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斌,朱 雪,王冬梅
(1青島海慈醫(yī)療集團ICU,山東 青島 266033;2青島海慈醫(yī)療集團皮膚科,山東 青島 266033)
整體護理干預在呼吸衰竭患者中應用的效果評價
蔣 斌1,朱 雪1,王冬梅2
(1青島海慈醫(yī)療集團ICU,山東 青島 266033;2青島海慈醫(yī)療集團皮膚科,山東 青島 266033)
目的 對整體護理干預在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探討。方法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9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7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整體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后PEFR、FEV1、PaCO2及PaO2均得到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6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85%(P<0.05)。結論 對呼吸衰竭患者開展整體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肺部功能,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整體護理;呼吸衰竭;肺部功能;生活質量
呼吸衰竭指的是因肺內外因素引起的肺通氣與換氣功能障礙,引發(fā)二氧化碳或氧氣潴留,導致患者出現代謝障礙及生理功能紊亂綜合征。為了進一步對呼吸衰竭的護理措施進行分析探討,筆者對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94例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患者94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7例,對照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21~66歲,平均年齡為(48.3±4.2)歲;體重為51~68 kg,平均體重(57.4±3.6)kg。觀察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49.1±4.7)歲;體重53~71 kg,平均體重為(59.2±3.4)kg。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情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在患者入院后進行對癥、藥物、飲食、環(huán)境及生活護理。
觀察組患者行整體護理,具體如下:①健康教育:向患者詳細講解吸煙的危害,呼吸衰竭患者中約有60%的患者是因吸煙引起,戒煙是呼吸衰竭防治的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②患者因疾病的影響,容易出現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積極對患者開展心理疏導,耐心回答患者的疑問,態(tài)度要和藹,語言要親切,以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③呼吸訓練:指導患者開展呼吸訓練:縮唇呼吸法:囑患者抿嘴縮唇,以鼻腔吸氣,以嘴將氣慢慢吐出。肺部呼吸法:將右手放在下腹部,將左手置于胸腔,在吸氣時隆起腹部,抬起右手,在呼氣時,腹部塌陷,然后右手慢慢下壓,在呼吸過程中,左手不動。③有氧訓練:訓練以上下肢訓練位置,在訓練過程中,對患者的呼吸頻率與氧飽和度進行密切監(jiān)測,在必要時進行吸氧治療。在運動過程中,應保持心率≤120次/min、氧飽和度≥80%。④營養(yǎng)護理:因患者病程較長,免疫力低下,容易出現蛋白攝入不足,再加上體內的蛋白質代謝增加,容易出現低蛋白血癥。所以,護理人員應積極對患者開展飲食護理,囑患者飲食應以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及高脂肪食物為主,并注意補充維生素與微量元素。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用力呼氣流量(PEFR)、動脈血氧氣分壓(PaO2)。②治療有效率[1]:顯效:治療后,患者在中度勞動過程中,出現輕度發(fā)紺、呼吸困難等癥狀;有效:治療后,患者在輕度勞動過程中,出現輕度發(fā)紺、呼吸困難等癥狀;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加重。治療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護理前后臨床指標變化
兩組患者護理后PEFR、FEV1、PaCO2及PaO2均得到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臨床指標變化(±s)
表1 護理前后臨床指標變化(±s)
組別時間PEFR(L)FEV1(%)PaCO2(mmHg)PaO2(mmHg)對照組(n=47)護理前3.06±0.7258.19±6.2667.12±7.0947.58±4.26護理后3.66±0.7968.52±7.7436.18±3.8772.77±11.04觀察組(n=47)護理前3.13±0.4257.94±13.8268.22±5.0648.41±9.73護理后4.83±1.2581.86±10.9447.22±5.3286.42±7.91
2.2 治療有效率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6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85%(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
呼吸衰竭為臨床常見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病程長、病情遷延等特點,臨床治療較為困難。研究顯示[2],對呼吸衰竭患者在科學治療的基礎上開展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于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整體護理為近年來新興的一種護理模式,是以現代護理觀念為指導,以患者為中心,以護理成為為框架,根據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等特點,開展最適合的護理干預,護理效果較為確切。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PEFR、FEV1、PaCO2及PaO2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6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85%(P<0.05),證明對呼吸衰竭患者開展整體護理效果更為確切。
總之,對呼吸衰竭患者開展整體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田曉華,劉衛(wèi)榮,袁 玲.集束化護理方案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3):241-243.
[2] 王 榮.整體護理干預在呼吸衰竭患者中應用效果評價[J].河北一科大學學報,2015,36(6):692-694.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25.25.02
蔣斌(1980-),女,山東省青島人,主管護師,畢業(yè)于濰坊醫(yī)學院,主要從事重癥護理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