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曼華
語文知識通常來說,主要包括“文字知識”、“標點符號”“基本的語法”“常用的修辭方法”“文體知識”“寫作知識”“作家作品”“文學文化常識”等。這些知識是構建學生的語文知識體系的基礎,也是提升其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的關鍵。
從近年課改實踐來看,隨文學習語文知識已在教學實踐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這不僅切合《語文課程標準》(第四學段)“學段目標與內容”的要求,也合乎學生知識內化學習的規(guī)律。
然而,如何更有效地促使這個過程的轉化,結合近年來的教學實例,筆者認為如下三個方面的“不同”值得關注。
一、隨“機”不等同于隨“意”
葉圣陶老先生曾明確地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薄罢Z法、修辭等知識教得詳細甚至于煩瑣,徒然使學生厭倦,還是要簡單地教一些,而在他們聽說讀寫的實踐中隨時給他們點撥啟發(fā)為好?!?/p>
這里的“相機誘導”,就是適時點撥,巧妙結合知識內容,抓住語言活動的時機,“點”其關鍵,“撥”其難點,相機滲透,適時傳授。
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在教授《記承天寺夜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欣賞文章謀篇布局的章法之美。在“有味的朗讀”之后,設計了一個“有味的分析”環(huán)節(jié)。他沒有直接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劃分段落層次。而是以“趣說變形”的方式,“悄悄地告訴大家,這一篇課文,別看它在人教版中只有一段,其實是可以重新編排的,可以分為兩段,可以分為三段,也可分為四段。你們選一種分一分,嘗試一下”。在老師趣說的點撥引導下,學生們明確了思考的方向,紛紛開動腦筋,二分、三分、四分思考成果不斷涌現(xiàn)。老師再適時地引導學生關注這84字美文的章法之美——或先敘后議,虛實相映;或文脈清晰,層層推進,記敘、描寫、抒情相結合;或起、承、轉、合,結構精致。并在此基礎上,老師適度地介紹了章法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章法之美,不僅僅體現(xiàn)在段落層次的結構上,還有更多謀篇布局的法則。
對學生來說,這種基于真實學情的適度、適時、適量的隨機知識學習,不僅加深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更開闊了他們的眼界,提升了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二、隨“文”不等同于隨“性”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目標精要地‘講,務必啟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p>
現(xiàn)在的教材選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經(jīng)典美文,其中蘊含著顯性的、隱性的知識都很豐富。作為教師選擇怎樣精要的知識作為學習的內容,這的確是一個關乎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關鍵問題。對教師來說,精準的知識內容的選取,不僅來自對文本深入的解讀,更應基于對文體與學情的思考。
所以,教師要加強文本研讀的能力,要善于挖掘出教材中最有價值的知識點,并結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精選出最具教學價值的知識進行隨文學習。
筆者至今還記得2009年余映潮老師來寧的經(jīng)典教學案例《行路難》。
這是一篇頗有難度的樂府詩,為了上好這課,余老師在課前撰寫了將近4000字的詩歌知識梳理,細細梳理出了文中作家作品、字詞、修辭典故、結構層次、手法(映襯波瀾、虛實結合、警句、線索)等知識。再結合預習反饋中所教學情的特點,最后,確定出了兩個主要的課中活動,即“欣賞詩中美句”與“解讀詩中難句”。
在這兩個活動中,余老師巧妙地就學生學習的困惑點,進行了兩次集中的知識學習。他先是在“欣賞詩中美句”中,當同學說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美點時,順勢引出對警句的學習,讓學生自然明白了警句的特點,在于運用精煉的語言表達出深刻思想。接著又在“解讀詩中難句”中,就同學理解上的困惑,對準“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沉舟夢日邊”,隨機引入到對用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在老師的微型講析中理解用典借古傳“今”義的表達效果。
對學生來說,這種基于文本、體式、學情的集中知識學習,不僅提升了他們對詩文內容的理解,更提高了他們詩歌的鑒賞能力。
反之,如果教者沒有基于體式、學情來篩選學習的知識,而只關注自己個性化的解讀,這樣的知識學習看似熱鬧,其教學效果也就很值得商榷了。
三、隨“習”不等同于“任”習
建構主義者普遍認為,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自身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與外界知識進行交互活動,漸進獲取意義、建構體系的過程。
而教師的作用就在于或資源支持,或相機誘導啟發(fā),幫助學習主體完成這個過程。
但在實際教學中,老師的隨文教學,有時卻因老師內在研讀功力的不足或“淡化知識”思想的影響,當“引”時不敢引,當“講”時講不出。
這點,余映潮老師很多課例中的隨機“微型知識講座”“課中小結”就很好地給我們做了示范。
在教授《荷葉母親》時,當個別同學提到“蓄勢”,余老師順勢抓住這一困惑點,精要講解了“蓄勢”的知識。雖然,這遠超老師的預設,但是老師沒有就此帶過,任學生困惑,而是就此進行了一分鐘的知識講析,幫學生理清了知識的困惑點。
綜上所述,只有基于學情的隨機學習,基于教材重難點的隨文學習,基于學情的有效學習,才能真正高效地開展“隨文學習”,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三不同”,才能真正循序漸進,相機滲透,幫助學生構建語文知識體系,提升語文學習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