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喜梅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乳腺甲狀腺一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B超引導下MST技術與傳統(tǒng)的PICC置管方法在腫瘤患者中應用研究
余喜梅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乳腺甲狀腺一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目的 探究B超引導下MST技術與傳統(tǒng)PICC置管方法在腫瘤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5日~2015年12月30日腫瘤患者200例,根據其PICC置管方法的不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120例患者在B超引導下經MST技術進行PICC置管,對照組80例患者則按照傳統(tǒng)方法進行PICC置管,對比兩組腫瘤患者PICC置管的效果。結果 實驗組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手臂舒適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局部組織損傷、機械性靜脈炎、穿刺點污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腫瘤患者接受B超引導下MST技術進行PICC置管,可以將穿刺成功率提高,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B超引導;MST技術;PICC置管;腫瘤
PICC置管留置時間長、操作安全,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腫瘤患者的治療中。本文主要對B超引導下MST技術與傳統(tǒng)的PICC置管方法在腫瘤患者中的應用價值作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5日~2015年12月30日腫瘤患者200例,根據其PICC置管方法的不同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主要包括腫瘤:乳腺癌,胃癌,結腸癌?;颊呔橥庾鳛楸敬窝芯繉ο?。
實驗組男65例,女55例,平均年齡(62.56±6.25)歲;對照組男41例,女39例,平均年齡(63.01±5.12)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按照傳統(tǒng)方法進行PICC置管,即盲穿法,選擇患者的正中靜脈、貴藥靜脈、頭靜脈進行穿刺。
實驗組在B超引導下經MST技術進行PICC置管,在超聲的引導下對患者實施治療,超聲探頭在患者的上臂處找出其靜脈,并將探頭下壓來對其靜脈、動脈進行鑒別,確定血管管徑的粗細以及彈性,選擇較為清晰的血管壁以及相應的靜脈,將腫瘤患者的靜脈設置為靶血管,根據其具體的血管深度,合理對超聲引導系統(tǒng)進行選擇,自動計算角度,從而清晰反映血管的深度以及尺寸。將患者的靶血管與屏幕上的實際尺寸進行對照,對穿刺的長度進行預測,進行消毒處理,建立無菌區(qū),對導管和套件進行預沖,合理安放無菌探頭罩,對穿刺點進行麻醉,安裝導針器,在操作的過程中,嚴密對超聲儀器的屏幕進行觀察,對靶血管進行固定,之后進行穿刺處理,穿刺過程中,超聲顯示屏上會出現血管內亮點,針尾處若出現血液,則表明穿刺成功,之后將探頭移開,并進行固定,將導絲取出,放置穿刺針,盡量將穿刺的角度縮小,之后對導絲進行推送。在腫瘤患者體外留置導絲(10~15 cm),輕壓穿刺點,撤出穿刺針,對穿刺點進行局部麻醉,沿著導絲將PICC導管旋轉至插管鞘中,并向前推進,加強血管走向以及推進方向的重視,保持在同一方向。打開插管鞘上的鎖扣,分離插管鞘、擴展器,同時拔出導絲和擴展器,并堵住鞘口,對導絲的完整性進行檢查。將導管沿著外鞘放置在血管中,并通過超聲探頭檢查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判斷是否存在導管,在PICC置管成功后,覆蓋明膠海綿、透明貼膜,并將無菌紗布治愈穿刺點處,之后采用彈力繃帶進行包扎,適當給予腫瘤患者健康教育[1]。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腫瘤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局部組織損傷、機械性靜脈炎、穿刺點污染以及手臂舒適情況進行觀察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手臂舒適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局部組織損傷、機械性靜脈炎、穿刺點污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PICC置管情況對比[n(%)]
PICC置管在長期輸液患者中應用具有較高的價值,可以減少患者反復穿刺所致的痛苦,增加護理治療操作的簡便性以及安全性。為患者實施PICC置管的過程中,不僅應加強相關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嚴格按照無菌的操作原則實施,同時還應加強患者術前的血管評估,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置管,從而將穿刺的成功率提高,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
在超聲的引導下為腫瘤患者實施MST技術來進行PICC置管,可以將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提高,將機械性靜脈炎、組織損傷、穿刺點感染等幾率降低,且可以促進腫瘤患者手術舒適程度的提高。為腫瘤患者實施PICC置管的過程中,采用超聲對其導管的位置進行探測,可以及時發(fā)現其導管異位的情況,并進行有效的調整,從而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同時,超聲引導下MST技術進行PICC置管,還可以及時對其血管內存在的變異以及導管是否處于上腔靜脈進行判斷和探查,其在多次穿刺、反復治療、水腫、肥胖以及外周靜脈不佳的患者中應用,具有更高的價值[3]。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接受B超引導下MST技術進行PICC置管的實驗組,其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手臂舒適度明顯高于傳統(tǒng)PICC置管的對照組,其局部組織損傷、機械性靜脈炎、穿刺點污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腫瘤患者PICC置管中采用B超引導下MST技術,可以促進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的提高,減少對患者的損傷,從而對患者的正常治療進行保證,意義重大。
[1] 林瑞端,郭 琛,梁 芳,等.B超引導下采用改良塞丁格技術進行中心靜脈導管置管的優(yōu)勢[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18(6):4-6.
[2] 陳 潔.B超引導下MST(賽丁格)PICC靜脈置管與肘下盲穿PICC靜脈置管的比較[J].醫(yī)藥前沿,2016,6(17):117-119.
[3] 胡素琴,彭 青,李為芳,等.三種PICC置管方法結合整體護理干預應用于化療患者效果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7):1586.
本文編輯:張 鈺
R472
B
ISSN.2096-2479.2017.14.147.02
項目編號:201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