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楊文
摘 要: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分析傳道、明道、信道之間的關系,提出明道是基礎、信道是關鍵、傳道是根本。明道要從客觀規(guī)律、社會規(guī)范、價值取向、價值標準四個維度來把握“道”;信道要做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和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傳道要站在學生立場上、增進師生情感、堅持四個統(tǒng)一。
關鍵詞:明道;信道;傳道
2014年,在與北京師范大學師生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職責第一位的就應該是“傳道”。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上述兩段講話,不僅重申了“傳道”在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三大職責中的首要地位,而且提出了“傳道”的先決條件是明道和信道。分析傳道、明道、信道之間的關系,筆者認為:明道是基礎、信道是關鍵、傳道是根本。
明道是基礎
要傳好道,首先需要弄明白要傳的“道”是什么,包含哪些方面,有什么具體內容,并理解其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準確把握住傳道的客體。“道”作為中國哲學的一個核心概念,在歷史演變過程中,產生了道理、道德、道義等中國價值的具體形式,道理是必須遵循的客觀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范,道德是社會的價值取向,道義是社會的價值標準。[1]根據(jù)對“道”的這一釋義,我們可以從客觀規(guī)律、社會規(guī)范、價值取向、價值標準四個維度來把握“道”。
1.客觀規(guī)律
客觀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世界的運轉規(guī)則,由于客觀世界紛繁復雜,作為個體的人,要把握客觀世界的全部規(guī)律是不可能的,唯有掌握認識客觀世界的科學方法,才可能認識并把握客觀規(guī)律。而認識世界的方法屬于哲學認識論的范疇,哲學發(fā)展史上,認識論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條基本路線,唯物主義有辯證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兩大派別;從認識論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來看,是從唯心主義走向唯物主義、從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走向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馬克思把辯證唯物主義貫穿到人類社會歷史領域就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所以,認識客觀世界的科學方法就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因此,從客觀規(guī)律方面來理解“道”,傳道就是傳播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等馬克思主義理論,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得出合乎規(guī)律的認識和結論。
2.社會規(guī)范
社會規(guī)范是指導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社會規(guī)范的形成一般有兩條途徑:一是由國家有關機關或者其他社會組織根據(jù)需要制定的,如法律、紀律、制度等,這類規(guī)范屬于硬規(guī)范;二是由少數(shù)人提倡而后得到多數(shù)人認可,并成為一種社會的行為準則,如風俗、習慣、道德、禮儀等,這類規(guī)范屬于軟規(guī)范。[2]硬規(guī)范是處理社會交往中出現(xiàn)問題的一種機制,具有強制性;軟規(guī)范是一個社會形成的共同價值體系,具有較強的內在約束力。無論是硬規(guī)范還是軟規(guī)范,都需要通過教育和訓練習得,大學階段作為狹義人的社會化的最后階段,硬規(guī)范的社會化和軟規(guī)范的社會化,都由未定型走向定型,在這樣一個關鍵時期,需要高校通過有效的教育引導,幫助學生順利完成社會規(guī)范的內化。[3]因此,從社會規(guī)范方面來理解“道”,傳道就是傳播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道德禮儀、職業(yè)規(guī)范等,引導學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
3.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是主體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tài)度以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基本價值選擇。價值取向根據(jù)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個人價值取向、集體價值取向和社會價值取向。在我國,當三者發(fā)生矛盾時,個人價值取向和集體價值取向必須服從于社會價值取向,個人價值取向服從于集體價值取向。[4]從三種價值取向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社會價值取向是集體價值取向和個人價值取向的取向。因此,在討論價值取向時,通常都指社會價值取向,而社會價值取向又可分為經濟價值取向、政治價值取向、文化價值取向。我國不同歷史發(fā)展時期,都以某種價值取向為主導,以中國共產黨成立和改革開放為界,中國社會價值取向經歷了“文化主導—政治主導—經濟主導”三個發(fā)展階段。[5]在經濟主導價值取向下,中國共產黨總結市場經濟對社會價值帶來沖擊的教訓,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牢固樹立并貫徹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fā)展理念,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因此,從價值取向方面來理解“道”,傳道就是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4.價值標準
價值標準是判斷客體對于主體是否有價值的標尺,社會的價值標準就是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尺。社會的價值標準關鍵在其核心價值觀,因為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xiàn)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的價值標準,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分別給出了衡量的標尺?!案粡?、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的價值理念,“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公民的價值標準。作為公民個人的價值標準,愛國是家國情懷之道,敬業(yè)是恪盡職守之道,誠信是為人處世之道,友善是處理人際關系之道。因此,從價值標準方面來理解“道”,傳道就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綜上所述,從客觀規(guī)律、社會規(guī)范、價值取向、價值標準四個維度理解“道”,傳道就是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道德禮儀等社會規(guī)范。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不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在課堂上傳好道,而且基礎課教師和專業(yè)課教師也要守好自己這段渠、種好自己的責任田,把思想引導和價值觀塑造融入到每一門課程中,認認真真講好每一堂課。
信道是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6]其中“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和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是對教師信道標準的表述。endprint
1.做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
如果說,在影響社會變革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諸項主要因素中,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較,有些什么特別突出和鮮明的東西,那就是中國學習了先進的文化,并且把握住了先進文化最核心的東西—馬克思主義。[7]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思想文化是中國發(fā)展模式的本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實際與時俱進的發(fā)展成果,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先進思想文化的代表者。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原因之一在于代表了先進思想文化,蘇共失敗的重要原因是搞思想文化專制,沒有與時俱進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8]
教師作為思想文化的傳播者,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問題,得出合乎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要把握好學術問題與政治問題的界限,既不能把探索性的學術問題等同于嚴肅的政治問題,也不能把嚴肅的政治問題當成一般的學術問題,更不能以所謂“學術自由”為名詆毀馬克思主義,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教師信道,體現(xiàn)在以對國家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積極做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
2.做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
黨的七大報告指出:“沒有共產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產黨做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國的工業(yè)化和農業(yè)現(xiàn)代化也是不可能的?!盵9]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為執(zhí)政黨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盵10]王岐山出席會見“2015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對話會”外方代表時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來自于歷史,是人心向背決定的,是人民的選擇。”[11]教師信道就是要通過學習國史、黨史、社會主義史、改革開放史,正確認知并認同歷史和人民的這種選擇,做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與高校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座談時反復強調:知識分子做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就要與黨同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行、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進。[12]教師作為知識分子,做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就一定要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貢獻智慧和力量。
教師信道除了要做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和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外,還要做社會規(guī)范的模范遵守者,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傳道是根本
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師在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中負有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的直接責任,在文化育人、組織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中也負有一定間接責任。無論是直接責任還是間接責任,都要求教師履行好傳道的職責。教師要履行好傳道職責,必須從立場、情感、方法三個方面把握。
1.站在學生立場上教書
立場問題向來是根本的、原則性問題,我們黨歷來堅持人民立場,人民立場就是要把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標準。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武漢高校工作座談會上強調:高等教育要做到四個回歸,一是回歸常識—讀書,二是回歸本分—教書育人,三是回歸初心—培養(yǎng)人才,四是回歸夢想—報國夢、強國夢。[13]四個回歸最終都體現(xiàn)在學生身上,因此,高等教育要做到四個回歸,關鍵在于立場問題。
對于高校來講,教育的人民立場就是站在有利于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立場上施管;對于教師來講,教書的人民立場就是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施教,圍繞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來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形式,為學生上好每一堂課,而不是僅僅上完一堂課。要上好每一堂課,需要教師在育人為本理念的指導下,努力實現(xiàn)從“演員”向“導演”的角色轉變,從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向師生共同演奏“合奏曲”的形式轉變,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吸收教師傳遞出的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等正能量,進而增強課堂的育人功能。
2.增進師生情感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四有”好老師的論述中指出: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好老師應該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14]高校將愛作為教育的靈魂,就要努力營造教職工人人關愛學生的氛圍,讓校園充滿愛、讓學生感受到愛。
對于教師來講,就是要認識到“因為愛,所以愛”的道理,只有每位教師都能把教育當作事業(yè)來追求,把愛作為教育至高無上的境界,真正走到學生身邊,走進學生心靈,真誠關心學生的生活,關心學生的發(fā)展,才能贏得學生發(fā)自內心的愛戴,才能成為讓學生滿意、讓學生終身受益的好老師。每一個教職工要能結合崗位職責,主動思考自己可以為學生做點什么并努力做好,讓學校和教師關愛的陽光能夠照到每一名學生的身上。
教師為學生做的每一件事,講的每一句話,只要是真心為學生好,學生遲早是會理解的,對于學生暫時的不理解、不配合,需要教師發(fā)揚“不放棄、不拋棄”的精神。因為大學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學生的知識體系搭建尚未完成、價值觀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教師在授業(yè)解惑中將其引入大道,有效的教育和引導,不僅可以挽救一個學生,而且也可能挽救一個家庭,更有可能挽救一名成功的校友。因此,教師要用愛心去鑄就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好不好,就體現(xiàn)在“招呼”二字上,一是“聽不聽招呼”,如果學生都能夠自覺聽某個教師招呼,就表明這個教師有較好的關系;二是“打不打招呼”,如果一個教師在校園里主動打招呼的學生越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該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越密切。只有師生關系良好,教師講的話,學生才會聽、才會信,傳道才有效果。
3.堅持四個統(tǒng)一傳道endprint
教師傳道要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tǒng)一、言傳與身教相統(tǒng)一、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tǒng)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guī)范相統(tǒng)一,[15]四個統(tǒng)一直接體現(xiàn)在教書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和科研育人上。教書育人中要堅持知識教育與價值觀教育、能力教育相結合,所有課程均可融入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等教育內容,人文社科類通識課程,可以融入人文精神教育,自然科學類通識課程,可以融入科學精神,專業(yè)課程可以融入專業(yè)素養(yǎng)、職業(yè)精神教育。
文化育人要以優(yōu)良師德、高尚人格、仁愛之心,營造良好育人氛圍,用真才實學和人格魅力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中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以模范的言行舉止為學生樹立榜樣,這種文化不僅要在課堂、校園等現(xiàn)實空間中營造,而且也要在微信、微博等虛擬空間中營造;實踐育人要以家國情懷關注社會現(xiàn)實,堅持問題導向,教師要用自己淵博的知識、深厚的積累、成長的經驗、科學的方法,教育和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問題,尤其是對社會熱點問題有正確的判斷;科研育人要做到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學術導向均正確,要遵守“學術研究無禁區(qū)、課堂教授有紀律、公開言論守規(guī)矩”的要求,一方面,要堅守學術規(guī)范;另一方面,要遵守政治紀律,按照學術規(guī)范開展研究,根據(jù)紀律要求使用研究結果,為學生樹立科研上學習的榜樣。
站在學生立場上,解決了傳道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問題;增進師生情感,解決了傳道的基礎和效果問題;堅持四個統(tǒng)一,解決了傳道的方法和要求問題,教師只有把三個方面統(tǒng)一起來,才有可能履行好傳道這一第一職責,真正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和品位的大先生。
參考文獻:
[1]高德步. 道與中國價值[J]. 學術研究,2016(1):34-41,50.
[2]張祥明. 略論社會規(guī)范教育[J]. 教育評論,1994(4):7-9.
[3]張虹海. 社會化的大學階段[J]. 青年研究,1983(12):14-25.
[4]李建秋. 我國體制轉型時期的價值觀探析[J].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4):27-28.
[5]鐘添生. 社會價值取向的歷史變遷規(guī)律及其對現(xiàn)實的啟示[J]. 求實,2005(4):35-37.
[6][15]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17-08-23]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
[7]孫力. 文化選擇視野下的中國發(fā)展之謎[J]. 社會科學,2010(3):3-8,187.
[8]陳鶴. 蘇共失敗原因研究綜述[J]. 中共黨史研究,2004(2):80-89,94.
[9]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8.
[10]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4-09-27(1).
[11]王岐山會見出席“2015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對話會”外方代表[N].人民日報,2015-09-10(1).
[12]辛鳴.創(chuàng)造無愧于偉大時代的業(yè)績[N].人民日報,2017-03-14(7).
[13]高等教育要做到四個“回歸”[N]. 中國教育報,2016-10-17(1).
[14]于鵬飛.習近平“四有”教師指向“四個導向” [EB/OL].(2014-9-11)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911/c241220-25644462.html.
(作者單位: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
[責任編輯:于 洋;實習編輯:苑聰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