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際
“莎士比亞先生穿越三百年在跟你講話,斯通納先生,你聽到了嗎?”這是文學(xué)概論課上,亦師亦友的斯隆讀完莎士比亞第七十三首十四行詩后,對斯通納(Stoner)所說的話。打開斯通納精神世界大門之余,成為了對他的喝問,也似乎是《斯通納》作者約翰·威廉斯穿越了半個世紀(jì)的叩問。當(dāng)斯通納的靈魂裸露在我們面前,就猶如懸起了一面鏡子,照見的不僅是他自己,還包括人海中的我們。
有人說,斯通納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美國夢,我覺得,不準(zhǔn)確。準(zhǔn)確而言,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夢。一個窮小子是怎樣通過自己踏實的學(xué)習(xí),用知識改造命運的。如果這樣說,那是一篇很勵志的小說了,而這又只屬于小說前面很小的一部分——故事在徐徐展開。
全書的氣息凝重,主角性格冷漠,配角同樣冷漠。能夠讓人感到溫度的,是作者細(xì)致入微的心理描寫與情景描寫。
“你是一個單純的土地的孩子,也在弱者之列——你是個夢想家,一個更瘋狂世界的瘋子,我們中西部本土的堂吉訶德?!边@應(yīng)該說是作者借馬斯特思之口給斯通納定了一個基調(diào)。
他的理想不夠偉大,和所有普通人一樣,只想擁有一份愛情,一份工作……
四十多歲時,“情欲與學(xué)問”,“全都有了”。我更喜歡這時的斯通納,不是因為與凱瑟琳的婚外情,而是因為這時他的靈魂是解放的、自由的、自主的。
換個角度而言,斯通納的人格是分裂的。這種分裂完美地讓他與外圍世界有了割裂和“融合”,也是他能感覺自己活著的一種方式。簡單有效,不過是自我催眠。這體現(xiàn)在他與妻子伊迪絲的“冷戰(zhàn)”與做學(xué)問上。對伊迪絲的不斷讓步,對女兒的愛無法實現(xiàn),只能勉力用自己的心去溫暖自己的手與腳。研究學(xué)問并寫出著作,與其說是鉆研的結(jié)果,不如說是逃避世俗冷遇的副產(chǎn)品。當(dāng)斯通納收拾屋子的時候,他意識到,很多年來,自己并不知道他有過一份憧憬,一直鎖在內(nèi)心的憧憬,這個憧憬表面上是指向某一個地方,其實就是他自己。
作為小人物的斯通納,是無助的,對現(xiàn)實的冷漠,是無奈,也可以視為斯氏漸漸形成的一種抗?fàn)幏绞?。無力,卻也只能這樣。從客觀上講,社會是一個圈子,是需要這樣的人做陪襯的。對社會某些群體而言,這不是抗?fàn)帲橇硪环N迎合。對系主任勞曼克思說NO,是他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對學(xué)問本身的捍衛(wèi)。這幾乎是斯通納唯一一次與世俗的正面交鋒,也以失敗告終,這是一個壯舉,也是一個令人玩味的諷刺。
書中人物遇到的事情很簡單,卻在特定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了獨特效應(yīng)。斯通納的一生是沒有釋放的一生,好容易有了一次意外的愛,卻還把他推入了深淵。這是多少小人物遇到的事啊。斯通納沒有最深切地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這也許是作者要傳達的另一種意思,一個小人物,哪怕是一個知識分子,也可能不敢或無法直面現(xiàn)實與自己的懦弱。
《斯通納》把尋常生命最幽暗的自我憂憐暴露了出來,這也許是這本書“塵封”半個世紀(jì)的原因之一。而今重新出版,這種自我哀憐得以再度展現(xiàn)在白天與黑夜之間,心靈得到撫慰,終究,社會無法忽視這樣的小人物的輾轉(zhuǎn)跌宕。這也許是它廣受矚目的一個原因。
某種意義上,這部小說也有著輪回的一面,斯通納的一生談不上美好順?biāo)?,女兒格蕾斯的情感以及迷離難言的遭遇也令人唏噓……這是作者的隱喻,還是世事的殺機?
我想,這是生活的一種必然,一種宿命。在斯通納這樣的人沒能真正提振自我、重塑生活之前,他們只能是一塊石頭。當(dāng)然,石頭也是多面的,既可能是冷漠或孤立的,也可能是淡然而堅硬的,并隱含著一種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