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銀華
(特種作戰(zhàn)學院 軍事體育應用與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500)
野外生存訓練工具需求
朱銀華
(特種作戰(zhàn)學院 軍事體育應用與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 510500)
通過分析國內外野外生存訓練情況,借鑒國內外野外生存工具箱,設計符合我軍野外生存教學訓練需求的通用工具包,為提高野外生存教學訓練質量提供裝備支撐。
野外生存;工具;訓練
野外生存理論教學時間短,而需要學員掌握的基礎知識點多、面廣,短時間在課堂給學員灌輸大量理論知識,導致學員學習效率低,掌握程度淺。此外,野外生存課程中技能類的形象知識較多,此類知識不僅需要教員進行講解傳授,更需要進行操作的指導演練。但目前可用于我軍野外生存教學的工具除原配發(fā)主要用來展示打結和捕獵工具制作的野戰(zhàn)生存教具箱外,用于教學訓練的專項工具裝備幾近空白。既難以將考核大綱需要掌握的生存技能,借助相關工具形象直觀地演示給學員,又難以讓學員在熟悉各種生存工具的基礎上,在演訓實踐中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靈活運用生存技能。
通過分析外軍生存裝具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對工具的選擇也主要基于以下幾項標準:用途多、構造緊湊、重量輕、經久耐用,各種工具之間相輔相成、相互補充,以確保每種類別的物品清單都能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1,2]。
我軍在演訓實踐中,在充分利用戰(zhàn)斗攜行裝具進行野外生存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充分利用工兵鍬、軍用挎包、鋼盔、自動步槍上的刺刀、砍刀、雨衣、軍用水壺等裝備瘛生存必需品[3],但總體上生存工具未歸類、不配套。而目前市面上針對戶外生存愛好者的野外生存工具組合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功能單一,僅針對一種或幾種戶外生存需要,如野外生存急救包、野外取火生存套裝;二是功能繁多、體積龐大不方便作業(yè)人員隨身攜帶。
鑒于以上原因迫切需要研制符合我軍野外生存教學訓練需求碟茨涉工具包,以完善相關訓練課目,提高教學訓練質量。
2.1功能定位
根據(jù)教學訓練需求,使用野外生存工具包應具備在充分利用大自然提供的各種材料,完成構筑簡易避生場所、辨別方向、識別采集野生有毒及可食植物,偽裝,凈水、取火,現(xiàn)場自救互救等任務的功能。
2.2結構設計
野外生存包的外包設計要具備防水性、便攜性、耐用性。物品排列有序,一目了然,分類明確,展開迅速,取用方便[4]。
2.2.1 野外生存包的外部結構
生存包采用數(shù)碼迷彩防水材料,包括包體、提袢、連接于包體的三個封口邊,背側設有紐扣、魔術貼。大小為21 cm×14.5 cm×4.5 cm,總重量為450 g(見圖1)。
圖1 野外生存訓練工具包外部結構示意圖
2.2.2 野外生存包的內部結構
將三個封口邊打開后包體平展鋪開;所述包體內設置九個彈性固定袢帶容納區(qū)(見圖2)。
圖2 野外生存訓練工具包內部結構示意圖
注:1)多功能急救盒(內置酒精消毒棉片、創(chuàng)可貼、蛇藥片、凈水片、鎂棒);2)能量棒;3)多功能指南針;4)手電筒;5)多功能傘繩手鏈;6)三角巾;7)繃帶及敷料;8)迷彩油;9)生存刀,在包體一側容納區(qū)設置側鏈結構;10)將使用手冊經側鏈結構放入該容納區(qū),一側包體和另一側包體之間設置有彈力連接結構;11)保證兩側包體保持緊張連接狀態(tài)。使用手冊由野外生存工具包內部位置圖,內置物品使用,常見可食和有毒植物的識別三部分組成。
2.3主要優(yōu)點
2.3.1 防水便攜
生存包采用數(shù)碼迷彩防水材料,以保證收納物品在特殊環(huán)境下性能穩(wěn)定。背側設有紐扣、魔術貼,可披掛在使用者的衣服、腰帶、背囊或身上其他物件上。
2.3.2 結構合理,取用方便
彈性固定袢帶使包內物品在折疊、展開及行進過程中不易破損、散失和移位。
2.3.3 成本低,便于推廣
生存包功能多樣不僅適用于部隊及院校開展野外生存教學訓練還適用于戶外工作人員和崇尚輕量化的戶外愛好者。
通過在教學訓練中實際應用,該生存包符合野外生存教學訓練實際需求,對于提升學員掌握及靈活運用野外生存技能效果較好,將在實踐中試用、完善,為進一步研發(fā)設計針對不同作戰(zhàn)環(huán)境的專用野外生存包打基礎。
[1] 約翰·懷斯曼著.懷斯曼生存手冊[M].張萬偉, 譯.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
[2] 唐·曼,拉爾夫·培祖羅.美國海豹突擊隊生存手冊[M].徐謙,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3.
[3] 楊松濤.野外生存指南[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
[4] 張宜, 喻晶, 劉學會,等.美軍單兵急救包的組合策略與我軍單兵急救包的構建思路[J].華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3,27(9):640—643.
TheRequirementofFieldSurvivalTrainingTools
ZHU Yin-hua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Military Sports, Special Operations Academy, Guangzhou 510500, China)
By analyzing and referr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and toolkit the paper is to design the general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toolkit that met the needs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our army. To further provide equipment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field survival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field survival; tools; training
2016-10-29
朱銀華(1978—),女,甘肅白銀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高原人體適應和遺傳免疫。
G895
:A
:1671-1300(2017)02-00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