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勛
6月 30日,廣東湛江某中學,一家企業(yè)將10萬元獎給了一名12歲女孩。她以620分(理科)的高分一“戰(zhàn)”成名,迅速成為網(wǎng)絡紅人。不少網(wǎng)友抱著唱衰的論調(diào),有人等著“媒體跟蹤后續(xù),看她若干年后泯然眾人的情形”。
每年高考,某些天賦秉異少年總會脫穎而出,博得媒體與公眾關注。不少人意識到生命應自然舒展,不再盲目地對“人造”神童頂禮膜拜,而現(xiàn)代版的“傷仲永”仍歷歷在目。
上世紀80年代初,中科大少年班的干政、寧鉑這些曾名噪天下的神童,引起過社會巨大的關注,他們在大學校園滾鐵環(huán)的畫面曾在電視上滾動播出。
如今,干政就像人間蒸發(fā)了一樣,有人說他隱居在安徽老家,一直與母親相依為命,幾乎與世隔絕不愿再見任何人。
寧鉑的經(jīng)歷更具有傳奇色彩,他2歲半能夠背誦30多首毛澤東詩詞,3歲能數(shù)100個數(shù),4歲學會400多個漢字,8歲能熟讀《水滸傳》。寧鉑后來教書育人、結婚生子,最后遁入空門,與當初人們的期望形成鮮明反差。其父不得不離開贛州老家,他說:“不是我自己抬不起頭來,是我們整個家族都抬不起頭來啊?!?/p>
少年班大多數(shù)人并未成為管理者所宣稱的“各個領域的‘佼佼者”,有的人循規(guī)蹈矩地完成學業(yè)后,進入體制或科研院所,且建樹平平。當初培養(yǎng)“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計劃,現(xiàn)在看來并未實現(xiàn)。他們被迫接受成人一廂情愿的教育、吹捧、利用,最后卻沒有按照他人一廂情愿的期望“成功”。背后呈現(xiàn)出來的不單單是教育之痛,亦有人性與時代之悲。
20世紀20年代,美國也曾出現(xiàn)過神童熱。當時,神童受到的追捧堪比電影明星和商業(yè)大亨。1926年,美國作家斯通納將這些小天才集合到一起,創(chuàng)建了當時大名鼎鼎的“天才培養(yǎng)聯(lián)盟”,她自己的女兒小斯通納便是其中一員。
1937年,《紐約客》雜志開始追蹤報道那些神童的蹤跡,其中之一的數(shù)學天才西迪斯住在波士頓貧民街區(qū)的爛房子里,“一看到數(shù)學公式就惡心”。
斯通納的女兒小斯通納,那個9歲考入斯坦福大學、12歲會說8國語言、常被母親帶著全國宣講的“奇跡女孩”已離婚數(shù)次,生活一團糟。她寫文感慨:“親愛的母親們,讓你們的孩子遠離那些所謂的名聲,因為這名聲很容易就會變成恥辱。如果你有一個健康、快樂、滿足的孩子,你就應該感到幸福?!?/p>
美國這股神童熱誕生在大蕭條之前,物質(zhì)的繁榮帶來觀念上的解放,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盛極一時,整個社會盲目樂觀,熱衷于炒作財富與名人。“天才培養(yǎng)聯(lián)盟”與其說是神童伊甸園,不如說是投機倒把的商業(yè)組織。斯通納希望通過這個平臺,把神童介紹給土豪資助人,“對于富人們來說,這會是最佳的投資選擇?!?/p>
當成人將自己的欲望強加給神童,以教育之名行謀利之實時,這場社會實驗注定將以失敗告終。在那以后,美國人意識到問題所在,頒布了各種法案保護孩子,用偏激手段揠苗助長的家長可能因“虐待罪”被判刑。
莫言說:“真正的天才是有頑強的生命力的,猶如大水,淤東流西,湮南涌北。人的可惡就在于,一旦成為父母之后,就忘記被父母壓迫的痛苦。”少年班沒有孕育出如水之天才,因為他們從未被視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十三四歲便強制接受“少年班管理委員會”的“思想道德教育”,以致他們中不少人心理與人格殘缺,于矛盾中痛苦彷徨。
當然,未來有無限可能,“唱衰”神童的論調(diào)有失偏頗。只是,當廣東湛江的小女孩夾在企業(yè)家與父親之間,木訥地接過10萬元獎金支票時,與教育無關的一些社會命題仍然值得繼續(xù)討論,關乎生命的“失格”、尊嚴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