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興
摘要:“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在21世紀的今天,重視和加強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更為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德才兼?zhèn)?,才是我國需要的國之棟梁,社會之精英。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學質量的提高,需要一種全新的方式,而在歷史觀下進行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則是為該課程提供了一個增強課堂有效性,增加學生課堂興趣的全新動力。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課 歷史觀 教育探究
【分類號】G633.2
前言:作為初中時期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本身意義就是為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健康發(fā)展奠定基礎,其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世界觀【1】。然而在如今思想品德課的課堂上,許多教師只是在照本宣科的講著課本上的知識點,而學生也只是把這個課程當作是要中考的內容而已,他們都忽視了這堂課背后重要深刻的東西?,F在,我們需要思考該如何改善這個局面,以及該如何發(fā)揮該課程真正的作用。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教育意義與現狀
1、 思想品德課的重要意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想培養(yǎng)出一個真正能為國家為社會為人類做出偉大貢獻的人,不僅要要求其掌握牢靠的知識,更重要的還是需要他擁有良好的品德。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分析智伯無德而亡時寫道:“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這里就是指一個人要想成為圣人,必須在學好知識的同時嚴于律己,擁有好的品行與道德。倘若一個人擁有無盡的才華,卻沒有良好的品德,甚至于用自己的才能去禍害于世,那么他只能被稱為社會最大的蛀蟲。在如今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每個人的未來都面臨著異常激烈的競爭,所以每個人必須都要學有所成。然而在學有所成之外,決定每個人命運的還是其自身的品德??梢哉f,品德,才是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最重要的東西,沒有了德性,就沒有了一切。一個人可以無才,但不可無德。
對于初中生來說,初中時期的思想品德課應該是對他們一生中影響最大的思想教育【2】。處在這個時期的孩子,他們逐漸擁有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他們接受著各種訊息各種思想,在他們尚未形成正確價值觀的時候,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讓他們走上錯誤的道路。這個時候的思想道德教育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是在迷霧中的燈塔,思想品德課是他們在剛接觸這個復雜的社會時踏上正確航道的指明燈。
2、 初中思想品德課教育現狀
在互聯網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我們可以獲取更多的新聞資訊,在一些社會新聞中,初中生的卻越拉越多的成為主角。人們現在經常說:零零后已經占領世界了。而這些經常出現在社會新聞中的零零后,正是一些初中生?,F在許多初中生缺乏這個年紀應該有的愛心,并且動不動就出口成“臟”。在許多社會新聞中,他們大多沒有正確的價值觀,要么炫富,要么毆打同學,要么早戀,真是讓人感嘆現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而用于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想品德課,卻由于其課本內容的枯燥乏味,以及老師的滿堂灌式教學,使很多同學對于思想品德課的重視程度下降。雖然思想品德課在中考也是考試內容之一,在很多地方都是開卷形式進行。而對于思想品德課的學習,不僅是學生,連某些老師也都只是為了應對考試而做出相應的教學。以至于思想品德課對于學生來說并沒有展現出它真正的意義,而且思想品德課的重要作用也并沒有體現出來【3】。因此,初中生的行為越來越讓人看不懂,初中的思想品德課越來越讓人乏味。
二、 在歷史觀下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在上文中就提到如今思想品德課堂現狀與如今初中生們的思想道德現狀,在這樣一個科學性不是特別濃厚的課程中,確實很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并且在初中新課程標準中,更是強調了思想品德課所追求的思想性第一位。在對思想性的要求中,最重要的便是堅持馬列主義的指導,而堅持馬列主義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貫徹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而唯物主義歷史觀,則是在歷史唯物主義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歷史觀的滲透不僅能增加思想品德課的趣味性,還能把相比較而言較為散亂的思想品德內容通過歷史觀進行串聯起來,增加學生們上課的趣味性。除此之外,歷史觀也是世界觀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為響應新課程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要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奠定基礎,也需要對學生進行歷史觀教育【4】。
三、歷史觀下進行思想品德課的具體策略
1、貫徹思想第一位原則
本課程本身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思想第一位的原則。教師在此原則下堅持唯物主義歷史觀,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并且要對社會上存在的會混淆學生歷史觀的錯誤信息給予及時的避免或處理。在歷史觀教學過程中,要經常使用正面的例子和觀點,用以培養(yǎng)學生們更加正確積極的歷史觀【5】。
1、 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
在歷史觀下的思想品德的教學,不再只是對課本的照本宣科,更多的需要教師對于歷史觀的把握與思想品德課程內容的把握。只有教師對于課程內容做到兼收并蓄,才能對學生呈現出一堂有意思,有知識的課。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擴大自己的視野,多多了解一些課程外的知識,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也需把自己了解到的一些有用的知識,在歷史觀的原則下,增強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
2、 尊重學生主體性
從孔子時起就強調在教育方面要秉承著因材施教的原則,而在現在這個競爭壓力如此之大的社會中,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更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師的作用是引導,而真正能讓孩子進步的卻是他們自身對于學習這件事的看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一味的輸出歷史觀的知識,而要看學生是否能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不能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只為眼前的分數而忽視了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因此,要想使歷史觀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將學生作為中心,將課程緊緊圍繞學生進行展開。
3、 秉承政史互通的原則
在歷史觀下的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就是要秉承著政治歷史是一家的原則【6】。政治與歷史,本身就是一家,這是被許多人都同意的。所有學科,其實在本質上有著相同的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善用一些政史之間的聯系,給學生們灌輸一個更全面的知識點。
四、 總結
在歷史觀下進行思想品德課程教育是改善現如今思想品德課程有效性與學生興趣的重要方式。在實施過程中,一定要遵循正確的原則以及策略,堅持唯物主義歷史觀,最終培養(yǎng)出學生正確的歷史觀以及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