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清華
摘要:新課程在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等方面有了較大的變化,老師 感觸最深的是新課程的理念。這些理念為教師的發(fā)展提供了機會和空間,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困惑和挑戰(zhàn)。我們在適應新課程的同時,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追求課堂更有效,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
關鍵詞:反思 有效
G633.6
新《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對立體幾何作了調整,調整之后的立體幾何教學建議以現(xiàn) 實三維空間為背景,遵循“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思辨論證—度量計算”四個層次的認識過程展開,把具體與抽象、直觀與論理、感性與理性、動手與動腦有機地結合 在一起。同時提出了“螺旋式上升”的新理念,將立體幾何內容一分為二:一是《必修2》的“空間幾何體”與“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 ;二是把大量運算放在理科《選修2-1》的“空間向量與立體幾何”中,強化了向量在處理立體幾何問題,尤其是位置關系、度量關系中的工具作用。
案例背景: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技能,加強中高級教師教育教學理論修養(yǎng),認真落實新課改,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我 校舉辦教學技能評比活動。共分三類 :①青年教師優(yōu)質課評比。②一級教師教學案例評比。要求選取本教研組青年教師所設計的優(yōu)質課案例進行分析,做到內容具體,設計規(guī)范。③高級教師課堂教學評價評比。
案例主題:怎樣的課堂才算是有效教學?它的核心就是教學中的效益問題。它有如下三重意蘊:(1)有效果: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高。(2)有效率:有效教學時間應占實際教學時間絕大部分。(3)有效益:教學目標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相 吻合,即注重社會性,體現(xiàn)個體的主體價值。其中教師是否能準確地解讀教材、把握學生學情,從某種程度 上制約著教學的成效。因此準確把握教材、學生是有效教學的基礎。
案例描述:新課程推進到今天,課堂教學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多可喜的變化。但金無足赤,課無完課。本案例擷取三節(jié)新課(①王老師的課題: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②潘老師的課題: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③溫老師的課題:線面、面面垂直的性質)中的部分片段加以剖析,與同行交流。
效果分析: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以學生熟知的具體形象(旗桿與地面)的實例引出抽象內容的課題(線面垂直關系),導入新課;
潘老師的課題②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引入部分:
效果分析:改變課本上的水壩與人造地球衛(wèi)星兩個實例,通過選取教室(門與墻)與筆記本電腦進行演示實驗,導入新課;
溫老師的課題③線面、面面垂直的性質引入部分:
效果分析:從教學目標和主旨出發(fā)提出懸念性問題,導入新課;利用長方體模型(研究線與線、線與面、面與面位置關系的直觀載體),將兩部分內容進行有效整合(注意觀察顏色),效果明顯。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要力爭做到: (1)學習“生活” 。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將問題巧妙地“設計”到生活情景中,使學生學得有情趣,學有所得。(2)應用“生活” 。學以致用,將應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問題。(3)服務“生活” 。有很多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又服務 于生活的。(4)創(chuàng)造“生活” 。這是一個高要求,教師要用發(fā)展的眼光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進行一些有意義的構思。同時如果借助計算機和多媒體,把當前課堂以聽講為主轉化成欣賞精美圖片為主,可以有效地改變課堂沉悶乏味的狀況。把一些實驗問題和動態(tài)的問題表現(xiàn)出來,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探究部分
王老師的課題①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探究部分:
課本安排這個探究題,做為定理的前奏,目的是想讓學生經(jīng)歷做數(shù)學(實踐),思考,再進行合情推理的知識形成過程;需要在操作過程中,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與發(fā)現(xiàn),然而王老師在處理此題時過于匆忙,加之課前沒有要求學生提前準備等因素,以至錯失 良機,效果不明顯。因為在折紙的情境中,可以感受到運動中蘊涵著靜止、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可以體會科學發(fā)現(xiàn)的一般規(guī)律。
潘老師的課題②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探究部分:
這一基本模型涉及立體幾何的點、線、面的位置關系判斷與幾何量(異面直線所成角、線面角、面面角以及距離、面積、體積)的計算問題。此探究題接課本例3之后,安排得非常合理,關鍵是如何利用得當?當時在提出此題時,尚有10多分鐘,但潘老師因預設得不夠充分,造成引導不明確,沒有充分進行挖掘,造成錯失良機。如果把握恰當?shù)脑?,很多舊問題可以得到復習,又有很多新問題得到探究。
溫老師的課題③線面、面面垂直的性質探究部分:
回答命題形式較易:
但學生的思維往往出人意料,會遇到一些“意外”。其中命題(1)是課本上的定理。而命題(2)為假命題,需要補充加以完善。當時學生的回答讓溫老師有點措手不及,因為學生的回答老師在課前尚未想到,幸虧發(fā)現(xiàn)及時。這些,要求教師處理好課前預設與課堂生成 問題。有效教學意味著 教師要善于耐 心地傾聽學生的聲音,關注學生的想法,這樣自然而然地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同時要求教師不斷加強自身素養(yǎng),提高效率。
課堂教學中,有效的問題才有利于引發(fā)學生的探究動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應該從學生的認知結構、技能結構以及認知能力出發(fā),有的放矢,讓學生有所思有所得。因此,(1)問題設計要有創(chuàng)意,(2)問題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3)問題要給學生提供發(fā)現(xiàn)新問題的可能性,(4)問題思維要求需符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但新教師在處理學生回答時容易犯三種錯誤,即:一是急于表態(tài)。對待學生的探索,馬上表示“是”或“否”。二是急于對答案。當學生的討論偏離主題,在“迷宮”中迷失方向,教師常沉不住氣,急于“包辦代替 ”。三是輕率否定。當學生的觀點與教師不相同時,輕率地予以否定。這樣做的后果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案例反思:講課教師,他們都屬于新手型,可能比較刻板地遵照教學原則、規(guī)范和計劃來處理問題,缺乏教學靈活性。他們需要了解和明確課堂教學的一系列規(guī)則,通過了解教學情境的特征來獲得教學經(jīng)驗,從而成功地實現(xiàn)遷移。而且新課程對教師專業(y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shù)學教師專業(yè)化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發(fā)展的過程。為更好、更快地成長,教師進行有效反思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①思所得。每堂課總有自己滿意的地方,課后都要及時反思并把它們歸類整理,提升一些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供以后教學時參考。這樣對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并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會大有好處。 ②思所失。任何一節(jié)課,即便教師的備課再細密,慎之又慎,也不可能十全十美,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為引以為戒的教訓,從而不斷走向成功。③思所疑。一方面是學生的疑點。每節(jié)課下來,學生或多或少會存在些疑問,教師應把學生的疑點記錄下來,細加琢磨,將有利于今后的教學和復習;另一方面是教師的疑點。教師對教材中的問題理解,并非十分透徹,通過課堂教學,把它記錄下來,促使自己今后對這些問題加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來源:Z_xx_k.Com]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2) 劉紹學主編 人民教育出版社
2、高中數(shù)學新課標。 人民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