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中,儒家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影響。而荀子作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深刻的影響著后世的文人與學者。在《荀子》三十二篇中,闡述了許多關于德育的思想,它的許多德育思想是具有超時代性的,即便在今天也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本文著重從德育的淵源為切入點,深刻闡述德育的內容、目標及途徑,從而探求其理論對當代中國的價值。
關鍵詞:荀子;德育思想;當代價值
荀子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他不僅繼承和發(fā)展了儒家的思想,還具有開闊的眼界,綜合各家之長,使其理論更具可行性,突出了儒家經世致用的特點。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說道,“荀子在中國歷史之地位如亞里士多德在西洋之歷史,其氣象之篤實似之?!庇纱丝梢?,荀子在哲學史上的地位之高,思想之精。荀子所處的時代,戰(zhàn)爭頻發(fā),君臣父子觀念淪喪,爭權奪利之風盛行,道德敗壞,民風不純。面對這樣的社會,荀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孟的德育思想,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德育理論體系,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德育理論淵源
(一)天人觀
在人類社會剛剛開始發(fā)展的階段,人們就對天人關系產生了一定的看法,那時的生產力落后,對天有畏懼感,因而認為天是人的主宰,天與人一樣都有喜怒哀樂,順應天意天就高興,違逆天意,天就震怒。天和人之間存在著某種神秘的聯系,天人合一思想深入人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生產的進步,人們對天有了進一步的科學認知。荀子摒棄了儒家唯心主義的天道觀,發(fā)展了道家的天道觀思想。他不僅把老子的神秘不可言說的道改造為客觀的,有規(guī)律的,可利用的道,而且批判了莊子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他提出了自己的天人觀,即“天行有常”。意思是說,天是客觀存在的,是自然之天,有自己運行的規(guī)律,也就是說人的意志、情緒、好惡、善惡與大自然的變化沒有任何的關系,自然現象也不能預示和干預世間的治亂,影響人的禍福,人事只能是由人的自身來決定。故荀子說人應該“明天地之分”天和人各有各的職能,各有各的規(guī)律。天能產生萬物,但是不能辨物,大地能承載人類,但不能制人,所以人在自然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應該積極的去認識客觀規(guī)律,并且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利用規(guī)律,即“制天命而用之”。他認為,如果人類不在道德修養(yǎng)上去努力,社會就不會安定,人民就不能安居樂業(yè),生命財產也沒有保障。他的這一思想為其德育學說奠定了堅定的哲學基礎。
(二)性惡論
先秦諸子在人性問題的理解上,各有特色,觀點不一。老子主張人性本樸,強調在上者無為而民自樸。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從而強調道德是一種自覺的品質,是自然的,隨性的體現。受孟子人性觀的影響,荀子提出了自己的人性觀即性惡論。他批判反駁了孟子的天賦道德觀念的性善論,認為孟子“是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荀子提出了“性偽之分”的觀點,而什么是“性”呢?眾說紛紜,各有側重。我認為荀子所謂的“性”就是指人的自然屬性,與生俱來的特性,人不可能一生下來就自然而然的符合封建道德規(guī)范和禮儀,相反,人一生下來就有生理本能和欲望,好利,嫉妒,喜聲色。所謂的“偽”就是人的社會屬性,有雕琢,改造不合乎道德的本性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和處世品行的意思。人的自然屬性如果不加以克制和規(guī)范,任其自由發(fā)展下去,就會出現犯上作亂,淫亂的現象,而辭讓,忠誠,守信的優(yōu)良品德就會喪失,這就體現了“偽”的價值與意義。正因為如此,荀子強調了后天環(huán)境和人自身努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化性起偽”的觀點,他認為既然人的先天本性沒有太大差別,那么就需要后天的禮儀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去引導他們,使他們具有掌握仁義道德的自覺意識,并且去親身踐行,以求建立起完善的人格。
二、德育的內容
德育的內容必然與其所產生的年代密切相關,荀子的德育學說自然也不會例外。面對禮崩樂壞,臣殺君,子逆父,邪說暴行不斷發(fā)生的大亂局面,荀子提出了一系列的德育內容。具體如下:
(一)隆禮觀
自古以來,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育,可見“禮”貫穿于中國歷史的始末,內涵于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岸Y”又是一直受儒家所重視,而荀子作為儒家學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把“禮”看做是道德生活的最高準則,居于荀子思想的核心地位。
荀子揭示了禮的起源,“禮”是由先王制定的,由于人類生來性惡,有許多的欲望,這些欲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但是社會的財富不能一直滿足人們無限的欲望,所以就會產生爭奪,產生戰(zhàn)爭,導致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的生命財產沒有保障,先王為了合理的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制定了“禮”來約束人的欲望,但并不是去遏制人的欲望,而是在人的欲望與社會財富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通過種種禮節(jié)、禮儀和禮貌素養(yǎng)的教化,使人們生而具有的惡性得到管制和約束,滿足人們合理的欲望。
荀子強調禮之于個人修身養(yǎng)性、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安定祥和、國家穩(wěn)定繁榮、政治公正清明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人無禮則不生”,禮有助于人的修身處世,能夠矯情養(yǎng)欲,不僅能提高個人的自身素質,還能擁有一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其次,“事無禮則不成”禮是社會等級、分工的依據,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荀子的禮必然具有規(guī)定等級的功能。同時禮還區(qū)分了社會職業(yè),明確了各職業(yè)的職責和義務,各盡其責。作為分位等級依據的禮,規(guī)范了社會的秩序,對保障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具有積極的意義。最后,“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把“隆禮”作為治國的重要手段之一。希望當時的統(tǒng)治者都能以禮來治國,規(guī)范人的道德,改善人的惡性,從而實現治國平天下。
(二)義利觀
儒家的義利觀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孔子與荀子都把義置于利的上面,認為義重于利。雖然孔子認為義與利是對立的,但他不認為人應該完全舍棄利,只是認為利不能成為人們唯一的道德準則。荀子繼承發(fā)展了孔子以義至上的義利觀,主張義利并存的,對人們來說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可棄利,也不可舍義。人性本惡,人生而具有好利的特性,即使堯舜這樣的圣王也是一樣的。但是不可放任自流,否則就會為爭權奪利而互相殘殺,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必須以義制利,義是重于利的,也是先于利的,用義去約束人的欲望。治理國家也應該有這樣的義利觀,應該以義為重,而不應該以利為重,始終堅持先義后利。上位者的不重利,是指不重私利,但要重視百姓的利益,不應該為自己一身,一家,一族的私利,去侵害天下百姓的利。如果統(tǒng)治者以義為先,那么百姓就會變得富裕,統(tǒng)治者也會富裕,這個國家自然而然就富裕了,也就變得強盛了,這也就是義能夠產生利,義是利之源泉。
(三)重孝觀
百善孝為先,中國人歷來十分重視孝道。孝是我國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觀念之一,是家庭和諧的基石,是德育的根本。荀子重視孝道,但是荀子的孝是在禮義的框架下去尊敬父母。因為禮義在荀子的思想中處于核心地位,是其他的理論的基礎。他認為人的本性中沒有孝,孝之所以產生是由于禮義的教化,是禮義的實踐形式。荀子強調孝的連續(xù)性,父母生前應該尊重父母,供養(yǎng)父母,死后也要舉辦隆重的喪禮以表達孝敬之意。荀子重孝,但是不贊同愚孝,孝不代表要事事順從父母,要考慮符不符合義,如果父母要求的事,不合乎于義,就不可聽從父母的話,要順從于義,這才是真正的孝。自古忠孝難兩全,荀子對忠孝關系也作了明確的表述,他認為君主的恩情大于父親的恩情,當兩者矛盾的時候,應該選擇忠君。其中“忠”是指盡心盡力,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君臣關系是封建社會的一對主要關系,荀子認為臣應該忠于君主,蔑視貶低那些阿巧奉承或篡奪君權的臣子,忠是臣子的基本品格。但是荀子認為當君主與禮義發(fā)生矛盾時,要勇于選擇禮義,即便違抗君主的命令也要做有利于國家社稷的事,這才是忠臣該有的表現。
(四)誠信觀
誠信是有德之人所具備的道德素養(yǎng),是指對待他人的一種態(tài)度,盡心盡力,以誠相待?!靶拧币笕藗円哉\待人,恪守信諾,經常與“誠”連用。在《荀子》中經常提到“信”和“誠”或“誠信”,可見荀子非常重視誠信這一道德品質。
對于個人而言,誠信是為人的一種優(yōu)良品德。荀子認為人要以不講誠信為恥,“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人人都要追求誠信,無論是否被人信任,都要以誠待人,以信為念。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這一優(yōu)良的品質,就會受到大家的尊重。那么如何做到誠信呢?荀子認為應該遵循禮義,事事按照禮義的道德標準去做,就會達到誠信的境界。
對于國家而言,誠信是治國為政之本,是國家強盛之源。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一個君主受到百姓的擁護和愛戴,那么他的天下就會太平繁榮。講誠信是最容易得人心的,所以統(tǒng)治者應該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不僅要自己講誠信,也要帶動整個國家的人講誠信,起到表率的作用,這樣就會對社會風氣產生積極的影響,國家才會強盛。
(五)榮辱觀
從古至今榮辱觀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視,因為榮辱觀就是個人道德的風向標,社會國家穩(wěn)定的關鍵。荀子的榮辱觀集中體現在他的《榮辱》篇中。荀子從義利關系上區(qū)分了榮與辱,認為人們對義利關系的選擇,就決定了他們的榮辱觀,榮就是先義后利,辱就是先利后義。在《正論》篇中,荀子把榮和辱分為兩端,也就是兩種情況,“義榮”與“勢榮”以及“義辱”與“勢辱”,它們的區(qū)別就是“義榮”、“義辱”都是從自身產生出來的,而“勢榮”、“勢辱”是從外部得到的。針對戰(zhàn)國榮辱混淆的動蕩局面,荀子提出了“君子可以有勢辱而不可以有義辱,小人可以有勢榮而不可以有義榮”的見解,從而進一步區(qū)分君子和小人。
三、德育的目標與途徑
(一)德育的目標
士、君子、圣人、圣王是荀子德育的具體目標。荀子認為士是普通的百姓,在荀子生活的時期,士階層的作用很大,但是由于這一階層的思想非常的混亂,追名逐利愈演愈烈,荀子重新制定了士的標準,引導人們積極按照新的標準去為人處事,從而凈化士的思想,改良士的追求,為新政權提供新鮮血液。荀子認為士就應該具有遠大的目標和理想,是社會風氣的引領者,是道義堅定守護者。荀子對士的道德規(guī)范影響了中國后世歷代的知識分子,至今未絕。君子作為德育的目標,已經不再是與小人相對的人,而是一種完善的人格。君子的內心具有禮、義、仁、信、知等道德修養(yǎng),這些修養(yǎng)也體現在君子的為人處世中,從而上助君主,下教萬民。君子不是生來就具有這些道德品質,而是通過后天的德育教化,不斷努力完善人格的結果。在荀子看來圣人是比君子的德行還要完善的榜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儒家認為圣人是內涵最高品德與修養(yǎng)的人,是仁與智的結合體,是制定禮儀法度的人,具有崇高的地位。荀子德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圣王,比圣人的德行修養(yǎng)還要高,可以說是最道德修養(yǎng)最高的人,是近乎理想的人格體現者,是儒家乃至后世學者終生的追求目標,而真正達到圣王境界的人屈指可數。
(二)德育的途徑
教化一詞是由荀子首先提出的,在荀子以前教、化兩個字是單獨出現和使用的,指德育過程的兩個階段,荀子把這兩個階段化為一個詞出現在他的著作中,可見其認為外在的引導和內在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因此,荀子德育的途徑主要分為外在的教導和內在的修養(yǎng)。
既然人性本惡,那么我們就要化性起偽,于是荀子認為外在教導是必不可少的。在荀子的思想體系中禮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荀子學說的中心和主流,也是他德育思想的核心。荀子的禮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而制定的規(guī)范,十分強調依禮而行,禮規(guī)范了人的行為,讓人在家孝順父母,兄弟相親,夫妻相敬,在外與人和善,鄰里親朋互助互愛,對上忠君愛國,在禮的引導和規(guī)范下才能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社會風氣,鞏固封建君權的統(tǒng)治,從而實現國家的穩(wěn)定和祥和。就自身來講,禮能矯正人的情欲,教人禮儀禮節(jié),在尊重情欲的基礎上,涵養(yǎng)之,提升之,使其既獲得滿足,又受到約束,避免無節(jié)制的欲望,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禮是為人處事的規(guī)則和要求,社會生活的準則。想要使人接受禮的約束,就要以樂作為渠道,抒發(fā)人自然的情欲需求,感化人的內心,使他們從內心深處接受禮儀法度,能夠自愿自覺的遵循禮的約束。因而荀子十分重視樂的熏陶,并且著有《樂論》一文,探討了樂的起源和對德育的貢獻。荀子對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樂之所以產生是由于人的內在天然本性,為了滿足人的天然欲望,抒發(fā)內心情感,樂同時也引導著人的性情欲,使其得到合理的表達。美好的音樂能夠抒發(fā)情懷,陶冶情操,引起人們的共鳴,觸動到人的心靈深處,使人深受感染沉浸其中,自然有利于人們修身養(yǎng)性,實現心靈寧靜,做到舉止有度,改善人性,完善人格,從而使人與人的相處變得和諧友善。禮和樂都是德育實現的外部引導,但二者功能不同。禮的作用是通過制度、規(guī)范等使上下貴賤等級有別,做到在其位謀其政。樂的功能是調和同一等級之間或不同等級之間的矛盾,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友善?!奥《Y重法”是荀子思想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也是得與實現的重要手段。想要改善人的惡性,只有禮和樂是不夠的,還要有法。首先要對人進行禮和樂的引導來改善他們的本性,如若教育過后,有的人仍然不聽從政令和禮儀法度的規(guī)范,就要用法進行懲處。但是在刑罰過程中要有原則性,做到張弛有度,該重則重,該輕則輕,同時,法無法面面俱到,這就要求施法的人有靈活處理的能力和公平公正的心,不可因個人情緒喜好而隨意量刑,否則法就失去了規(guī)范人的行為,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功能。
我國傳統(tǒng)教育歷來都很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強調內心的修養(yǎng),注重行為的自覺。在以上禮、樂、法環(huán)境的熏陶引導下,人的內心受到感化和教育,以此來修身養(yǎng)性,努力改善自己的德行,使自己符合禮義規(guī)范和道德標準。荀子認為修身應該從思想言行上去要求自己,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形成內在的道德驅使力量,即便是沒有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也要遵守道德規(guī)范,時刻自省,不斷改善。要珍惜自己身上好的品行,通過不斷的自省來發(fā)現自己身上不好的品行,并且努力改正它。這是荀子自我教育、自我修養(yǎng)的方法。
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久彌新,生生不息,是我們精神的家園。傳統(tǒng)文化中最璀璨的莫過于儒家文化,而荀子就是戰(zhàn)國儒學的集大成者,其德育思想自形成以來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由于時代的變遷,人們對他的思想看法不一。在當今的時代背景和價值觀下,他的德育思想依舊具有較高的借鑒價值。但我們不能直接拿來,套用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生活中,必須對其進行有選擇,改造的進行繼承和借鑒,與時俱進,使其德育思想的精華為我們現代生活注入生機。
荀子的德育思想雖然帶有一定的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但是它的積極意義不容忽視。深入研究荀子的德育內容,積極尋求其德育思想與現代的契合點,加以引用和借鑒,切實做到古為今用。荀子德育思想蘊含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其中的許多內容如先義后利、以禮待人、孝順父母、遵紀守法等,已成為我國公民道德素質的要求,可見荀子的德育內容具有不容忽視的時代價值。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以荀子德育的理想人格為基礎,借鑒其他思想,融會貫通的精華組成。德育的目標,是人產生精神動力的源泉,對人性的規(guī)范和引導起到了激勵的作用,有助于社會風氣的進步和國家的穩(wěn)定繁榮。荀子的德育方法對當今社會亦有巨大的影響,德育不能僅僅只靠外在的教育來引導,還要人自己發(fā)揮主體性,主動進行自省,不斷的改正自身道德缺陷,追求更加完善的人格??偠灾髯拥牡掠枷刖哂休^高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天海.荀子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姜希玉.荀子德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山東大學,2016.
[5]吳菲.荀子德育思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
作者簡介:
苗盼桃(1992—),女,漢族,研究生在讀,河北大學,政法學院,中國哲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