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媛婷
內容摘要:本研究借助Citespace這一科學計量工具,從Web of Science中選取近10年(2007-2016年)國際銜接研究的222篇論文進行可視化分析。通過考查其時間分布、期刊分布、地區(qū)分布和科研機構分布等,試分析銜接研究的國際研究現(xiàn)狀和熱點研究課題,并通過研讀重要文獻進一步廓清該領域的知識結構。
關鍵詞:銜接 Citespace 研究現(xiàn)狀
一.引言
國際銜接研究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韓禮德(Halliday)和哈森(Hasan)在1976年出版的《英語的銜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書中首次提出銜接這一概念。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國際銜接研究日益成熟并逐步拓展至多個領域。為了解國際銜接研究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本研究借助科學計量學分析工具Citespace對近10年(2007-2016年)國際銜接研究的知識結構、研究熱點和發(fā)展趨勢進行定性和量化研究,并通過繪制譜圖進行直觀分析。
二.數(shù)據(jù)來源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軟件,該軟件能夠迅速而準確地從眾多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數(shù)據(jù),通過深度分析科研論文的相關數(shù)據(jù),考察這一知識領域的基本情況,并將論文相關情況通過知識譜圖的形式加以呈現(xiàn)(Chen, 2004; Chen et al.,2012)。本研究分析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Web of Science數(shù)據(jù)庫,本研究以cohesion為關鍵詞進行主題檢索,論文數(shù)據(jù)時間限定在2007-2016年,語言限定為英語,文獻類型限定為“論文”(article),經過人工排查后得到文獻222篇,最后將樣本數(shù)據(jù)導入Citespace進行可視化知識譜圖分析。
三.國際國際銜接研究概況
在進行知識圖譜分析前,首先對WOS數(shù)據(jù)庫中檢索出的文獻進行時間分布、作者、期刊分布和國家/地區(qū)等分析,以便理清國內外國際銜接研究的發(fā)展脈絡。
1.國際銜接研究相關文獻的時間分布
銜接的研究最早在韓禮德(Halliday)和哈森(Hasan)編撰的《英語的銜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書中被提出。過去的10年見證了國際銜接研究的發(fā)展,從圖1可以看出,相關研究從2007年的10篇左右,上升到2013年的30篇。從其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國際銜接研究在這10年間在穩(wěn)步發(fā)展。其發(fā)展態(tài)勢并不穩(wěn)定,存在一定的波動性,于2009、2010年和2013、2014年有明顯上升,說明國際銜接研究在近些年并不是強勢話題,仍處在該話題的發(fā)展階段。
2.國際銜接研究相關文獻的期刊分布
掌握期刊分布情況可以更有效地為研究者提供資源。本研究對發(fā)布銜接研究文獻最多的前10種國際期刊進行統(tǒng)計(參見圖2)??d數(shù)量最多的前三位期刊是Journal of Pragmatics、Text Talk和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語用學雜志》(Journal of Pragmatics)自1977年以來,已經解決了一些對于理解語言在交際和社會互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的問題,一直也繼續(xù)歡迎各個研究角度的語用學學者投稿。語用學雜志通過參與實用主義的廣泛研究,提供了一個研究論壇,用于處理一般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話語分析,對話分析,認知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和其他語言學研究領域的相關問題,具有明確的語用學分類?!墩Z用學雜志》同時也鼓勵探索語用語言學與鄰近學科間聯(lián)系的文獻,如交流(包括非語言交際研究),發(fā)展與實驗心理學,語言哲學和語言病理學(包括研究所有發(fā)育和獲得性溝通障礙)。
《文本與談話》(Text & Talk)(1981年以TEXT成立)是一個國際公認的語言、話語和溝通研究跨學科研究論壇,重點關注文本/談話制作的情境和歷史性質、語言實踐/行動的認知和社會文化過程和以參與者為基礎的意義談判和多式聯(lián)運。《文本與談話》鼓勵對這些和其他相關問題的探討,不僅涉及話語的理論和方法層面,而且涉及實用和社會相關的研究。
縱覽圖2的5種期刊,我們發(fā)現(xiàn)國際銜接研究不僅在語用學領域取得成果,還涉及到其他分支學科如溝通對話、寫作和心理語言學等。但其文獻發(fā)布量還不夠壯大,并沒有形成潮流的研究熱點。雖然如此,期刊每年仍會刊登1-2篇相關研究,說明國際銜接研究在語言學研究領域仍有一席之地,有待繼續(xù)發(fā)展深入。
3.國際銜接研究文獻的國家/地區(qū)、科研機構分布
國際銜接研究的國家/地區(qū)分布不均衡。從圖3可以看出,美國是在該領域發(fā)表文獻最多的國家,大約占總發(fā)文量的1/4,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第二多產的國家是英國,這兩個國家的發(fā)文量尤為突出。而從第三名開始,每個國家的差別并不大,中國位于第六位。
圖4列出了國際銜接研究最多產的8個科研機構。前五位中有三個來自美國,它們分別是格魯吉亞州立大學、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而前8位也基本被來自英美國家的研究機構所占據(jù),由此可見,英美在銜接研究中相對活躍,這也驗證了圖2的發(fā)現(xiàn)。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科研機構的分布較分散,彼此之間聯(lián)系合作較少。
四.國際國際銜接研究的熱點與演變趨勢
為了探討國際銜接研究的熱點課題,研究使用Citespace對十年間文獻的關鍵詞進行了譜圖分析?!瓣P鍵詞是文獻核心內容的提煉,通過對文獻關鍵詞的分析可以掌握該領域的研究熱點”(王晨爽,2017: 82)。在圖3的圖譜中,節(jié)點代表論文的關鍵詞,節(jié)點越大說明該關鍵詞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越多;節(jié)點間的連線越粗說明節(jié)點間關系越緊密,他們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篇文獻中的可能性也越大(Chen et al.,2010;Chen et al.,2012)。
圖譜中最大的節(jié)點是Cohesion,出現(xiàn)73次。第二大節(jié)點是discourse,出現(xiàn)46次。第三和第四大節(jié)點是分別位于圖譜左上和右下的language和narrative,分別出現(xiàn)27次和17次。該領域的熱點課題還包括:英語(16)、理解(15)、連貫(14)、能力(14)、語言障礙(13)、技能(11)、兒童(10)、習得(10)等。銜接是一種謀篇意義,即用來組織概念意義和人際意義的謀篇意義關系(Halliday & Hasan,1976),所以對語言的理解顯然會涉及銜接的問題。與連貫的必要聯(lián)系在于連貫能為銜接的組篇能力提供評價標準(張德祿 2005),然而銜接與連貫的關系以及從銜接機制到連貫的解釋過程仍處在探討的中心。endprint
圖譜中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年份,節(jié)點和連線呈現(xiàn)紅色和黃色的關鍵詞即是最近3年的新興熱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10年內研究重點發(fā)生了較大偏移,在2010年左右國際銜接研究重點在于溝通(communication)和對話(conversation),而現(xiàn)如今國際銜接研究熱點交織的部分更偏向于語言(Language)和描述(narrative)研究,體現(xiàn)了從口語向書面語研究偏移的過程,書面語中銜接的重要性及一語和二語者在書面語中對銜接機制使用情況的差異引起了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但研究重點偏移的同時,近期熱點所覆蓋的范圍仍圍繞歷年高頻率關鍵詞所覆蓋的區(qū)域,說明現(xiàn)今對銜接的研究仍處于該話題的核心部分,整體國際銜接研究仍處于發(fā)展階段。
五.國際國際銜接研究的知識結構
為了解銜接研究的知識體系,我們需要對該領域的經典文獻進行回顧?!耙黄墨I的被引頻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文獻的影響度”(劉則淵等, 2008:143)。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是《英語中的銜接》(Cohesion in English)(總計被引65次)。書中韓禮德和哈桑將銜接定義為“那些組成語篇的非結構性關系”(Halliday & Hasn,1987:7)。他們將語篇定義為語義單位,而銜接是語義關系。并進一步指出銜接本身包含的兩個方面含義:一是語義層面,銜接是一個意義概念;而在形式上,語篇的銜接關系是由語言形式體現(xiàn)的,比如詞匯、語法等。任何兩個趨于在相似語境下出現(xiàn)的詞項,一旦在相鄰的句子中出現(xiàn)即產生銜接力(cohesive force)。但這種分類方法對搭配界定模糊,搭配的主觀性和不明確性也十分明顯(張德祿,2001)。而后哈森(1984)對詞匯銜接作了重新分類,擴大了銜接概念的涵蓋范圍。
國內著名學者胡壯麟在1994年出版的專著《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中提出有關語篇銜接與連貫的多層次思想,進一步擴大了銜接的范圍。他不僅擴大了結構銜接的范圍;同時提出了語篇連貫的多層次性,認為社會符號對語篇連貫起重要作用;并將語篇結構也定義為一種銜接手段。但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語境對語篇連貫很重要,但胡壯麟認為它并沒有直接起銜接作用,所以他仍將銜接機制的范圍嚴格限定在語篇內部的聯(lián)系上。
國際銜接研究初期幾乎無一例外沿襲Halliday & Hasan(1976)設定的標準,從“單文本視角”將詞匯銜接限定在小句或句子之間,采用抽樣、人工標注文本的方法,其研究的代表性和推廣度都有待商榷。近期,隨著大型語料庫的發(fā)展和量化分析軟件的開發(fā),語料庫視角下的銜接研究開始受到關注,但大多仍基于理論性的探討(Tanskanen,2006;Flowerdew & Mahlberg,2009)。
六.結語
本研究從文獻出發(fā),借助Citespace對222篇文獻進行定性和量化分析,通過知識譜圖的方式呈現(xiàn)了國際銜接研究的現(xiàn)狀,探討了該領域的熱點課題和重要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近年銜接研究的主體從口語逐漸向書面語轉移,對銜接的拓展也涉及文本理解和二語書面語產出研究等多個方面。但本研究僅就Web of Science中2007-2016年的英文文獻展開討論,今后可就其他年代跨度或其他語種的相關文獻做針對性研究。
參考文獻
[1]Chen Chaomei.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1):5303-5310.
[2]Chen,Chaomei,F(xiàn)ideliaI bekwe-San Juan&Hou Jianhua.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 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7): 1386-1409.
[3]Chen, Chaomei, Hu Zhigang, Liu Shengbo & Hung Tseng. Emerging trends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in CiteSpace [J]. Expert Opinion on Biological Therapy, 2012 (5): 593-608.
[4]Flowerdew, J. & M. Mahlberg. Lexical Cohesion and Corpus Linguistics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9.
[5]Hallida y, M. & R.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
[6]Hasan, R. Coherence and cohesive harmony [A]. In J. Flood(ed.). Understand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C]. Delawar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1984. 181-219
[7]Tanskanen,S.Collaborating Towards Coherence: Lexical Cohesion in English Discourse [M].Amste rdam: John Benjamins.2006.
[8]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9]劉則淵,陳悅,侯海燕等.科學知識圖譜方法與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王晨爽,國外視聽翻譯研究的知識譜圖分析[J].外語學刊, 2017(1):80-84.
[11]張德祿,論銜接[J].外國語,2001(2):23-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