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薇
群文閱讀教學是指在單位時間內,圍繞一個議題,選擇多個文本進行教與學的活動,是對單篇閱讀教學的一種補充和豐富,兩者各有特點又相輔相成。那么,什么樣的群文閱讀是兒童需要的閱讀?如何有效開展群文閱讀?在共生思想的指導下,我以蘇教版四年級教材為例,與學生一起做了有益的嘗試。
一、整合內容,探尋共生點
“同一議題”“多個文本”是群文閱讀最顯著的特征。那么,在四年級日常的語文學習中,如何探尋共生點,選擇議題,確定群文閱讀的內容呢?
1.議題的來源
群文閱讀的議題有這樣三種來源:源于教材內容,源于生活實際,源于兒童需求。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泉城》《九寨溝》《田園詩情》三篇文章都是寫景的,可以將這三篇文章整合起來,進行群文閱讀。本單元還有一篇文章是《桂花雨》,是臺灣女作家琦君的散文。這篇文章字里行間彌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xiāng)情懷和對故鄉(xiāng)美好生活的懷念。琦君的不少文章都表達了這樣的情感,不妨以“作者”作為議題的線索,引入琦君的一組文章(《春酒》《粽子里的鄉(xiāng)愁》《水是故鄉(xiāng)甜》)開展群文閱讀。
源于兒童生活的群文閱讀,完全可以成為共生點,也更具有生長力。比如,筆者無意中發(fā)現(xiàn)四年級的不少學生都愛看漫畫。于是,我就此展開了調查,發(fā)現(xiàn)最受歡迎的是一套“百問百答”的漫畫。課堂上我引入一組不同風格的科普文章,對學生進行有益的閱讀引領,效果頗佳。
從兒童言語發(fā)展與兒童思想需求出發(fā),有機聯(lián)結兒童各種閱讀經(jīng)驗,抵達兒童的精神世界的群文閱讀,才是共生的閱讀。 比如,學習了《但愿人長久》一文,學生對蘇軾、宋詞很感興趣,在課上提出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問題,我們便圍繞“蘇軾”“宋詞”這兩個議題做了兩組群文閱讀。學習了《普羅米修斯盜火》一課,學生對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很感興趣,我們又圍繞“希臘神話”這一議題開展群文閱讀,認識希臘神話中的人物,發(fā)現(xiàn)希臘神話的特點,了解希臘神話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2.課的類型
群文閱讀的課型有這樣三種展開形式:基于文本內容,基于文本形式,基于學習方法。
基于文本內容是比較常見的群文閱讀的展開形式。例如,結合兩首古詩《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引入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席慕蓉的《山月》、賈平凹的《月跡》和林良的《中國的月亮》開展群文閱讀,討論的議題是“同一輪明月”。
關注文本形式展開群文閱讀,更能體悟文本的表達魅力。比如,以“反復結構的詩”為議題,選擇金子美鈴的一組童詩《奇怪的事》《海浪》《這條路》《金魚》《月亮》《積雪》。讓學生讀文猜想,感受“反復結構的詩”的好玩有趣、韻味無窮;預測比較,發(fā)現(xiàn)“反復結構的詩”形式的變化;模仿創(chuàng)編,練習“反復結構的詩”的寫作手法。
基于學習方法展開群文閱讀,可以培養(yǎng)兒童自主學習的能力,全面提升兒童的閱讀素養(yǎng)。比如,學習了《春日偶成》一詩后,可以采用“比照學習”的方式,學習一組“情景交融”的詩文。
3.文本的選擇
群文閱讀的文本可以是課內多篇、一篇帶多篇以及課外
多篇。
(1)課內多篇。同一單元整合學習。即將同一單元的幾篇文章放在一起學習,利用這樣的方式既可以節(jié)約課時,又能整體把握文本內容、單元特點。比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三篇文章都與“創(chuàng)造力”有關,既有記敘文,又有說明文??梢韵葘W習《蘋果里的五角星》和《最佳路徑》,再加入《人類的“老師”》比較學習,用四課時學完三篇課文。又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三篇文章都是寫歷史人物的,《三顧茅廬》《祁黃羊》《公儀休拒收禮物》這三篇文章既有共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同樣可以用四課時學完。
不同單元的整合學習。當同一單元的課文編排特點不明顯時,也可以整合不同單元的課文資源,開展群文閱讀。比如,四年級下學期,我們圍繞“美好的環(huán)境從哪里來”“寫物還是寫人”“可愛的鳥兒”這些議題進行了三次不同單元文本的整合學習。“美好的環(huán)境從哪里來”這一議題下選擇的課文是第1課《走,我們去植樹》、第19課《沙漠中的綠洲》、第20課《云雀的心愿》。圍繞“寫物還是寫人”這一議題整合的課文為第2課《第一朵杏花》、第12課《“番茄太陽”》和第22課《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第3課《燕子》、第15課《鳥語》、第16課《天鵝的故事》則整合到“可愛的鳥兒”這一議題開展學習。
(2)一篇帶多篇。一篇帶多篇即由課內一篇文本,引申出一組文章供學生閱讀思考,一般需要兩課時或三課時??梢允钦n內文章以精讀方式學習,引申的多篇文章以略讀、泛讀方式學習,舉一反三;也可以幾篇文章并重,舉三反一,通過學習幾篇文章的內容與寫法,從而發(fā)現(xiàn)并掌握學習這一類文章的方法。比如,結合課文《第一次抱母親》,引入孟郊的《游子吟》、舒婷的《啊,母親》和梁曉聲的《慈母情深》開展群文閱讀,討論的議題是“不同的母親,同樣的愛”。雖然四篇文本,既有古詩、現(xiàn)代詩,也有記敘文,但母愛相同,詩文中都有“細節(jié)”。這樣的一篇帶多篇,用課程的理念豐富了教材。又如,學習《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時,引入李星華的《十六年前的回憶》和周曄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寫人文章中倒敘手法的奧妙。
(3)課外多篇。課外多篇即從課外選擇合適的文本,立足兒童已有的閱讀經(jīng)驗,考慮學段特點展開的群文閱讀。如以“走進田園”為議題,選取喻曉的《油菜花》、蕭紅的《鄉(xiāng)村里的大花園》和陳醉云的《鄉(xiāng)下人家》三篇文章,讓孩子們閱讀比較,走進文本,感受文字中的田園美;抓關鍵詞句,體會表情達意的作用,初步感知作者寫景方法的不同;拓展表達,用文字描繪自己心目中美麗的田園。
課外多篇是對現(xiàn)行教材內容的補充,議題富有創(chuàng)造力更能激發(fā)兒童閱讀的興趣。需要注意的是,探尋共生點,整合群文閱讀的內容,應盡可能考慮所選文本的互文性?!拔谋局黝}”“體裁”“作者”“表達方式”“觀點”等都可以作為群文閱讀議題的線索。如果文本組合還能考慮序列性和結構性,那么群文閱讀完全可以成為獨特的微型課程。endprint
二、規(guī)劃學習活動,鋪陳“共生塊”
群文閱讀要想獲得成效,使之指向兒童言語發(fā)展、精神建構、素養(yǎng)提升,教者必須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規(guī)劃教學課時、教學策略、教學活動等,鋪陳共生學習模塊,推進學習進程。
1.課時安排
(1)課內多篇。課內多篇文章,一般考慮四課時左右。第一課時熟讀幾篇課文,梳理課文中重點詞句,弄清每篇課文的大意;第二、三課時進行這組文章的群文閱讀;第四課時,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并交流自己搜集的其他文章。以《三顧茅廬》《祁黃羊》《公儀休拒收禮物》三篇文章第二、三課時的群文閱讀為例。
議題:寫人的文章如何體現(xiàn)人物的特點?
①默讀三篇文章,思考:這三篇文章有什么共同點?(這一組文章都與歷史人物有關。)
②自讀三篇文章,思考:你分別讀出了什么樣的人物?到文中找出依據(jù)。(相機指導朗讀、理解。)
③瀏覽三篇文章,思考:同樣是寫人,三篇文章在寫法上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不同之處?(相機感知文體及語言、動作、環(huán)境描寫等寫作手法。)
④小結,選擇課文片段進行表演。
(2)一篇帶多篇。課內一篇帶課外多篇的群文閱讀,可以考慮兩課時。課內的文章以精讀方式學習,引申的多篇文章則以略讀、泛讀方式學習。若是多篇帶一篇,則幾篇文章并重,發(fā)現(xiàn)共同特點,再引申至一篇文章的重點學習。
(3)課外多篇。如果內容比較簡單,可以只安排一課時的學習。如《反復結構的詩》《克雷洛夫寓言》等。如果文本內容比較多、文本理解有難度,則安排兩至三課時。如《走進田園》的群文閱讀,選擇的是《油菜花》《鄉(xiāng)村里的大花園》《鄉(xiāng)下人家》這三篇文章,閱讀量大,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安排了三課時:第一課時,熟讀幾篇課文,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第二課時,初步感知作者寫景方法的不同,練寫自己心目中的田園;第三課時,交流自己搜集的與田園相關的其他詩文,初步感知田園意象。
2.策略選擇
無論是“群文閱讀教學”還是“群文閱讀課程”,閱讀策略的選擇都非常重要。筆者曾基于兒童本位,提出“群文閱讀”課堂策略的三個起點:用兒童的思維理解語文,以兒童的方式運用語文,激兒童的體驗享受語文。
在具體的操作中,群文閱讀往往更多地采用比較、預測、聯(lián)結、統(tǒng)整等閱讀策略。
一組群文,可能有相同的主題,卻有不同的切入點、不同的表達形式。群文閱讀,應鼓勵學生學習比較,學會發(fā)現(xiàn)。以《走進田園》第二課時的群文閱讀為例,活動一的內容是:“想一想,說一說:讀了這三篇文章,你分別感受到了怎樣的田園味道?”這里運用的閱讀策略就是比較。
文本中蘊藏了許多信息,如目錄、題目、表達細節(jié)等,可以讓學生調動已有的閱讀經(jīng)驗,根據(jù)文本提供的線索進行預測與檢驗。譬如,《反復結構的詩》中的“試一試”這一環(huán)節(jié):“下面兩首詩,一首現(xiàn)代詩,一首古詩,你能根據(jù)它們的結構補充完整嗎?”運用的閱讀策略是預測。
聯(lián)結、統(tǒng)整,有助于發(fā)現(xiàn)不同文本的相通之處,使看似散亂無序的信息提升為系統(tǒng)化的知識。比如,從內容上運用思維導圖,統(tǒng)整文本內容,利于理解和記憶;從表達方式上,關注相同點進行統(tǒng)整,聯(lián)結已有閱讀經(jīng)驗,能有效地實現(xiàn)表達的遷移。
課內多篇,是多篇文本并重。因此,可以同時切入,在比較中精讀。一篇帶多篇則先重點品讀一篇,再切入補充的幾篇,或者瀏覽幾篇,發(fā)現(xiàn)共通之處,再重點品讀其中一篇。課外多篇可以是精讀了課內一部分文本之后,作為一個專題單獨開展,可以與課內文本相關,也可以與課內文本無關,但是議題與文本的選擇要符合學段特點,是對課內文本的補充。
當然,選擇什么樣的閱讀策略,與群文閱讀的議題、文本、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標密切相關。教學策略的選擇并無范式可言,只有適合文本、適合兒童的閱讀策略才是真正巧妙的策略。
3.模塊推進
群文閱讀的課堂一定是基于兒童、基于學習的課堂。因此,群文閱讀的課堂我們都圍繞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圍繞某一目標的教學活動就構成一個教學模塊,課堂就以模塊的方式不斷推進。例如,《走進田園》第二課時的群文閱讀設計了這樣幾個模塊:一、整體感知,感受田園味道;二、披文入情,感悟語言魅力;三、拓展牽移,書寫心中田園。相對應的活動為:
模塊一
想一想,說一說:讀了這三篇文章,你分別感受到了怎樣的田園味道?
模塊二
1.品一品:品讀學習單上的三段文字,看看每段話中有哪些詞句比較特別,圈一圈,畫一畫,想一想為什么。
2.試一試:小組中選擇一段文字合作朗讀,相信你們會有很好的設計。
模塊三
試一試:你心中的田園是什么樣子的呢?試著用一段文字寫下來吧!
三、激活“共生場”,讓學習真正發(fā)生
1.注重前置性學習
對于課內文本來說,是先有文本,然后從一組文本中洞察合適的議題,再確定教學目標,組織學生開展學習。議題、教學目標的確定源于對文本準確、深入的解讀。而對于一篇帶多篇和課外多篇的群文閱讀而言,一定是先有議題,再確定教學目標,然后根據(jù)議題和教學目標找尋合適的文本。在這里,文本是為議題與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基于共生的群文閱讀更應注重學生的前置性學習。這樣才能更好地引發(fā)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對閱讀有整體性的
認知。
2.加強合作學習
正因為群文閱讀是多篇文本的閱讀,因此,群文閱讀更要加強合作學習。群文閱讀時可以小組共同閱讀,分別交流自己的理解,一起梳理觀點;可以小組分工閱讀,交流后整合觀點。因為小組中每位學生常常表現(xiàn)出較強的異質性,閱讀能力各不相同,合作學習就更顯魅力。在個性化的解讀中,在不斷碰撞的過程中,會激起更多的思維火花。“群文”不是一篇又一篇文章的疊加,只有加強合作學習,學生才能夠在一組閱讀材料中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從而全面提升閱讀素養(yǎng)。
3.指向深度學習
群文閱讀,不應該止步于課堂,還應該指向深度學習。注重延伸性閱讀,讓學生對閱讀有整體性的認知,這樣既符合兒童閱讀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利于兒童知識的建構、素養(yǎng)的形成。在具體開展群文閱讀時,可以由簡單的文章慢慢延伸至難度較大的文章,由情趣盎然的詩歌、記敘文延伸至相對枯燥的說明文、議論文,議題可以從容易把握的“主題”“作者”等方面入手,再延伸至更深層次的“文體”“表達方式”等方面。只有指向深度閱讀,將課堂上的探究、習得延伸至課外的閱讀與學習,學生的閱讀才能融會貫通,群文閱讀才更具生命力。
(作者單位:江蘇海安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郝 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