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晴
聆聽“專家新視野”板塊里的所有專家的經(jīng)驗分享,我們仿佛聽到了同一種聲音: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必須把作文教學的指導落到實處,發(fā)揮實用,讓學生的素養(yǎng)在作文過程中得到滋養(yǎng),慢慢生長。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一句話——“執(zhí)虛器,如執(zhí)盈”,從字面上來看可以理解為:就算你拿著的器物里空無一物,你也要當它盛滿了東西一樣,小心翼翼地捧著,不要生出半點輕慢不恭。這是一種態(tài)度,更是一種責任。
核心素養(yǎng),在語文學科里闡釋為四個互為補充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品質(zhì)、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要實現(xiàn)這些目標談何容易?但是,當我們以作文育人的理念為先,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重,我們手中所執(zhí)的“虛”便“盈”著一份義不容辭的責任、一種謹慎踏實的態(tài)度、一些具體可行的措施——執(zhí)虛若盈,抵達彼岸。
素養(yǎng),本為“虛”物,如何坐“實”?“專家新視野”板塊中專家們的分享在理論上、在實際操作上都給了我們實實在在的回答,他們對作文教學的看法中包含著一份語文人的生命必須學會承受的“重”。
一、對學生需求的尊重
寫作,本就是精神活動。如果寫作者的精神是放松的,其創(chuàng)造力將是無限的??蓱z的是,學生們往往處在寫作的恐懼中,精神不放松,思想不自由,并不快樂。有話不知如何說,甚至是無話可說,常常成為學生寫作中的難題,也成為我們進行寫作教學的難題。學生作為寫作的主體,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的語文教研員馮善亮老師的報告《基于問題解決的作文教學》所倡導的“問題意識”便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寫作學習需求的尊重:在大量的調(diào)研中去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哪些問題,將這些問題整合后找出一些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點,然后形成作文教學的微課程,具體實施以后再檢驗教學效果的達成情況。這個過程本身就立足于從學生中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且是了解學生寫作存在的深層問題,洞察學生的“寫作心理”。這個過程中許多具體的做法為學生所做的考慮很深入,如整合問題環(huán)節(jié),要甄別問題的性質(zhì)是臨場失誤還是語文素養(yǎng)的根本性缺失,是技能運用還是思想認識的問題是局部的還是整體的?這些思考都將學生的寫作需求放在第一位。這項工作極為復雜,但極有意義,它是一切的基礎。有了對學生寫作問題的研究,才可能有教學目標的確定。再如設計微課程確定目標環(huán)節(jié),提出要根據(jù)問題的性質(zhì)和學生的實際來確定課程的目標,因為問題的性質(zhì)決定了其復雜程度,而學生的實際決定了他在解決問題的路上能走多遠。這樣從細節(jié)上考慮教學效果仍然體現(xiàn)的是對學生能力發(fā)展的尊重。
山西省特級教師、太原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劉補明老師的《率性作文直通寫作素養(yǎng)》更為直接地表達了對學生的尊重。劉老師認為,在功利色彩濃厚、思想價值流失、技法訓練猖獗、僵尸作文盛行的時代,師生都處于“跪著作文”的狀態(tài),而“率性作文”才是“保持寫作的純真”的最好表白,才是對人性的最大尊重。他所闡釋的“率性”是崇尚自然、順應天性、主張獨立、關懷情趣,在作文中的表現(xiàn)是情緒沖動時的表達、靈感勃發(fā)時的訴求、內(nèi)心沉寂時的思考、挑戰(zhàn)極限時的呼喊。特別是他對“率性為文”的追溯令人深思——源于本我真我,源于豐富學養(yǎng),源于敬畏寫作,源于方正做人,源于張揚個性——對人性的尊重、對學生的理解、對成長的呵護,盡在其中。他對“率性”的界定——“率性不任性,率性不縱情”又不失理性,體現(xiàn)著一個學者的嚴謹。
大連教育學院初中教師教育研訓員鄧鑫老師分享的教學經(jīng)驗《低門檻,緩坡度》,將七年級教材中的寫作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要進行合理分類與細致分解,體現(xiàn)著一種智慧。學習內(nèi)容分類以后才能得到合理的落實,學習內(nèi)容經(jīng)過分解,學生才容易接受,循序漸進。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的價值,分類、分解中體現(xiàn)的是對學生學情的尊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細節(jié):鄧老師針對學生9月份剛?cè)胄5膶嶋H,分析學生面對新環(huán)境、新老師、新同學的心態(tài),發(fā)現(xiàn)“新”易讓觀察“走心”,于是定下“觀察能力訓練”的教學目標,將外貌、動作、神態(tài)、心理、語言作為訓練點,并智慧地整合閱讀教材為寫作教學服務。這一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每個細節(jié)都體現(xiàn)著對學生學習需求、學習過程、學習效果的尊重。
每位發(fā)言人的報告中,學生幾乎成了一條主線,對學生的尊重成為每一種教學嘗試的前提。周華章老師對學生如何積累素材、思考生活的研究中,“生活感悟與少年情懷”“‘少年志氣當拿云的志趣”的引導,都是對少年人的寫作狀態(tài)和思維水平的尊重;黃淑琴教授借助對童年寫作體驗的回顧,指出教師的作文指導影響學生內(nèi)心的感受,甚至影響著學生的一生;程一凡老師對師生共同創(chuàng)作小說的案例進行分析,讓人看到教師作文指導過程中對學生的尊重可以催放燦爛的寫作之花。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進行作文教學指導這一理念,已經(jīng)穩(wěn)穩(wěn)地扎根在所有聽眾的心中。
二、對生活源泉的珍重
眾所周知,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但是,如何讓生活在寫作中真正起到源泉的作用,卻成為一個難題。學生對待作文的反應常常是推說自己沒有生活,甚至有些教師也這樣認為。與其這樣說,倒不如說是沒有觀察生活的習慣,缺少思考生活的能力。周國平在《時光村落里的往事》一文中將人分“有往事”和“沒有往事”兩種,這“往事”指的就是“生活”。他認為:只有珍惜往事的人真正用心在看,在聽,才是真正在生活;沒有往事的人對時光流逝毫不在乎,這種麻木使他輕慢萬物,實際上早已是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我們的作文教學就是要讓那些輕慢萬物的人變?yōu)橛眯纳?的人。
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qū)中學語文教研員周華章老師的報告《在挖掘?qū)懽魉夭牡倪^程中提升核心素養(yǎng)》就用大量案例展現(xiàn)了引領學生“用心生活”的過程。他將學生的寫作素材問題歸因為三方面:缺少積累(不明“選材”只是“拼湊”)、缺少思考(缺少發(fā)現(xiàn)可寫之處的“眼光”)、缺少方法(缺少把素材變成好題材的技法),然后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如解決“缺少積累”的問題,周老師提出兩個方面的措施:對于直接經(jīng)歷的生活,通過專題觀察、限題回顧、頭腦風暴等方法來有計劃地積累;對于間接經(jīng)歷的生活,則可以指導學生“廣泛涉獵、專題摘記”和“有意視聽、及時整理”等訓練有針對性地積累。特別是“頭腦風暴”的指導細則——(1)圍繞某個話題,盡可能多地搜集富有個性的素材。(2)盡可能使素材運用得更具體、合理——具體可行,學生就“同樣的‘愛,不同的‘愛法”,找到了眾多個性化、豐富生動的素材。學生投向生活的那雙眼睛上的陰翳,被周老師的妙手取 掉了。endprint
再如解決“缺少思考”的問題,周老師提出了四種有效的辦法:在素材里尋找情、理、美、趣,將平凡生活中最有價值的方面挖掘出來。特別是“發(fā)現(xiàn)素材中的美”環(huán)節(jié),周老師呈現(xiàn)了一張圖片——不起眼的陽臺一角里不起眼的榕樹苗,引領學生品味出的是堅韌——生命之美。周老師列舉的一些生活圖景——小區(qū)保安除夕夜照常仔仔細細地巡邏,負責清潔的阿姨一絲不茍地拖洗擦拭,操著不同口音的爺爺奶奶帶著孫子孫女天南地北地拉家常,公汽司機耐心地等待著正氣喘吁吁趕來的學生,拖著殘疾的身子風雨無阻地靠補鞋修傘自給自足的鄉(xiāng)下老人……引領學生領悟的是凡人之美。還有“感悟素材中的‘理”環(huán)節(jié),通過《滅蟻有悟》疑問的創(chuàng)作過程,讓學生明白“理”對于“敘事”的重要。學寫文章,沒有這些思考和挖掘,文章始終只是文字,不是思想。周老師教會學生從“看”到“看見”,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思想在“生活”里“活”過來了。
三、對思維品質(zhì)的注重
思維,對于寫作而言是生命。無論什么時候,寫作教學都不能忽視了思維的存在價值。從小到大,學生學的最多的是積累好詞好句,背誦好文章。這固然是有效的,但絕不可以以對語言形式的重視代替對思維發(fā)展的關注。任何一篇好的文章,最終都是以其閃光的思想征服讀者的。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應該成為作文教學的核心。
廣東省中語會理事長、廣東省第二師范學院教授黃淑琴老師在微講座《作文素養(yǎng)與作文指導》中提出了“人的認識高度決定了寫作的高度”的觀點,強調(diào)了“思維”的重要性。她將“作文素養(yǎng)”做了非常全面的闡釋,在“生活”和“文章”之間,她建構了一座橋梁——“思維”,足見其重要性。她以鄭板橋畫竹的思維過程“現(xiàn)實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為例,指出寫作要貼近生活,更要貼近心靈。學生寫不出,因為想不到;想不到,因為看不到。因此要激勵學生養(yǎng)成獨立觀察、獨立思考的習慣。雖然“獨特立意、深刻思想、新穎角度、個性表達”教師不可教,但是可以影響學生。教師應該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有膽有識,善于發(fā)現(xiàn)、鼓勵、推動學生的發(fā)展。這里面有著鮮明的教學立場,站在課堂的角度思考問題,又站在理論的高度上闡明了作文教學重視思維品質(zhì)培養(yǎng)的重要性。
劉補明老師的“率性作文”則是對學生思想的極大解放,是自由的思想、獨立的精神寫作的生命。劉老師的觀點不僅是對作文教學觀念的解放,更是對育人觀念的解放。程一凡老師也提出了這一點的重要性:扎根于“素養(yǎng)”,立足于“語言”,著眼于“思維”,讓核心素養(yǎng)下的作文教學品質(zhì)得以提升。他認為思維水平的發(fā)展要重視思維的寬度、思維的高度、思維的敏捷度、思維的辯證性、思維的批判性的培養(yǎng),這也給教師提出了具體的培養(yǎng)目標。周華章老師教學生如何積累生活素材的過程就是一個清楚的思維訓練的過程;教學生如何挖掘生活素材中的情、理、美、趣的過程就是一個傳授思維方式的過程。
這些理論互為補充,互相印證,傳達給所有人的主題只有一個:重視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才有實在的、真實的、個性化的內(nèi)容。
四、對具體指導的倚重
再好的觀念,都需要有具體的行動去落實,這就是作文教學中的具體指導。當寫作理論充斥著語文課堂的時候,其實學生是無所適從的。這個道理我們都明白,可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堂寫作課不給學生總結(jié)一點方法技巧,不讓他按照所謂的方法技巧去練一練,這堂課似乎就不像寫作課??墒悄切┧^的方法技巧,也許只停留在“寫形象,用比喻;寫生動,用擬人”的空洞說教上,為什么用,怎么用,為什么這樣用,都缺少具體的指導,學生仍然不會用。
我們常常高喊:要關注生活。怎么關注?看什么?想什么?怎么看?怎么想?我們在周華章老師的做法里可以看到最具體的指導。如“限題回顧”的“每周必練”:限定一個話題,盡可能多地回顧新近發(fā)生的真實的事件。如:“我”和媽媽、爸爸、老師、同學、鄰居、親戚、陌生人、其他熟人之間的故事;“我”的一個見聞、一點新感悟。有了這些具體的指導,學生就有章可循、有事可做、而且知道怎么做,使用價值很高。
馮善亮老師所講微課程的開發(fā)看起來是對教師如何從事作文教學的具體的指導,實際上也是對學生的指導。他用生動的實例講解、介紹了微課程開發(fā)的基本程序:發(fā)現(xiàn)問題、確立目標、開發(fā)內(nèi)容、實施方案、評估修訂,操作性極強。按這樣來操作,學生獲得的就是具體的方法指導,而不是一句句空洞的寫作理論。其中提到的游云云老師的寫后指導課“————去哪兒了”,就根據(jù)學生寫作內(nèi)容枯竭、說話干巴的表現(xiàn)做了一些調(diào)整,增加了具體指導環(huán)節(jié)后,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作文內(nèi)容也豐富了。這與后面“聚焦新探索”板塊中的中山市教研員張華老師的“技術”論、段雅文老師的“如何層層追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黃淑琴教授在談寫作指導“寫什么”的過程中,特別強調(diào)了“寫作能力不是抽象的,所以可以且需要訓練”。因此了解能力結(jié)構有利于有計劃、有步驟地設計和安排作文訓練(尤其是單項訓練)。她所舉例子很能說明問題——讀寫結(jié)合,我們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先學后做,架設支架,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積累和體驗;先做后學,升格作文——具體的指導對學生而言是最有實效的。鄧鑫老師對教材內(nèi)容分類分解中體現(xiàn)的具體落實的思考,其實也是對具體指導的倚重,研究作文的過程,從過程中尋找怎么寫。程一凡老師介紹的成都銀都小學萬慶華老師與學生共同創(chuàng)作的小說《尋》的教學經(jīng)驗,展示的就是手把手教的過程,說的是素養(yǎng)的熏陶漸染,其實也是教師具體指導的過程,告訴學生怎么去做。正如蔣紅森老師在開幕式上所言:“作文之路要走長,作文學習要講規(guī)律,講科學,講過程?!睂唧w指導的倚重,恰恰是將作文教學引向科學的過程,尊重規(guī)律,作文教學之路才能走得踏實。
在這場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作文教學的研討中,悄悄發(fā)生著一場革命——思想觀念的改變,具體做法的更新,我們的大腦在不斷刷屏。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路上,我們必須做這些實實在在的事情,通過追求作文教學的實效,將目標化虛為實。手中捧著對學生需求的尊重、對寫作源泉的珍重、對思維品質(zhì)的注重、對具體指導的倚重,我們心中懷著的是對作文教學的敬重。因為這份敬重,我們才會執(zhí)虛若盈,我們才能抵達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彼岸!
彼岸花開,此處艱辛,同道中人,竭誠努力!
(湖北省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43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