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寶文
在講解《沁園春·長沙》的練習時遇到兩個有爭議的題目,詳錄如下:
1.詩歌為了詩意濃郁、節(jié)奏和諧,常常使用倒裝句?!蔼毩⒑铮娼比?,橘子洲頭”這幾句詞的正常語序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獨立橘子洲頭。
B.湘江北去,獨立寒秋,橘子洲頭。
C.橘子洲頭,寒秋獨立,湘江北去。
D.寒秋,獨立橘子洲頭,湘江北去。
2.詞的下闕“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兩句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中“曾”和“憶”兩字在表達上起什么作用?
對于第一題,按照正常的表達習慣,此句應表述為:寒秋,(我)獨立(于)橘子洲頭,(看)湘江北去。學生的問題有兩個:其一、此處的省略,尤其是省略關鍵的主語、謂語會不會影響意思的表達?其二、兩處倒裝是否必要?對表達有什么樣的作用?第二題主要考查的是詞的結構,學生們提出,相較于“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一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俊备羞^渡的效果和作用。
第一個問題涉及到詩詞作品中意象的選擇、詩詞作品的音韻節(jié)奏。首先看意象的選擇。意象的選擇體現(xiàn)的是作者表達情感的趨向,作者撇棄了人與事,將讀者置身于自然的境界中,寒秋時節(jié),湘江之上,橘子洲頭,以景物和畫面的視覺沖擊來增強對比的效果,表達情感。其次看詞的音韻和節(jié)奏,詞是韻文,講究語句工整、音韻和諧,此處的倒裝恰恰體現(xiàn)了合轍押韻的要求。
類似的例子作品中還有一處: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第二題考查的是作品的結構,這里涉及到的上下片的過渡和銜接的問題。從下片的內容來看,下片主要是抒發(fā)情感,表達以作者為代表的年青一代的革命豪情,因而更為恰當的過渡句應當是“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回顧這兩道習題,我對詩歌教學的內容選擇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詩詞作品的內涵是豐富的,課堂教學的容量卻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希望對作品有更深層次、更全面的解讀,這是對課堂有效教學的要求。教學的過程應當是教學雙方雙向選擇的過程,教師需要選擇最能體現(xiàn)作品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內容教給學生;而學生則選擇最感興趣、最有意思的內容來接受和學習。這兩者之間有交集,自然也有分歧。交集是我們教學的切入點,分歧則考驗著教師的處理教學困難和問題的能力。
以《沁園春·長沙》為例,傳統(tǒng)的詩歌教學無外乎由外到內,從題到文,從文到人,具體而言,以誦讀感知文本,串講字詞以明其旨;從介紹詞的文學形式,到介紹毛澤東其人其事,最終將文與人,情與事實現(xiàn)無縫對接,讓結論自然,讓情感自然,完成課堂教學。粗略看來,教學環(huán)節(jié)齊備,教學思路清晰,一節(jié)課的內容豐富而充實。然而,我們總會發(fā)現(xiàn),無論你講得多么精彩,設計得多么完美,語文課堂上神游物外者有之,昏昏欲睡者有之,在他們看來,我們想說的他們不感興趣。
換個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練習中的問題拋給了學生,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和鑒賞詞作,在與老師的交流和爭吵中學生明確了兩點內容,一是了解了詞的創(chuàng)作形式,明白了詞的音韻和節(jié)奏之美;一是了解了詞人意象選擇的匠心,培養(yǎng)了閱讀詩詞作品應當具備的思想和想象能力。學生在課堂交流的過程中學會了發(fā)現(xiàn)問題,并在教師的幫助下嘗試解決問題,收獲新知。
那該是什么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呢?
一、找到學生的“問題”
“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是課堂活力的原動力,找到學生的“問題”就找到了走近學生的方法,就找到了引領課堂的鑰匙。
1.預設的問題
“問題”可以是教學的重難點。如何讓學生積極面對教學的重難點呢?我也把它設計成問題。例如《沁園春·長沙》一詩中景物描寫。在教學過程中,我就把景物描寫的手法進行了淡化處理,只是在學生熱烈討論前三句的省略和倒裝時多了一句嘴:同學們可注意到作者所寫湘江之上、橘子洲頭的景物了?寫了哪些景物?怎么寫的?學生們沒有了心中的芥蒂,思考、回答也主動多了。
2.生成的問題
“問題”更可以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碰擦出來的火花。對《沁園春·長沙》上下闋的過渡句的討論就是這樣的火花,這樣的討論生成于課堂之上,也加深了學生對于詩詞作品結構的認識,加深了學生對于文本思想與主題的認識,是課堂生命力的體現(xiàn),是課堂衍生價值的體現(xiàn)。
二、教師處理“問題”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面對學生形形色色、錯綜復雜的問題,教師要做好兩個方面的準備:其一、篩選,把有價值的問題篩選出來,圍繞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學需要進行選擇,以組織課堂教學;其二、分類,把同一類型的問題集中起來,把重點和難點的問題集中,凸顯出不同教學內容的特色,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
以《沁園春·長沙》為例,圍繞詞的教學,可以討論的問題很多,比如說詩歌的語言藝術、詩歌的意象選擇,景物描寫的方法和技巧、情景關系、詩歌的結構藝術等等,這些問題不可能集中在一節(jié)課解決,也不可能集中在一首詞中體現(xiàn),學生提出的問題肯定也是五花八門,這就需要教師的處理了。這里就是篩選和分類的問題,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問題、能夠凸顯詞作特點的問題,帶進課堂,師生研討、交流,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反思存在的“問題”
從教伊始,對于一個年青教師而言,上好每一節(jié)課是我的終極追求,嚴格按照教參認真準備,盡可能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把內容講完整,講清楚。而當我第四次翻開這冊課本,翻開這篇《沁園春·長沙》時,我想的卻是如何用好這篇文章上好我的語文課,講些什么內容呢?是講詩詞鑒賞,還是解讀毛澤東這位歷史人物;是上成古體詩,還是當體現(xiàn)新詩的單元教學目標。為此,我在不同的班級進行了不同的嘗試。但結果卻是學生的“問題”,學生只對自己的“問題”感興趣,只愿意參與自己“問題”的討論,就連身為教師的我,也不得不順從學生的要求,把學生的問題組織起來,才能順利地進行我的課堂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