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有一天,一個居士帶著孩子去參拜一座剛落成不久的大佛。大佛有十幾層樓那么高,非常宏偉壯麗,參拜的香客川流不息。突然,孩子指著大佛像說:“爸爸,大佛的頭上有一根避雷針?!?/p>
“是嗎?”居士順著孩子的手勢往上看去,大佛很高,所以不留意的話很難發(fā)現(xiàn),但大佛的頭上確實裝著一根避雷針。
孩子接著問道:“大佛的頭上為啥要裝避雷針呢?”
居士心怯地說道:“由于大佛也怕被雷打中呀!”
孩子說:“佛不是國際上最大的嗎?為啥也怕被雷打中?在天上,是不是雷公最大呢?”
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你怎樣來回答呢?請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作文,體現(xiàn)你的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biāo)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dǎo)】
這道文題在傳統(tǒng)文化中融進(jìn)現(xiàn)代元素,引領(lǐng)學(xué)生關(guān)注生命、生活和人生,啟迪學(xué)生真正出口在于自我救贖。居士帶著孩子千里迢迢跑來禮拜佛像,祈求大佛能夠保佑家人安全,但原來佛像自己也怕被雷打中哩!佛像既然不能保佑自身的安危,又怎么能保佑我們這些比佛像更脆弱的肉身呢?根據(jù)內(nèi)外因的辯證關(guān)系,可以確立材料的核心立意:要“他度”,更要“自度”;要“他助”,更要“自助”等。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不是要拒絕“他度”“他助”,而是要處理好“他人”與“自己”之間的主次、先后關(guān)系。
材料給人以深刻的啟示:總想著依賴別人,自己卻不肯努力,長此以往怎么能夠有所長進(jìn)、取得成功呢?為此,我們要時刻牢記一個“自”字——自立,自強,自救,自助,自新……孩子永遠(yuǎn)靠喂,是長不大的;輸血只能維持一時,關(guān)鍵自身還要有造血功能;地震中的求生者,既需要外界的救援者,也需要通過自救(體力的和心理的)來熬過漫長的等待時間;一個企業(y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只會“引進(jìn)”,命運就永遠(yuǎn)操縱在別人手里,它必須有自身的原創(chuàng)力,必須有自主知識產(chǎn)權(quán)。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牢記“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本文的參考立意如下:(1)從佛和參拜的香客的角度:①要善于借勢,更要學(xué)會造勢。②要堅持開放引進(jìn),更要弘揚首創(chuàng)精神。(2)從佛的角度:①佛法有邊,止于自助之人。②要救人之急,更要啟人自救。(3)從朝拜者角度:①求人不如求己。②心中有佛,我就是佛。
【佳作展評】
[記敘文]
掌心的蓮花
江蘇省阜寧中學(xué)高三(19)班 張 琪
很喜歡一句詩: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喜歡那靜寂而又清幽的意境,更喜歡與這境界相合相稱的人。
讀白槿湖的散文就會想到這境界,作者獨自去長白山觀景,下山途中遇見一只受傷的小鹿,幫它簡單處理好傷口后,小鹿清澈的眼眸中似乎涌動著清淚。作者第二年重游故地,竟然又神奇地遇上了那只小鹿,它的腿上還包扎著那塊方巾,它的眼眸清澈如初。
一只小鹿,有生之年竟能偶遇兩次。白槿湖伸出了那雙帶著愛意與溫情的手,換來了一次美好的人生經(jīng)歷。她的心上棲息著一只金蝶,掌心盛開著一朵蓮花,純美,溫馨。
大自然是美好的,應(yīng)以平等之心待之,愛惜眾生就是佛的境界。
周末騎單車回鄉(xiāng)下看望奶奶。奶奶的家坐落在綠樹花海之中,她自己開墾了一小塊地,種蔬菜,還有薄荷。新鮮的薄荷葉上還沾著露珠,奶奶小心翼翼地摘下它們,放進(jìn)籃中,打算送給鄰居和親戚。
飯后,我陪奶奶送薄荷,鄰里也回贈我們一些瓜果,空氣里彌漫著淡淡的清香,我貪婪地嗅著這氣息。奶奶和鄰里互相贈予對方自己美好的收獲,在一雙雙手的交替中傳遞著美好的心情。
路過三叔家,隔著那扇半掩的舊鐵門,我看見三嬸正在家里擦桌子。奶奶邁步就要進(jìn)去,我連忙拉住奶奶說,三叔和你吵過架,三嬸那么尖酸刻薄,你們不是早就不來往了嗎?奶奶回頭望著我,嘆了口氣:都這么多年過去了,早該放下了。奶奶疾步走進(jìn)院子,三嬸笑意滿滿而又略顯尷尬,她握著奶奶的手久久不肯松開。多年的積怨,只要能伸出雙手,也是可以煙消云散的。
親情是可貴的,應(yīng)以包容之心待之,放下執(zhí)念也是佛的境界。
從兒時至今,我共丟失過兩次貴重物品。一次是在公園散步,不小心把手機落在了自己坐過的長椅上。天黑了,想打電話,才發(fā)現(xiàn)手機不見了。帶著一顆火急的心趕緊往回找,暮色中,一位老人拿著手機站在長椅旁靜候著。手機失而復(fù)得,我堅持要買些水果給老人,老人堅決不答應(yīng),向我揮揮手走了。另一次是在外地旅游,將一串珍珠手鏈落在了賓館的房間里。我抱著無望的心,打電話過去。兩天后,那串手鏈竟完好無損地郵寄到了我家。
眾生是相依的,應(yīng)以兼愛之心待之,與人為善便臻佛的境界。
[評析]作者以清純脫俗的仁愛之心,將生活中、書本上互不相干的瑣事,串聯(lián)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可謂形散而神聚。文章共記述了三件事,從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到人與身邊人的關(guān)系,再到人與陌生人的關(guān)系,都綰系在“伸手”這一文題的關(guān)鍵詞上。不僅如此,作者在敘事之后還能精到地點化,生發(fā)出自己對平凡生活的理解,詩意裊裊。(姜有榮)
[散文]
你當(dāng)自救
江蘇省阜寧中學(xué)高三(19)班 惠辛甜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約莫有一年吧,我的心里很不平靜,痛苦甚至有點抑郁,質(zhì)疑存在的合理性,喜歡把自己安置在馬路邊,靠著公交站牌,一個時辰連著一個時辰地冷眼觀察過往路人,也等著一個契機,能有一個人,不管是誰,帶我走出困境。
站牌前人來人往,大多數(shù)人卻只是匆匆,至多不過飛速瞥我一眼,然后收回目光,加快腳步離開。也有孩子經(jīng)過,眼睛里閃著光,好奇地看著我,一眼又一眼,想說些什么,卻最終被母親皺著眉頭拉走,沒留下只言片語。
漸漸地,慘淡的天光開始昏沉,人走光了,走遠(yuǎn)了,我又一次收拾心情,離開那似乎要駐守一生的站牌。endprint
很多個日子過去,我等得近乎絕望。目力所及,每一個人都沉浸在沾沾自喜或湛湛自憐中,哪里還有時間抬眼,去關(guān)注別人——毫不惹眼的別人——的苦痛。
等,顯得毫無意義,只是萬千種媚俗中的一個化形罷了。
偶然翻書,看到神帶著悲憫的眼神道出箴言:“人啊,你當(dāng)自救!”早些年,曾經(jīng)讀過這句話,頗不以為然,總以為,若人不必旁人相救,人際交往又意義何在?而此時,它卻讓我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只盼能循著它,攀向無波心境。
終于,我做到了,起碼的,不再常常惶惑,不時放空。
抬眼環(huán)顧,世界并未改變,仍然充斥著苦痛。許是應(yīng)了那句“因為懂得,所以悲憫”,身邊人的苦痛映射到我身上,在我心中激起道道波紋,最終匯聚成重得不能托起的同情,叫我時時想要伸一伸手,去安撫無奈掙扎著的人們,幫他們減輕些許苦痛。
誠心地幫過一個表妹,她學(xué)習(xí)成績不好,我每天按時給她講解老師布置的練習(xí),她好像懂了似的,態(tài)度挺認(rèn)真,結(jié)果,我不講的她就不做,思維更加懶惰,年級越高,成績越差。
傾力去救助過一個友人,結(jié)果如何呢?他倒下了,當(dāng)著所有人的面,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因為一切有我托著,他可以恣意地讓苦痛,甚至是想象中的苦痛打倒。
曾經(jīng)把自己的零花錢施舍給一個衣衫襤褸、可憐兮兮的年老的乞丐,可是,奶奶說,這個人四十年前就是這副裝扮,一直在車站、碼頭行乞,年輕時就不想勞動……
我終于明了,這一句“人啊,你當(dāng)自救”絕不是神僅僅對我一個人說的。人際交往的意義固然在于友愛互助,但面對苦痛和不幸,誰也代替不了你。別人伸出援手,你也得伸出自己的手,這樣你才能走出困境。有時我們身處困境,方能看清別人的表演、敷衍、媚俗,認(rèn)識到?jīng)]有人可以讓你真正依靠,而我們自己是有足夠的力量在黑暗中蹚出一條路來的,就像蝴蝶破開那一層繭,結(jié)果也許會是出人意料的。
人啊,你當(dāng)自救!
[點評]本文一任思緒在流淌,緣己而及人,自然地生發(fā)出對“要‘求救,更要‘自救”這一主旨的觸摸、感受和思辨。因為曾經(jīng)有過鉆心之痛,所以寫來情真意切;因為歷經(jīng)糾結(jié)、煎熬,故而道來通透澄明。同時,文中的公交站牌未嘗不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站牌,具有很強的象征意味。為文貴在“我手寫我心”,此文得之。(姜有榮)
[議論文]
求人莫若求己
江蘇省阜寧中學(xué)高三(19)班 戴昕芃
群山連綿,梵音裊裊,佛祖安然在蓮座上跌伽打坐。木魚聲頓頓,誦經(jīng)聲朗朗。小沙彌見一信徒虔誠跪拜,不由向信徒走去。仔細(xì)一看,原來是佛真身。佛道:“世人皆知求佛,不知佛亦需求己?!?/p>
若這世間萬事皆可由別人代替,那還要事物本身作什么呢?觀音近旁就有侍者,為何還要自提凈瓶?佛印曰:“求人不如求己?!贝搜缘辣M其間真諦。
陶行知曾擲下過錚錚鐵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這句話不知激勵過多少人自強不息,奮發(fā)有為。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如果不是楊得意的竭力推薦,司馬相如怎能獲得漢武帝的賞識?但我們今天再來審視這段佳話,不禁要探詢兩個問題:一是楊得意為什么會推薦司馬相如?是親嗎?不是。是利嗎?也不是。說到底是司馬相如的一個“才”字。二是楊得意將司馬相如推薦到漢武帝面前,而司馬相如自己卻沒有真才實學(xué),寫不出氣勢恢宏、辭藻華美的《上林賦》,他還能獲得漢武帝的賞識嗎?答案不言自明。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楊得意的推薦只是外因和條件,而司馬相如自己的才學(xué)方是內(nèi)因和根據(jù),在楊得意搭建的薦賢臺上,司馬相如只有通過自己的才學(xué)展示,才能真正博得漢武帝的賞識。
有些人不明“他助”和“自助”關(guān)系之理,遇事一心想著求助,結(jié)果使自身的“造血”功能越來越弱,依賴性越來越強。人是有惰性的,而己不出手,坐等人助,只會助長這種惰性。
清代畢沅第二天就要參加殿試,卻被想回寓所備考的兩位同僚硬留在軍機處值班。當(dāng)夜,陜甘總督關(guān)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轉(zhuǎn)到軍機處,畢沅詳加研讀。沒想到第二天殿試考時務(wù)策,題目正是關(guān)于新疆屯田事宜的。畢沅胸有成竹,揮筆立就,結(jié)果高中狀元。有人認(rèn)為畢沅的成功是撞上了大運,而我則認(rèn)為偶然的背后隱含著必然。試想,畢沅如果沒有經(jīng)世之才,對奏章上的內(nèi)容只能用眼認(rèn)字,而不能用心研讀,那么再熟悉的材料也未必能醞釀出戍邊安邦之策,而這份研讀、醞釀的心力正是畢沅成功背后的那個必然。一個人只有自身擁有了這份必然的實力,才能牢牢地抓住偶然來敲門的機會。
故曰:需求人時慎求人,能己為時莫假人。機緣巧合天注定,世事浮沉在己為。
[點評]本文的亮色有二:一是以“由頭”生“看頭”。文章開篇以佛祖跪拜自己引出觀點,頓生“事趣”,牽引著讀者一步步地追隨作者下文的議論。二是說透“事”后之“理”。對司馬相如和畢沅二例,作者既以議帶敘地說“事”,更剝繭抽絲地說“理”,由表及里,條分縷析。行文隨興驅(qū)遣而又嚴(yán)謹(jǐn)縝密,頗見功力。(姜有榮)
責(zé)任編輯 廖宇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