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 李中東
小心用藥莫讓“沙星”變“煞星”
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 李中東
“沙星”是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的簡稱,源于其藥名中均綴有“沙星”。臨床上,沙星類抗菌藥物是常見的廣譜抗菌藥,用于敏感病原體導致的呼吸道、泌尿道、胃腸道感染,以及關節(jié)、軟組織感染,等等。近年來針對沙星類抗菌藥物的使用警示不斷出現,其用藥安全性也日益受到醫(yī)務人員和患者的關注。
研究表明,沙星類抗菌藥物有神經肌肉阻斷活性,可加劇重癥肌無力者的肌無力癥狀,從而引起周圍神經病變,以及漸進性肌肉緊張痙攣和步態(tài)障礙等疾病。這種情況可在用藥后幾天內發(fā)生。
防范措施:服用沙星類抗菌藥物期間,患者一旦出現肌腱、關節(jié)、肌肉針樣刺痛或麻木感,應及時停藥,必要時就醫(yī)。老年人、器官移植術后患者,或同時應用激素治療者,應用沙星類抗菌藥物更容易發(fā)生肌腱炎,需提高警惕。為了減少肌肉酸痛、骨關節(jié)疼痛等病變,患者應避免將沙星類抗菌藥物與具有潛在肌肉損害作用的他汀類藥物聯(lián)用。
特別提醒:動物實驗提示,沙星類抗菌藥物可能影響軟骨發(fā)育,故小于18歲未成年者、孕期和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
沙星類抗菌藥物導敢的神經損害通常在使用后幾天內發(fā)生,即使停藥,其損害癥狀也可持續(xù)超過一年,如頭暈、頭痛、乏力、失眠、多夢、抑郁等。
防范措施:服藥期間有以下癥狀,如嗅覺喪失、味覺障礙、精神錯亂、癲癇樣發(fā)作、痙攣、驚厥等,應立即停藥,必要時就醫(yī),換用非沙星類抗菌藥物。過敏體質、有癲癇病史、合用非甾體抗炎藥,以及高齡(可誘發(fā)癲癇樣發(fā)作)者,應盡量避免使用沙星類抗菌藥物。
沙星類抗菌藥物的心臟毒性主要表現為與劑量正相關的QT間期延長,進而引發(fā)尖端扭轉室性心動過速,雖較罕見,但一旦發(fā)生,嚴重時可致心搏驟停、心跳停止。
防范措施:器質性心臟病,特別是低鉀血癥、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缺血、QT間期延長、心動過緩等患者應慎用沙星類抗菌藥物;盡量避免合用可致QT間期延長的藥物,如胺碘酮、奎尼丁、索他洛爾、普魯卡因胺、西沙必利、抗精神病藥、丙咪嗪、紅霉素和克拉霉素等。肝、腎功能損害者也應慎用。
光敏反應是沙星類抗菌藥物較為常見的不良反應。臨床癥狀為光暴露部分皮膚出現瘙癢性紅斑、水腫、水皰,嚴重者可引起皮膚脫落、糜爛。
防范措施:常見沙星類抗菌藥物光毒性大小依次為:洛美沙星>司帕沙星>環(huán)丙沙星>莫西沙星。服用這些藥物期間,患者應盡量避光。過敏體質者應慎用光毒性大的沙星類抗菌藥物。每日用藥1次者,應晚上服藥;白天用藥后盡量減少外出,避免紫外線及日光照射;外出時應盡量打傘,涂抹防曬霜。
總之,沙星類抗菌藥物不宜大劑量、長療程使用。高齡老年人用藥期間應注意監(jiān)測肝腎功能,及時調整方案,避免蓄積中毒。盡可能口服給藥、餐后服藥,初始劑量不宜過大,用藥期間宜多喝水;靜脈給藥時,需控制滴速和用藥劑量,并觀察用藥后有無不適。
需要說明的是,局部用的沙星類抗菌藥物,如滴眼液、滴耳液、眼藥膏等,全身吸收極少,如果遵醫(yī)囑合理用藥,不太可能引起嚴重副作用,大家可以放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