合作的意識。
1.分工。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給每一位學生都提供了學習的空間和時間,但是在合作過程中,尖子生參與的機會更多些,為了表現(xiàn)自我,他們往往扮演了一種幫助的角色,甚至是什么事都搶著干,學習稍有困難的學生則成了聽眾,他們獲益不多。因此在合作過程中,必須培養(yǎng)小組成員建立一種平等、民主、互助的關系,使之對小組的學習任務建立一種責任感,這樣才能在小組合作時人人有事可做,有話可說,不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2.合作。學生是否能夠合作或合作得更好,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如果教師引導不當,就會造成小組合作失敗或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還缺乏合作學習的經(jīng)驗,對怎樣與同伴合作還非常陌生,小組內學生各做各的,思考方法單一,探索粗淺。因此,作為合作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要多走動,多觀察、傾聽,對小組合作情況進行調控、促進,必要時還可教給學生一些探索、發(fā)現(xiàn)的方法,不斷引發(fā)學生思維碰撞,把學生的探索引向深處。
三、合作后交流,實現(xiàn)合作目標
交流是合作學習中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通過交流,展現(xiàn)自我,探索真理。如何讓學生更有效地進行合作后的交流呢?
1.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見解,就是“說”,這種“說”的能力包括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等,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yǎng)成的,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甚至生活中不斷地為學生提供練習的機會。如,在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時,先給學生觀察的時間,讓學生獨立對照圖形進行觀察;然后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想一想它們有什么特征;最后給學生合作的時間。當學生基本找到它們的特征后,老師問:“你想知道其他小朋友的想法嗎?”學生有了交流的自我需要時,教師再組織小組內的同學一起交流,說說自己的觀點,然后共同確定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學會傾聽他人見解的習慣。合作學習中除了要獨立思考,還應具有認真傾聽他人發(fā)言的習慣。不僅要讓學生肯聽,更要讓學生會聽,能夠聽出別人說的重點和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重視并采納他人的意見,在交流中吸取他人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觀點,取人之長為己用,達到優(yōu)勢互補,共同提高,讓學生體驗到合作學習所帶來的收益。
總之,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的合作達到有效的目的。當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重在實效。每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只有在教學實踐中,勇于探索,努力進取,才能開創(chuàng)教學的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肖川、歐陽新龍《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2012.2湖北教育出版社
[2]吳中民《構建高效課堂的理念與方法》2013.6吉林大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