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柏蔥
讀書何為?黑塞說:“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我以為,讀好“有字之書”,讀懂“無字之書”,讀進(jìn)“心靈之書”,才能真正“悄悄成為你自己”。這三者之間存在著一種階梯式關(guān)系,仿佛是王國維的三重境界,需要不斷進(jìn)階。
有字之書,自然是客觀存在于世間的各類有益書籍。莎士比亞說:“書籍對于我,比王位更為寶貴。”唯有廣博涉獵各種于我們有益的“有字之書”,才能獲得淵博的學(xué)識,鍛鑄健康的人格。這正是讀“無字之書”和“心靈之書”的前提和基礎(chǔ)。
無字之書,一定是社會與自然,別無其他。人是社會的動物,而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如何更好地生活,沒有文字說明,也不可能有文字說明就能解決。最好的大學(xué)是社會,我們需要“閱讀社會”,用心體悟,才能生活得更好。而自然,不僅哺育了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一切生物,也啟示著我們怎樣更好地存在于自然界。“近代環(huán)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提醒我們要“像山那樣思考”,呼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據(jù)說德國的小學(xué)沒有好壞之分,作業(yè)也極少,老師們經(jīng)常組織學(xué)生踢球、看電影、參觀博物館或者到野外散步考察,孩子們掌握了很多課本上學(xué)不到的內(nèi)容。這種教育思想可謂對“自然與社會”這本“無字之書”理解深刻到位,無怪乎德國的社會與文學(xué)藝術(shù)如此發(fā)達(dá)。
閱讀“心靈之書”,則是閱讀的最高境界,也是閱讀的終極目的:找到自我,成就自我。
周國平說:“真正的閱讀必須有靈魂的參與,它是一個人的靈魂在一個借文字符號構(gòu)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這漫游途中的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成長?!痹谖覀兊囊簧?,有的人只讀到了“有字之書”,他獲得了知識;有的人還讀到了“無字之書”,他懂得了自然與社會;只有少部分人,能讀懂“心靈之書”,找到了自我,成就了自我。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鬃樱褪菤v經(jīng)“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這三重境界,最終找到自我、成就自我的人??鬃邮龆蛔鳎谩傍B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來回答“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的反問,告訴世人,自己的價值在于傳承?!拔耐跫葲],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的聲音,堅定自信而執(zhí)著,他身上這種文化生存悲情和文化生命意識,不知感動了多少后人!
我們閱讀“心靈之書”,未必都要以孔子為榜樣,但只要走在這種發(fā)現(xiàn)自我、成就自我的道路上,就會“悄悄成為你自己”:一個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而又真實的文化生命。
讀好“有字之書”,讀懂“無字之書”,讀進(jìn)“心靈之書”,就像爬山,走一步,再走一步,堅持下去,必將立于自我的巔峰。
點評
文章對于“三本書”有著明確而獨到的定義,為論證和立意提供了良好的基礎(chǔ)。以黑塞提出“悄悄成為你自己”為論點,“讀好”“讀懂”“讀進(jìn)”形成階梯式結(jié)構(gòu)。“有字之書”的闡釋最簡,“無字之書”詳盡些,“心靈之書”則更深入,內(nèi)容與形式相配合。以“發(fā)現(xiàn)自我”“成就自我”作為“心靈之書”的定義,既適用于每個普通人,又能滿足有追求之人的情懷,有自我意識,又有使命感。以孔子為范,更具鼓舞力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