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颯樂,李 英,馮香艷,汪 勇
(1 西安培華學院醫(yī)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5,53854806@qq.com;2 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部,陜西 西安 710061)
城市社區(qū)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對策分析*
張颯樂1,2,李 英1,馮香艷1,汪 勇2**
(1 西安培華學院醫(yī)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5,53854806@qq.com;2 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部,陜西 西安 710061)
目的了解西安市社區(qū)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原因并提出有效對策。方法采用了一般情況調查表、癥狀自評量表(SCL-90)、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及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MUNSH)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測查。問卷測查了280 位老人, 其中實驗組(空巢老人)130人,對照組(非空巢老人)150人。結果一般資料中兩組老人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CL-90量表結果顯示:實驗組老人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及恐怖這5個因子中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而其他因子兩組間不存在差異(均P>0.05)。SSRS量表結果顯示:實驗組老人在社會支持總分、客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方面明顯低于對照組老人(P< 0.01);在主觀支持方面也低于對照組老人(P< 0.05)。MUNSH量表結果顯示:總體來看實驗組老人主觀幸福感明顯低于對照組老人(P< 0.01)。結論西安市社區(qū)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總體偏低,建議通過完善我國養(yǎng)老保健機制;呼吁社會團體充分發(fā)揮幫扶作用;加強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的心理干預內涵;加強倫理道德-孝文化建設,深化家庭意識以期促進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空巢老人;心理健康;養(yǎng)老保健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空巢老人群體也不斷增加??粘怖先松硇慕】狄呀洺蔀樯鐣毡殛P注的一個問題。國內一些研究也證實了空巢老人心理上存在更多的痛苦、不適、焦慮、抑郁以及自我評價偏低等表現[1]。關注空巢老人的生活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對關愛老人群體、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2]。本研究目的是為了了解西安市社區(qū)內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現狀并分析原因,提出有效對策,以期為提升我國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質量提供依據。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采取方便抽樣的方式選擇西安市7個街道13個社區(qū)的空巢老人與非空巢老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為:①年齡>60歲;②獨居者或僅夫妻共同居住,且子女本人探望頻率低于每周一次;③能夠獨自閱讀或在調查者的協(xié)助下完成調查問卷者;④知情本研究并自愿參與,且本研究的操作均符合醫(yī)學倫理學的道德要求。排除標準:①存在意識或精神障礙者;②中途退出者。經以上標準共選擇130例空巢老人作為實驗組。另外選擇西安市身體健康且非空巢老人150例作為對照組。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測查。除一般情況調查表外,主要的問卷包括:①癥狀自評量表(SCL-90)[3]:該量表包括90個項目,分為9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和精神病性)。統(tǒng)計指標包含總得分、因子分和總均分,其中總均分=總得分/90,用于區(qū)分研究對象位于1~5級間的分值程度。②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3]:該量表共包含10個條目,分別評估3個維度,包括3條客觀支持條目、4條主觀支持和3條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條目,每條項目評分為1~4分,總分11~62分。計算各條目總分、計算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利用度總分,得分越高表明社會支持越高。③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MUNSH)[5]:本量表由24個條目組成,10個條目反映正性及負性情感,分別是5個反映正性情感(PA)條目,5個反映負性情感(NA)條目,另外14個條目反映正性和負性體驗,分別是7個條目反映正性體驗(PE),7個條目反映負性體驗(NE)。總的幸福度=PA-NA+PE-NE,測試結果表明,該量表用于城市老人的調查,其效度為0.58,信度為0.70。
1.2.2 調查方法。
本項目調查表由被調查者自行填寫。所有的調查員均經過統(tǒng)一的嚴格培訓,了解了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以及詳細流程。調查員們在老人填寫前會詳細解釋調查表及說明填寫的注意事項,不能自行填寫的老人則由調查員一對一問答協(xié)助完成。所有問卷填寫完畢后均當場回收。共發(fā)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80份,有效回收率93.3%。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2.1 兩組間一般情況調查比較結果
研究發(fā)現,在抽取的實驗組和對照組中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以及經濟狀況等一般人口學資料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群組老年人文化程度較高(大專學歷以上實驗組達63.85%,對照組達64.67%),有比較穩(wěn)定的收入,經濟狀況相對較好。見表1。
表1 兩組間一般情況調查比較結果
2.1 兩組間SCL-90 各因子評分比較
SCL-90量表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老人在5個因子(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及恐怖因子)中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均P<0.05);而在4個因子(強迫、敵對、偏執(zhí)及精神病性)中兩組老人間不存在差異(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間SCL-90各維度評分比較
2.2 兩組間SSRS各維度間評分比較
SSRS量表調查結果顯示:實驗組老人的社會支持總分(32.90±4.87)與對照組老人總分(36.07±4.82)有較大差異(P<0.01);在主觀支持方面具有差異(P<0.05),而在客觀支持以及對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存在顯著差異(P<0.01)。見表3。
表3 兩組間SSRS各維度評分比較
2.3 兩組間MUNSH各維度評分比較
MUNSH量表調查結果顯示:總體來看,空巢老人主觀幸福感得分(30.69±6.71)低于非空巢老人(34.65±5.93)??粘才c非空巢老人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t=-5.189,P<0.001)。見表4。
表4 兩組間MUNSH各維度評分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社區(qū)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水平與非空巢老人存在差距,這一結果與馬穎等人[4]研究結果相一致。在本研究所表現出的空巢老人癥狀自評中多項因子分高于非空巢組老人,總體的支持利用度不高,以及主觀幸福感不強。分析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社會因素。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老人們產生了強烈的不適感,而對于空巢老人來說,由于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缺乏與親人的交流,這種不適感會更加強烈,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②心理因素。由于空巢老人對外在環(huán)境和自我內在的認知不強,且空巢老人多為獨居,缺乏情感交流,情感無法寄托,容易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正是由于內在認知缺乏及負性情緒的產生使得空巢老人更不愿參加社會活動,也導致了主客觀支持及主觀幸福感的下降。③生物因素。進入老年階段,隨著各項身體機體和生理功能的不斷老化和減退,患病率逐步增加,而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相互影響力對空巢老人而言是不容忽視的[5]。多數空巢老人伴有慢性疾病,長期的疾病困擾,也導致了心理水平下降,同時長期的精神壓抑、情感得不到宣泄,這些增加的負面情緒也會影響機體的功能。另外,也和空巢老人自身的性格因素有關。
4.1 完善我國養(yǎng)老保障機制,確??粘怖先损B(yǎng)老需求
建立健全養(yǎng)老保障制度,解決空巢老人養(yǎng)老需求,對于其心理健康的維護有著重要作用。研究發(fā)現,空巢老人會更多擔心他們的健康、日常生活護理,因此可訪問性護理和家庭健康護理更有必要性[6]。唐世明[7]研究結果表明:社區(qū)服務保障機制的運行滿足了空巢老人就近幫扶的需求,社區(qū)網絡輻射實現了空巢老人養(yǎng)老服務的專業(yè)化和制度化。因此,創(chuàng)建具有品牌性、示范性的養(yǎng)老保障機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水平。
4.2 加強社會對空巢老人的關注,充分發(fā)揮社會團體幫扶作用
有研究結果表明,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愛好,積極參與文體和社交類活動對老年人調節(jié)情緒和保持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對于空巢和獨居的老人尤其重要[8]。還有研究也發(fā)現,通過社區(qū)照顧,可以使老年人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關心,產生價值感和尊嚴感,從而降低空巢老人發(fā)生抑郁的風險,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9]。呼吁社會團體關注空巢老人生活質量,不僅在軀體方面,更要關注心理層面。這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具體為將大學生宿舍設在養(yǎng)老院內,大學生與老人相處時間可以抵消住宿費,結果發(fā)現老人們的心理生理健康水平均明顯提高,同時,大學生們也得到了成長。所以呼吁我國特別是青年社會團體,可以利用自己的業(yè)余時間陪伴空巢老人,幫助他們重新適應社會,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4.3 加強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服務深度,提高心理護理干預內涵
賀美珍[10]以小組為單位,將空巢老人6~8人一組,共計81位北京西城空巢老人進行了系統(tǒng)的心理護理過程,研究其對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影響,收到較好效果。以空巢老人群體護理需求為導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同時提供 “精神贍養(yǎng)”,使他們有較強烈的心理歸屬感,研究結果說明社區(qū)護理干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狀況[11]。因此,在加強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特別是促進心理健康工作時,應積極提高實施心理健康干預工作人員的業(yè)務素質,提高心理干預內涵。
4.4 加強孝文化建設,深化家庭意識
由于數字化網絡技術的不斷提升,很多曾經以家庭為據點的活動逐漸淡化,變成跨地域的網絡聚合,例如網上視頻家庭聚會,網上悼念活動等,這就不同程度地使得人們特別是青年人的家庭觀念淡薄。而我國自古傳承“百善孝為先”的思想,國內學者楊麗娟和王桂強[12]在研究弘揚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觀念,應對老齡化社會養(yǎng)老問題中提出推廣孝文化作用,能夠使老人們“老有所養(yǎng)”“情有所寄”,能夠促進家庭的穩(wěn)定以及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因此,積極推廣孝文化建設,深化青年人的家庭意識,對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1] 張杰,張靜平,李樹雯,等, 空巢老人心理彈性與焦慮抑郁情緒、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6(16): 4083-4085.
[2] 陸建蘭,潘清泉.城市空巢老人主觀幸福感及相關影響因素[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12): 2918-2919.
[3] 汪向東, 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 北京: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31-86.
[4] 馬穎,傅華,王家驥,等.中國4省市社區(qū)空巢和非空巢老人抑郁癥狀及相關影響因素研究[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12,33(5): 478-482.
[5] 聶淼, 汪全海,姚應水.我國留守和空巢老人心理問題研究進展[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1,31(12): 2364-2366.
[6] Li-Juan Liu,Yun-Feng Fu,Li Qu, et al.Home Health Care Needs and Willingness to Pay for Home Health Care Among the Empty-nest Elderly in Shanghai,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ontology, 2014, 8(1):31-36.
[7] 唐世明. 城市空巢老人服務保障機制的創(chuàng)建和示范[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08,28(20): 2046-2047.
[8] 楊偉民,傅慧鵬,劉書紅,等.社區(qū)干預對空巢老人焦慮抑郁狀況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32(4): 813-814.
[9] 王艷,王相玲.北京市某社區(qū)空巢老人接受社區(qū)照顧現狀及其與抑郁發(fā)生關系的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 2013,13(6): 25-28.
[10] 賀美珍.小組形式的干預對空巢老人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C].第十五屆老年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 2007.
[11] 張建鳳,李志菊,王惠明,等.社區(qū)護理干預對合肥市空巢老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華護理雜志, 2011,46(6): 548-551.
[12] 楊麗娟,王桂強.弘揚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觀念,應對老齡化社會養(yǎng)老問題[J]. 綏化學院學報, 2012,32(6): 33-36.
〔修回日期2017-06-10〕
〔編 輯 曹歡歡〕
InvestigationontheMentalHealthStatusofUrbanCommunityEmptyNestersandItsCountermeasureAnalysis
ZHANGSale1,2,LIYing1,FENGXiangyan1,WANGYong1
(1MedicalCollege,Xi’anPeihuaUniversity,Xi’an710125,China,E-mail: 53854806@qq.com; 2Xi’anJiaotongUniversityHealthScienceCenter,Xi’an710061,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rban community empty nesters’ mental health status in Xi’an, analyze the causes, and thus to recommend some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The general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the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the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and the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e of Happines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urban community empty nesters. A total of 280 old me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of which 150 were empty nesters (research group) but 130 were not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age, education backgr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s for SCL-90, the average scores of somatiz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pression, anxiety, and horror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ther factors (P>0.05). The scores of SSRS, objective support, subjective support, and exploitation degree of support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all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research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Conclusion: In Xi’an, the overall mental health of community empty nester is at a low level. It suggests perfect the old-age care system in our country, appeal to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give full play in supporting role, strengthe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thics and filial piety culture, deepen the consciousness of fami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mpty nesters’ mental health.
Empty Nester; Mental Health;Old-age Care
陜西省教育廳教育規(guī)劃課題基金項目:應用心理護理干預對社區(qū)空巢老人心理狀況影響的調查研究(16JK2136)
**通信作者,E-mail: wangy@mail.xjtu.edu.cn
R-195
A
1001-8565(2017)08-0968-05
10.12026/j.issn.1001-8565.2017.08.11
2017-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