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霜
等待父親和母親
◎吳霜
我的父親吳祖光和母親新鳳霞,來自于不同的社會背景和生長環(huán)境。父親出身書香世家,江蘇常州的吳家,溫厚雅致的氣質(zhì)有口皆碑。家庭的影響使他生成了自由自在的性情,因而注定了一生的腳步坎坷多艱。
母親不同,家境十分貧寒,是天津當(dāng)年有名的下九流地區(qū)撿煤核的孩子出身。母親懂事極早,她瞞著父母看戲?qū)W戲,從六七歲時,開始了她的一生事業(yè)。
因為各自的出身和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我父母親的性格也十分不同。父親是名副其實的大丈夫,母親小鳥依人,深感自己一生有靠,父親是她的良師益友。幾年以后,有了我們?nèi)置?,生活是豐富多彩、溫馨富裕的。
考驗來自1957年。父親被扣上了右派帽子,要去東北進行“勞動改造”。面對這種打擊,父親身上與生俱來的安然和忍耐起了作用。三年冰天雪地的東北生活,父親十分平靜地度過。
母親卻經(jīng)歷了一次巨大的考驗。許多人規(guī)勸她趕快離婚以保全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名聲。從小的朋友小白玉霜就勸她,吳祖光幾年都不可能回來,你離了婚,有條件更好的男人在等著你。
母親在這件事情上面表現(xiàn)出了非同以往的抗拒態(tài)度,她非常勇敢地對領(lǐng)導(dǎo)說出了那句后來被人傳頌的“名言”:“王寶釧等薛平貴十八年,我能等吳祖光二十八年!”母親等了父親三年之后,父親回來了。
在以后的幾十年里,父親果然善待母親,而母親也一如既往地忠實于父親。當(dāng)更大的風(fēng)雨向他們襲來的時候,這種互相間的善待與忠實更加顯示出了無可比擬的強大生命力。
他們相扶相幫地度過了“文革”歲月。那時候,母親又被人勸說著要她離婚。這一次,勸說者中間甚至增加了她自己的母親。我的外祖母看到自己的女兒身背右派分子妻子的包袱,受人白眼遭人排擠,實在不忍,她單純地認(rèn)為脫離掉一個這樣的丈夫,女兒就可以擺脫羈絆。
這一次,母親仍然和1957年那次一樣不“就范”,她非常堅決:哪怕丟掉演藝事業(yè),也不能丟掉家庭。她不離婚。其實母親一貫?zāi)懽雍苄?,最害怕的是干部領(lǐng)導(dǎo)對她施加壓力,但是在對待父親的問題上,多年以來她的表現(xiàn)令人吃驚,令人敬佩,令人折服。
父親是典型的不為利益所動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在述說自己觀點的時候永遠(yuǎn)不會考慮世俗的因素,永遠(yuǎn)不會因為什么人的地位、權(quán)勢而隱瞞自己的態(tài)度,他會為了給別人打抱不平而遭受一陣劈頭蓋臉的批判、訓(xùn)斥。父親這種闖禍的性格給無辜的母親帶來了無盡的麻煩,但是母親從來沒有任何怨言。
在我眼里,我父母和別人的父母絲毫沒有兩樣。但是,他們又的確與眾不同,他們不為一般世俗常理所驅(qū)使,行事做人永遠(yuǎn)有自己的原則。他們之所以在各自的事業(yè)上得以成功,這種按照良心原則行事的作風(fēng)是厚重的基石。
我的母親和父親是分別在1998年和2003年的五年間,相繼離世的。
今年是父親100周年和母親90周年誕辰,我依然在心里等待著他們。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