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琛+秦志芳
摘要:蟠虺紋簠(春秋),1978年淅川下寺出土,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該蟠虺紋簠修復前上部兩角有兩處裂隙,分別為8cm和12cm,下部一角有一12cm裂隙,對角也有4cm裂隙,整器物多處變形,且多處有粉狀銹蝕物。對蟠虺紋簠下部口沿處的綠色銹蝕物進行了掃描電鏡—能譜檢測,確定了該蟠虺紋簠上含有少量的有害銹。為使該蟠虺紋簠恢復原貌并得以穩(wěn)定保存,對該器物進行了據(jù)情除銹、整形、焊接、鏨刻紋飾、填縫、著色、做銹等一系列修復工作。
關鍵詞:簠;青銅器;檢測;修復
一、蟠虺紋簠銹蝕成分的檢測
為檢測該青銅蟠虺紋簠是否含有有害銹,需對該簠進行青銅銹的取樣,并進行檢測。該蟠虺紋簠上銹蝕物的取樣部位,即該簠下部口沿處的綠色銹蝕物。
為確定銹蝕物的成分、形貌及元素含量,將銹蝕物樣品送檢,做了掃描電鏡—能譜檢測。
表1給出了該銹蝕物樣品的能譜元素分析結果。從能譜元素分析結果來看,點掃2中Cl元素的含量分別為2.99%,面掃時Cl元素的含量為0.36%,該蟠虺紋簠下部口沿處的綠色銹蝕中確實含有有害銹成分,不過含量較少,在文物修復的過程中可進行部分少量的除銹。
二、蟠虺紋簠修復步驟
(一)據(jù)情除銹
首先用超聲波根據(jù)情況對有害銹的部位進行去除,在這一除銹過程中一定小心謹慎,并結合竹簽竹刀對未銹蝕成坑的蟠虺紋飾表面進行輕輕剮制。而對有害銹除凈后在實物表面銹蝕成淺凹坑的部位,需進一步的清除,要將形成淺凹坑內(nèi)的有害銹清凈,直至露出青銅質地為止。隨即對已除過銹的呈寬2厘米,長3厘米不規(guī)則的淺凹坑進行封護,再用焊錫對淺凹坑進行填平并打磨平整,以備最后對其部位進行蟠虺紋飾的繪制及鏨刻工作。
(二)整形、焊接
因該蟠虺紋簠在發(fā)掘出土時,上部正面兩角及下部一角及其對角都已殘裂變形,而該器物壁厚有3毫米,且銅質較好,這就給整形帶來了點麻煩,因為它的厚度和銅質在整形時不易復位,也容易出現(xiàn)焊接后在焊縫處再次崩裂的狀況。為解決這一問題,需對原裂縫的根處用機器進行磨制,消除其張力,隨后用傳統(tǒng)的修復方法來進行整形。首先用4厘米寬的錫片放置在該器物上、下兩部殘裂角的部位,后用直徑為3毫米粗的鐵絲進行捆扎,用鉗子擰鐵絲,使其殘裂開變形的角逐漸而緩慢的接靠,并用已準備好的寬3厘米、厚1.5厘米的木條支頂器物內(nèi)壁的中部,這時的木條要略長于實物正常的寬度。這時再用鉗子將鐵絲進一步的擰緊捆實,此時該蟠虺紋簠的四個殘角都會嚴絲合縫。之后,將該捆扎緊的實物放置幾天,使其卸去彈性,幾天后解除鐵絲,去掉錫片,用機器切磨出焊口(在殘裂處兩個殘片對應處)。之后用以上的操作方法再次將該器物捆扎成形,在鋦口內(nèi)壁用多層紙托墊,并將新銅磨制成的鋦子放入焊口內(nèi)點上焊劑,用加熱的300W的電烙鐵掛上焊錫對四個殘裂的角部進行焊接,切記一定要焊牢固,待檢查一切部位沒有走形而恢復原貌后,解去鐵絲、除去木條。將該器物上下兩部皆放入玻璃容器內(nèi),加入純凈水,沒過器物并泡制20分鐘即可用毛刷、毛筆刷除掉焊接時所用的焊劑,最后用純凈水沖洗干凈并晾干即可進行下一步蟠虺紋的紋飾鏨刻工作。
(三)蟠虺紋的補缺部位上紋飾的鏨刻
該器物前期已去除了有害銹體,并用焊錫將淺凹坑填平并打磨平展了,這時要做的工作就是在補配的部位上進行紋飾的刻制工作。首先,用小毛筆在填補的寬2厘米,長3厘米不規(guī)則焊錫表面根據(jù)實物上蟠虺紋的走向及大小繪制出缺失的紋飾,并確保殘缺紋飾的線頭與周邊實物上的紋飾線頭銜接準確而自然流暢。待底稿繪制完成后,即可用自制的各種鏨子結合小錘進行鏨刻。第一遍鏨刻時要刻制的淺一點,待所有的紋飾銜接準確無誤時,即可進行第二遍的鏨刻。此遍鏨刻時要根據(jù)實物表面上紋飾的弧度、走向及寬窄、深淺,刻制出補配紋飾的力度與神韻,使其與周邊實物上的紋飾融為一體而自然。然后用化學試劑將已鏨刻上紋飾錫的部位進行刷涂,使其變?yōu)榛液谏?,隨后用純凈水將試劑沖刷干凈,即可進行下一步的填縫工作。
(四)填縫、著色
首先用漆片稀料及礦物顏料調(diào)試出稀稠適當?shù)奶畛淞?,用不銹鋼批刀蘸取稀料,并順著未焊接的縫隙(該實物不適合通焊)進行灌制,待第一遍填充料干透后,即可進行第二遍的批制工作。待其徹底干透后即用粗砂紙隨型打磨,之后再用細砂紙進行打磨。最后用漆片稀料加研磨過的礦物顏料,用油畫筆調(diào)試出與實物地子相同的地子顏色,分別涂刷于已打磨平展的縫隙部位及補刻過蟠虺紋部位的表面,再用瑪瑙軋子軋出與實物地子一樣的溫潤、光澤的地子即可。
(五)做銹
用漆片稀料根據(jù)該實物表面出現(xiàn)的翠綠、淺綠、鐵銹紅及器物最外層的附著物臟色,分別加入相應的礦物顏料調(diào)試出稀稠適當?shù)乃姆N顏色,之后分別轉放入四個大口小玻璃瓶里用塑料薄膜封蓋,以防揮發(fā)。做銹過程,首先用牙刷蘸取翠綠顏色用手指撥動牙刷硬毛,使其上的顏色嘣至需要做銹的部位上,等其干透后用油畫筆再蘸取淺綠色,少量的彈制在第一遍翠綠顏色之上(切忌不能完全覆蓋),使其形成層次感。隨即用毛筆蘸取鐵銹紅顏料,根據(jù)需要在其已做過兩層銹色上進行點綴,使做過的青銅銹豐滿而富有層次感。最后,用油畫筆蘸取附著物的臟色,根據(jù)需要對已做過新銹的位置進行少量的嘣彈,這樣能使做銹部位產(chǎn)生做舊如舊的效果。通過以上的修復及著色做銹等步驟,使修復后的部位與周邊實物的紋飾、銹層、顏色相一致,并融為一體。圖1給出了修復后的蟠虺紋簠照片。
通過對該蟠虺紋簠的一系列修復,使得這件殘裂、變形的青銅器能夠完好如初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當觀眾在展廳對其駐足觀看時,既能欣賞到該件文物繁縟絢麗的青銅銹色,又能感受到該祭祀用食器造型中所蘊含的莊重肅穆,近距離觀看時還能欣賞到其上精美的蟠虺紋飾。通過對該件文物的修復,使其在文物藏品庫房存放時,得以更加穩(wěn)定的保管。同時,也穩(wěn)定的保留了該件文物中所含的歷史信息、藝術價值及考古價值,為后人研究春秋時期祭祀用青銅食器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