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不斷推進,人民群眾對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高,為回應這種需求,許多地區(qū)將新建大學校區(qū)列入了當?shù)亍笆濉币?guī)劃的重點項目。要建好大學新校區(qū),首先要做好合理的選址工作。通過分析歷史上著名大學的選址特點無疑能為當前如何做好大學新校區(qū)建設提供很好的啟示。
回溯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大學選址往往呈現(xiàn)出兩類貌似迥然相異的風格取向。一類以中國的太學和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為代表,這些大學選擇棲身于城市之中;而另一類則以中國的古代書院和英國的牛津大學為代表,選擇遠離喧囂,獨立于山林或小鎮(zhèn)。盡管看似具有天壤之別的兩類選擇,細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選址最大限度滿足大學的育人需求,即具體包含以下三點:
重視對生活需求的滿足,大學作為師生寓教育人的重要活動場所,固然需要滿足育人活動的需要,但首先必須要能夠滿足師生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需求。那些選擇棲身于城市之中的大學往往依托于便利的城市基礎設施以解決師生的吃住需求,而選擇遠離城市喧囂的大學往往也是在山水清曠之處“設田建?!保ㄟ^亦耕亦讀的方式解決吃住等基本需求。
重視場所精神對大學精神的呼應,每一所大學都會因其建設愿景、學科和歷史源流等因素形成獨特的大學精神,場所選址亦然。古羅馬人認為,所有獨立的本體,包括人與場所,都有其“守護神靈”陪伴其一生,同時也決定其特性和本質。環(huán)境建筑學家舒爾茨稱基于現(xiàn)象學的哲學基礎提出了場所因其給予人的獨特感覺(sense)而具有一種精神,事實上中國文人精神傳統(tǒng)中的“仕”與“隱”確實在大學的選址中得以體現(xiàn)。居于京中的太學,以其顯耀的地理位置彰顯著作為“文治政府”為國家輸送人才的愿景;而居于名山大川的古代書院則以親近山水來表達自己“學達性天”的精神理想。事實上歐美等國不同的大學選址也彰顯不同的精神追求,一些帶有傳統(tǒng)修道院精神的古老學校往往選擇偏離城市中心的郊區(qū),而追求世俗精神的新式大學則位于城市中心區(qū)或者近郊。
重視人才需求與當?shù)貐^(qū)域發(fā)展間的協(xié)調,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的博洛尼亞大學,坐落于意大利北部,這是前往羅馬朝圣者的必經之地,也是意大利北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中心。由于豐富的經濟活動和教權與王權間的頻繁沖突,大大刺激了當?shù)貙Ψ扇瞬诺男枨?,并為博洛尼亞大學的人才建設提供原動力,而大學也通過培養(yǎng)大量具有深厚法律知識的人才學者支持地方的政治經濟發(fā)展,正是基于這一和諧共生的關系使得博洛尼亞大學在1000余年的歷史中不斷綿延發(fā)展。
在世紀之交前后,我國曾經掀起過一輪高校新校區(qū)建設的熱潮,這些建設在客觀上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促進區(qū)域經濟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一些地區(qū)脫離實際、盲目建設,最終不僅未能實現(xiàn)原先筑巢引鳳的美好愿景,還導致了地方政府負債累累。在新一輪的建設中,各方應該尊重高等教育自身的規(guī)律,切實讓選址規(guī)劃服務于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才能實現(xiàn)校地雙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