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培奮 主任醫(yī)師
中年發(fā)福 福兮禍兮
□文/鄭培奮 主任醫(yī)師
人到中年,不少人體形有了變化,男士多了“啤酒肚”,女士腰上多了“游泳圈”。有人覺得中年“發(fā)?!笔钦,F(xiàn)象,而且聽似很吉利,殊不知,這“福”里包藏的卻是“禍”,殊不知,中年肥胖是疾病的開始,更易患各種慢性病。近日,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wèi)生學院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這項研究發(fā)表在2017年7月18日最新一期《美國醫(yī)學會雜志》上。研究人員分析了約11.8萬名隊列研究參與者的健康數(shù)據(jù),包括1976年~2012年期間護士健康研究隊列中的9.3萬女性以及1986年~2012年期間健康專業(yè)人員隨訪研究中的2.5萬男性。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排除了在基線(55歲)時已經(jīng)患有慢性疾病或缺乏體重數(shù)據(jù)的潛在參與者。參與者回憶了他們青年時候的體重(女性是18歲,男性是21歲),并報告他們在55歲時的體重。女性在青中年期間平均增重12.6千克,男性平均增重9.7千克。研究人員對這些在55歲時基本健康的人群進行了常規(guī)性的隨訪直至2012年。
研究表示,青中年累積增加的體重可增加中老年時期的健康風險。在對男性和女性的數(shù)據(jù)分析中,青中年時期每增重5千克與中老年期間30%的糖尿病風險增加、14%的高血壓風險增加、8%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6%的肥胖相關癌癥風險增加、5%的死亡率增加(從不吸煙者)以及17%的達到“健康老齡化”機會的降低相關。
也就是說,與保持青中年體重穩(wěn)定的人相比,在55歲以前即使增重也只是中度(增重2.5千克至5.0千克)的人也顯著增加了慢性疾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并降低了實現(xiàn)健康老齡化的可能性。
這個研究給了我們一個警示:在成年期間體重增加會產(chǎn)生嚴重的健康后果;而通過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對于預防體重增加至關重要。
通常我們是通過計算(體質(zhì)指數(shù))BM I來判斷體重是否健康,它的計算方法是用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成年人24≤BM I<28為超重,BM I≥28為肥胖。BM I的增加大體反映體內(nèi)脂肪重量的增加,但是對于運動員等體內(nèi)肌肉比例高的人就不一定適用,所以,一般還需要結合腰臀比、上臂圍、上臂肌圍、皮褶厚度等測量指標。
食不過量,需要合理搭配食物,既要保持能量平衡也要保持營養(yǎng)素的平衡。每一種食物提供的能量和營養(yǎng)素不同,比如蔬菜是低能量高維生素食物,魚、肉、蛋、奶是高蛋白質(zhì)食物,豆類及豆制品是低脂肪高蛋白質(zhì)食物,米、面等主食是高淀粉高能量食物,油、肥肉等是高能量高脂肪食物。以下竅門可以幫助您更好地控制體重:
●定時定量進餐
可避免過度饑餓而引起的飽食中樞反應遲鈍,進食過量。吃飯宜細嚼慢咽,避免進食過快,無意中過量進食。吃飯的順序也很重要,先喝湯,然后吃蔬菜和葷菜,最后吃主食。這樣可以減少主食的攝入,提前有飽腹感。
●分餐制
不論在家或者在外就餐,都提倡分餐制。使用餐盤進行就餐,蔬菜和水果占總量的一半。
體重的增加或減少不會因為短時間的一兩口飯而有大的變化,所謂一口吃不成胖子,都是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zhì)變。如果堅持每頓少吃一兩口,對預防能量攝入過多而引起的超重和肥胖有重要作用。
對需要減肥的人,可以每天能在原來飲食的基礎上減少三分之一。每次進食不能完全吃飽,更不能吃撐,最好在感覺還欠幾口的時候放下筷子。
●學會看食物“營養(yǎng)成分表”
盡量避開高能量、高脂肪、高糖的食品。不吃/少吃加工食品:如香腸、腌肉、薯片、方便面等;含糖飲料:碳酸飲料、乳飲料、含糖咖啡、果汁;高脂醬汁:如千島沙拉醬、奶香沙拉醬、火鍋麻醬料;零食類:如花生、瓜子、開心果、腰果;其他:肉湯、肉皮、五花肉、甜點、蜂蜜等。
●減少在外就餐
在外就餐或聚餐時,一般時間長,會不自覺增加食物的攝入量,同時含食用油量較多,容易導致能量過量。
●改變烹飪方法
以生吃、拌菜、蒸、煮為主;煎炒點綴;避免油炸;盡量在家吃飯。生吃/果蔬汁:生菜、青椒、彩椒、洋蔥、西芹、菜心、胡蘿卜、苦菊、黃瓜、西紅柿、紫甘藍等;焯拌:菠菜、苦瓜、芹菜、谷類、小白菜等;白灼:芥藍、菜心等;上湯:雞毛菜、莧菜等。
專家提醒:肥胖人群都應注意自身體重
時下很多00后、10后的孩子從嬰兒時期就超重,卻沒有引起家長的重視。其實很多成年肥胖和兒童期肥胖脫不了干系。肥胖對身體的影響是看不見的,潛移默化的。除了中年發(fā)福需要注意外,青少年肥胖也會引起多種慢性病,所以她所有年齡段的肥胖人群都應重視自身的體重,加強對飲食的干預調(diào)整,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