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的課文背景介紹的作用不太明顯,但在大部分的課文中,背景介紹起到了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特別是在現(xiàn)代詩歌講讀中尤為重要。我們現(xiàn)用中學課本中新選錄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作,思想比較深邃,形式多種多樣,又由于作家所處的時代、個人寫作時的心境以及倡導的文風、運用的手法千差萬別,對于學生閱讀、思考和理解都有一定難度,造成課堂講讀過程中授受雙方很難溝通、配合,課堂效果不能達到預期目標。那么,如何才能使一個班級幾十個程度參差不齊的學生都能消化、理解教師所要講授的主旨,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呢?這就要看教師怎樣組織講解與課文有關(guān)的背景材料。例如,《現(xiàn)代詩歌二首》中對《死水》的背景介紹。這首詩的重點是意象、象征和反諷手法的運用,這些寫作上的特色對于中學生來說是生澀而抽象的。
首先,應緊扣全詩要點使學生了解當時中國的社會現(xiàn)狀。講明中國當時國內(nèi)一片黑暗,民不聊生。對內(nèi),反動軍閥、官僚過著奢侈無度的生活,他們整日花天酒地、肆意揮霍人民的血汗積累,同時又雇傭了大批御用文人在各種場合以各種方式極力吹噓“一片盛世”,以此來掩蓋社會的丑惡現(xiàn)實;對外,則是對外國侵略者步步退讓,甚至還簽訂一些喪權(quán)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大肆出賣國家主權(quán)和領(lǐng)土,致使外國大量的劣質(zhì)且過時的工業(yè)品傾銷到中國來,而反動的軍閥政府卻如獲至寶,奉為國粹,等等。經(jīng)過這樣的時代背景介紹,在講讀課文的過程中,使這首詩中的難點——意象,自然地與時代背景相聯(lián)系,學生們便不難把握《死水》中“死水”——舊中國社會現(xiàn)實,“破銅爛鐵”——外國侵略者傾銷到中國來的大量工業(yè)品,“青蛙”的叫聲——反動的御用文人的鼓噪等意象和象征意義了。
其次,是對作者寫作此文時的心境的介紹。詩人聞一多先生作為一個接受了“五四”新思潮洗禮的愛國青年,為了探求救國之路去美國留學。當他學有所成,懷著對祖國深沉的渴念和期望從美國歸來,準備用自己的滿腔熱血和橫溢的才華來報效祖國的時候,面對他的卻是國內(nèi)軍閥混戰(zhàn)、列強欺凌、民不聊生的現(xiàn)實情況,這使得詩人極為失望,憤而寫下《死水》這首詩。這樣,學生便會理解詩人在這樣的心境下寫的詩所要表達的感情當然不是對現(xiàn)實的贊頌,而是一種對現(xiàn)實的嘲諷。那么為什么詩中運用了“翡翠”、“桃花”、“珍珠”等一系列異常華麗的詞藻呢?這時,我們便可引用魯迅先生批判復古主義時,諷刺他們的“國粹”是“紅腫之處,艷若桃花;潰爛之時,美如乳酪”為例,來啟發(fā)誘導學生回答出這是一種反諷手法。
再次,介紹詩人的詩歌主張。給學生講述聞一多先生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講求格律,具體體現(xiàn)在詩人的“三美”主張中,讓學生了解“三美”各是哪“三美”,具體指的是什么,如“音樂的美”指的是“音節(jié)”,“繪畫的美”指的是“詞藻”,“建筑的美”指的是“結(jié)構(gòu)”等。先讓學生在朗讀詩文中體會把握,到講讀時學生對這些問題就不會陌生,對教師的講解、提問會心領(lǐng)神會,難題會迎刃而解。
又如《雨巷》中對詩人及背景的介紹。如果不對《雨巷》這首詩作全方位的介紹,學生在理解文章時就會走入誤區(qū),甚至會把這首詩看成是一首愛情詩,一首沒有得到愛情的傷感的情詩。如對背景加以提煉介紹,學生就會看到一個經(jīng)歷了第一次大革命洗禮的革命青年那種蓬勃、向上的形象,然而1927年爆發(fā)的那場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徹底擊碎了詩人的激情和夢想。他看到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革命志士遭到屠殺,自己也受到通緝,被迫躲藏起來。孤寂中詩人便常想起兒時家鄉(xiāng)江南陰沉的雨巷,這種回憶和詩人自己現(xiàn)在所處的社會是何等的相似,憂郁、沉悶,既沒有聲音也沒有歡樂和陽光,這一切觸發(fā)了詩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促使他寫下了《雨巷》這首詩。所以詩中的“雨巷”體現(xiàn)了詩人在革命低潮時期那種無可奈何和低沉哀怨的情感,也寫出了當時大部分知識分子共同的心態(tài)。同時還要指出詩人在極力擺脫這種現(xiàn)實,他在極力尋找希望和生命中的亮色。在文中他借“丁香”一樣美麗的姑娘來表達自己追求美和希望的愿望。通過這樣的背景介紹,便扣住了文章的要點,使學生對詩中疑惑的問題明朗化,在具體講讀這首詩的過程中,同學們便能很容易把握這首詩中“雨巷”、“丁香”的意象,從而理解全詩的主題。
由此可見,背景介紹是詩歌講讀的重要一環(huán),離開了特殊的背景介紹,詩歌的理解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使講授者和學生把握不住其內(nèi)在本質(zhì)的東西,對詩歌的掌握便會產(chǎn)生很大的偏差。可見,詩歌的講讀和背景的介紹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融為一體的。
但這并不是說背景介紹只在詩歌講讀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其他一般性文章中就不起作用或作用微乎其微。實際上,在一般性文章的講讀中背景的介紹也必不可少。下面我們就以巴金的《燈》為例。
初看《燈》這篇文章,好似作者在借贊美“燈光”抒發(fā)一種情懷,但抒了一種什么情懷,很模糊、朦朧,可以有很多種假想,但如把背景加以完整的介紹,學生便會對作者抒發(fā)的情懷一下子明朗起來。
巴金寫《燈》的時候,寄居桂林。當時雖然日軍偷襲珍珠港,強占香港,表現(xiàn)上看不可一世。但實際上,由于日軍發(fā)動的是非正義戰(zhàn)爭,引起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公憤。這是一個光明與黑暗決戰(zhàn)的年代。作者是一位愛國主義作家,他的心情是可以預見的……這樣的背景介紹,可以把學生的思緒一下子引到作者寫作的那個年代,在那種氛圍中去體味作者的所感所發(fā),對作者的心境、對“燈”的寓意,就會自然而然地生發(fā)出來。
綜上所述,背景介紹是使文章由隱含化為明朗,由感性到理性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每一篇文章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但就看在講讀過程中怎樣去介紹。所以背景材料的收集、摘選工作也是一項不易的事。太多,不但影響教學時間,而且學生的接受效果也未必理想;太少,則達不到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由此看來,只有恰到好處地進行背景介紹,抓住文章主體,并把學生從背景引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才能達到背景介紹的目的。
(魏云美 江蘇省新沂市第一中學 221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