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夢君
【摘要】《論語》是儒家文化代表經典之一,對我國二千多年來的社會思想文化與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傳承了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論語》中包含著豐富的德育體系,其中的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在今天看來,對當前大學生道德素質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將從《論語》中相關的教學觀點出發(fā),探討《論語》的德育理念對大學生道德素質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論語》 ; 德育 ; 大學生道德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5-0072-01
較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家里長輩對獨生小孩的過度溺愛,信息爆炸的社會,過于注重成績而忽視道德教育的學校,使得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水平出現(xiàn)了下滑。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發(fā)展呈現(xiàn)出以我行我素、集體意識薄弱;強調個人主義,張揚個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但缺乏準確的判斷能力,容易受不良事物的影響;實踐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個人文明素養(yǎng)偏低的趨勢。高校的大學生道德素質教育重理論,輕實踐,脫離實際生活,德育與智育分離也是造成大學生道德素質下滑的主要原因,加強大學生道德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道德素質水平迫在眉睫。《論語》中體現(xiàn)了德育目標的人性化、德育內容的完善以及德育方法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等多個方面,它們對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提升大學生的整體道德素質水平有很大幫助,從而構建更加文明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論語》人格的培養(yǎng)目標與大學生道德素質教育目標相符
《論語》旨在培養(yǎng)具有內圣外王型人格的人。此類人格的人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這與大學生道德素質教育培養(yǎng)的具有和諧人格的大學生的目標一致。
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攀俏覈斍吧鐣l(fā)展和經濟建設所迫切需要的,也是大學生道德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德育活動的過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大學生個人的共同努力,是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進入二十一世紀,培養(yǎng)大學生了解社會,參與社會的精神越來越成為德育活動的主旨,德育越來越注重調動學生參與各項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實踐和生活能力,從而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目的。這與《論語》所闡述的達成理想人格的過程是個體的道德水平得到不斷的提升,之后投入到實踐中去,四位一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體系是相符的。
二、《論語》中“仁、義、禮、智、信”的理念完善大學生素質教育內容
《論語》的內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所包含的德育內容也極其廣泛?!叭省?,是指對他人的關心、愛護和幫助,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仁”重視人的作用和人的內心修養(yǎng),同時也是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正確的仁愛觀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增強其社會責任意識和使命感。
“義”是一種奉獻和服務的意識和堅持公平正義的氣節(jié)。重義輕利,以義至上是儒家所推崇的普遍精神。儒家思想中關于“義”的概念是大學生處理社交和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有助于改變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集體意識淡薄、強調個人主義的現(xiàn)狀,承擔對集體和國家利益的責任,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而努力。
“禮”是一系列程式化、儀文化規(guī)則,包括了國家的典章制度、宗教儀式、社會習俗和禮儀規(guī)范等。就個人而言,禮是立身處世之根本;就社會而言,禮是維護社會秩序和穩(wěn)定的重要方法??鬃訌娬{以禮約束自己,同時也要以禮待人。如今以禮的精神來教化引導當代大學生,以道德的力量來促使他們走上正道,提升整個大學生隊伍的道德素養(yǎng)具有現(xiàn)實意義。
“智”在儒家思想中不僅僅指通過教育獲得的智慧和學習能力,更是一種理性的駕馭生活的態(tài)度,是明辨是非好惡、理性待人、客觀公正的品性。“智”要求大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統(tǒng)一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在道德實踐中理智思考、辨別是非。
“信”即求真務實,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也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xiàn)。當今社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價值觀、道德標準多元化,令大學生無所適從,“信”作為做人的倫理規(guī)范尤其重要,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想覺悟,成為一個講信用、守信用的新時代青年。
三、《論語》中的德育方法對大學生道德素質教育的啟示
《論語》認為教育者首先應該做到“教學相長”,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改正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提升自身能力與素養(yǎng),使受教育者更易接受教導,從而達到預期的德育效果。在“身教”和“言傳”中,《論語》更主張“身教”,認為這種更具潛移默化影響的方式可以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著名的“因材施教”方法也是孔子提出的,旨在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更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
孔子還非常重視受教育者學與思的結合,尤其重視學生的自我反省與反思,讓學生以此來衡量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的標準。正如孔子的弟子曾參所說:“我每天都要作自我反?。簽槿宿k事有沒有做到盡職盡責?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學到的知識經常溫習了嗎?如果沒有,就要及時改正?!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