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栗
摘要 利用常規(guī)天氣圖和物理量場等資料分析2012年7月7—10日漢中地區(qū)暴雨天氣過程。結果表明,在典型暴雨天氣形勢的大背景下,要特別關注秦巴山地局地性強對流的影響。
關鍵詞 暴雨;天氣形勢;陜西漢中;2012年7月7—10日
中圖分類號 P458.1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16-0196-02
暴雨預報一直是天氣預報業(yè)務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對于陜西省出現的暴雨天氣過程,已有不少氣象工作者從中尺度特征、物理量場的合成診斷、環(huán)流及水汽特征等方面進行研究。受高原低值系統(tǒng)、東北冷渦、西風槽、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共同作用,2012年7月7—10日,陜南西部的漢中市出現了一次明顯的暴雨降水過程,全市暴雨區(qū)域在4 d的時間分別呈現東—西—中—東分布,強降水導致的洪災造成基礎設施損失嚴重,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的損失。
1 大尺度環(huán)流形勢
2012年7月7—10日漢中市暴雨天氣的主要成因是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明顯東退,新疆到蒙古附近的冷空氣東移南下,在陜西與四川至陜西北部的西南暖濕氣流交匯,同時高原東側低渦連續(xù)4 d穩(wěn)定維持,受上述系統(tǒng)共同影響,激發(fā)該區(qū)域內中、小尺度對流系統(tǒng)活躍而引起強降水。由于前期近地層高溫高濕、對流層中下層我國東部高壓脊的維持、高空急流的增強等對局地暴雨的產生和維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7月6日20:00,500 hPa環(huán)流形勢為兩脊一槽型(圖1)。烏拉爾山附近為一高壓脊,我國東部地區(qū)也為弱暖高壓控制,兩高之間在新疆到蒙古一帶為低槽區(qū),584線維持在陜西省以南一帶。300 hPa與500 hPa的環(huán)流形勢大致相同,只是槽更寬廣。
700 hPa形勢圖上(圖2),7月6日20:00,我國東部有明顯的阻塞高壓形成[1],同時從四川東部到河套的低層西南急流具有高能高濕的特征,且急流的西側有低渦維持,其東部有暖濕空氣和水汽卷入,西北部有冷空氣不斷侵入,使低渦的斜壓不穩(wěn)定性增加,低渦加深且移動緩慢,低渦附近的低層輻合加強。同時,阻塞高壓的建立使上游冷空氣移動速度明顯減慢,冷暖空氣在高原東北側一帶交匯。
地面圖上,暴雨發(fā)生前期,從青海到甘肅中部有一條冷鋒逐漸東移,冷高壓西南側的四川盆地及陜南西部為低壓區(qū),華北、華東地區(qū)為冷高壓控制,高能高濕的低壓和冷高壓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能量鋒區(qū)[2],地面冷鋒位于高原中東部伴有雷陣雨。隨著冷鋒東移,到6日23:00,高原上出現明顯的正變壓,說明冷空氣已經移出高原影響秦巴山區(qū),形成地面中尺度輻合線,從而觸發(fā)了強對流性大降水,對應在漢中地區(qū)有明顯的強降水區(qū)。
2 物理量場分析
分析渦度的垂直結構,選取8日20:00為個例,可以發(fā)現500 hPa為負渦度平流(圖3),700 hPa為明顯的正渦度平流(圖4),特別是漢中市在700 hPa有1個正渦度中心,對流層中低層與高層配合良好,很好地反應了物理量場配置。
由于本次暴雨過程持續(xù)4 d,其中鎮(zhèn)巴縣(東經107.90°,北緯32.52°)7日和10日分別出現大暴雨、暴雨天氣,特別指出前3 d暴雨由于584線振蕩,加之有下滑冷槽帶來了一定冷空氣,是典型的副熱帶高壓天氣形勢與冷空氣配合產生的大降水過程,10日鎮(zhèn)巴縣暴雨更加符合對流不穩(wěn)定產生的強降水形勢,故選取該縣作為典型個例進行物理量分析。7月7日夜間和9日夜間垂直速度場均處于大值區(qū)(圖5、6),不同的是7日大值中心與10日相比高度場更靠近對流層中上層,符合突發(fā)性暴雨上升速度場大值中心偏低的概念[3-4]。
3 結語
2012年7月7—10日漢中市出現的暴雨天氣過程主要是副高邊緣和高原低渦共同影響的結果,暴雨的出現主要體現在局地對流降水之中。7月7—9日的暴雨是典型的副高天氣形勢與冷空氣配合產生的大降水[5-6]。7月10日凌晨鎮(zhèn)巴出現的暴雨天氣形勢不是經典的暴雨天氣形勢,局地性的對流天氣占主導地位,從暴雨發(fā)生的要素中找出中尺度對流觸發(fā)機制尚需要進一步的工作。物理量場和環(huán)流形勢結合起來對此次降水過程產生具有良好的落區(qū)指示意義[7-8]。
4 參考文獻
[1] 丁一匯.中尺度天氣和動力學研究[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6:3-5.
[2] 侯建忠,劉瑞芳,王文強,等.青藏高原東北側突發(fā)性暴雨特征綜合分析[J].災害學,2010,25(2):81-86.
[3] 胡永松,吳古會,張普宇,等.貴州西部2012年5月21—22日暴雨天氣形勢及物理量診斷分析[J].貴州氣象,2012,36(4):30-33.
[4] 林澤金,夏冠聰.珠江三角洲3月份暴雨天氣形勢分析[J].氣象研究與應用,2009,30(增刊2):12-13.
[5] 黃忠,張東,林良勛.廣東后汛期季風槽暴雨天氣形勢特征分析[J].氣象,2005(9):19-24.
[6] 于伶俐,石少宏,張伯禹,等.一次大到暴雨過程的雷達回波和天氣形勢分析[J].內蒙古氣象,2002(2):19-21.
[7] 鄭浩陽,王麗文. 珠海市暴雨天氣的氣候特征及影響形勢分析[J].廣東氣象,2014,36(2):19-23.
[8] 張瑞光,張銀意,祁欣,等.連云港市暴雨天氣形勢分析[J].氣象科學,2012,32(5):587-5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