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雯
時代劇烈變化,每個人都被裹挾其中。堅持與思考,看似簡單易懂,實則蘊含深厚內涵。在欲望叢生、誘惑交織的當下,厘清自己的社會坐標、將自己從個體的局限中解放、置身于時代洪流之中,我們需要信念和智慧。ThinkPad堅持以思考造就經典,在品牌25周年之際,邀請了作家許知遠、建筑師青山周平和《智族GO》主編王鋒,探討“堅持與思考”,他們和ThinkPad一樣,享受思維樂趣,倡導智性生活,在各自的領域負重前行,遠眺四方,從未止步。
許知遠 作家、出版人
他寫書、采訪、演說、創(chuàng)業(yè),是一位以筆為犁、以思想為食的知識分子。
刺破舒適 向上進發(fā)
許知遠試著把情緒從那些不請自來的柳絮中抽離出來。初夏的炎熱和厭倦,令人昏昏欲睡。他把目光集中到眼前×1 Carbon上,指尖觸及鍵盤表面,發(fā)出砰砰的敲擊聲,思考從中誕生。以此前推十幾年,許知遠發(fā)出的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砰砰聲,回響的聲音不少,或贊或謗,更多則像是被石子驚起的水波漣漪,一層推開一層,看起來像是那些最外沿的波瀾和石子已經聯(lián)系不大。
2000年從北京大學計算機微電子專業(yè)畢業(yè)之后,許知遠并未成為互聯(lián)網工程師,轉而成為了一名靈感與思想的傳播者。他為多家媒體撰稿,出版暢銷一時的《那些憂傷的年輕人》,成為喧嘩時代中一名少見的清醒者。他閱讀,思考,將它們視為空氣和水?!八鼈兪俏胰粘I畹囊徊糠郑也幌朊撗趸蛎撍滤??!?/p>
前一天晚上,他閱讀的是兩代帝師翁同龢的日記。其中有一段提到,袁世凱給翁展示了歐洲一份報紙上所繪的瓜分中國的地圖。那是維新變法即將展開的1898年春天,兩位清末要員的討論一下子把許知遠拽回了當時北京城的氛圍。許知遠說,這是他最近一次獲得思維樂趣的體驗。
歷史、現(xiàn)實、人類文明,這些命題本就勾連著許知遠二十年的寫作版圖。《中國紀事》《我要成為世界的一部分》《轉折年代》《這一代人的中國意識》……許知遠諸多著作的名字,都透露出一種宏偉的意志與憂慮的意識。2016年,許知遠四十歲。他開始學習克制自己遠離那些宏大的描述方式,而以背后細節(jié)、邏輯結構為主要支撐。他特意強調了這個年齡。多年的閱讀與思考,讓他不斷進化、蛻變,他說:“年輕時對世界更為野心勃勃,也更為心虛,所以需要宏大的詞匯來拓展并掩飾自己?!蹦隁q漸長,他從激情走向冷靜,以謙虛的姿態(tài)換取更為準確的表達。
“我盡量不那么大而化之地評論一代人?!痹S知遠說,“就個人感受而言,這的確是一個智力、審美、道德秩序皆有瓦解的時代,年輕人缺乏對一種更崇高、壯麗事甚至不相信這種事物的存在?!?/p>
他了解這個時代的平庸,但也必須直面這種歷史的常態(tài)。對于年輕人,他永遠保持著良好的愿景:“每一個年輕人,都應該以更勇敢的姿態(tài)來面對現(xiàn)狀,愿意刺破眼前的舒適?!?/p>
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 建筑師
相信建筑有力量改變社會,喜歡與人分享,喜歡在思考中探索城市生活的更多可能
青山周平在中國12年,說中文時不疾不徐,遇到不擅長發(fā)的音要很重地咬一下字,像敲一塊磚頭。
人們知道青山周平是從《夢想改造家》開始的:與日本明星小栗旬幾分相似的外表,隨和的性格,以及讓人眼前一亮的設計才能。在這之前,青山周平的童年里隱藏著關于城市和建筑的秘密——他喜歡在從家到學校的十幾分鐘路程里探索房子與房子之間的縫隙,任憑快樂從縫隙里膨脹開來,布滿家鄉(xiāng)廣島的圍墻。于是他又時常在這些快樂的圍墻上走,吹著海風,“這讓他感覺那上上下下的空間都是屬于他的?!?/p>
“我對自己最大的否定可能是我放棄‘正常人的生活’?!鼻嗌街芷皆诓稍L中說。日本社會與中國社會不同,絕大部分的人選擇在公司或者政府部門工作,安穩(wěn)平和,因而當25歲的青山周平放棄在日本的工作選擇來到北京時,一種極大的不安包裹了他。那時他整天思考的問題就是:我來北京工作這個選擇到底對不對?我為什么來中國做建筑設計的工作?我在這里可以做什么?
否定伴生的不確定性迫使他獨立思考,而獨立思考又不斷地制造否定,往復循環(huán)。后來,他的思考慢慢變成了“我在這里要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情”。
設計師的工作是被動的,《夢想改造家》中的兩個小型住宅改造項目使人們相信,青山周平是擅長做小空間改造的設計師,但是他并不希望有這樣的標簽。在他的理解中,屋子不僅僅是屋子,它們還是提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體驗和新的交流方式的場所。對于青山來說,設計的好看與否不是主要問題,更多的是它具有改變人與人關系的能量——這是他思維的起點,也是他有別于其他建筑師的特質。
青山造宅,更是通過完整的建筑來傳播他的理念價值觀,思考建筑承擔的社會功能,“因為我還相信建筑設計有力量改變城市,改變社會?!鼻嗌秸f。他把自己歸結為一個理生的人,他相信美的實物背后有邏輯,也相信思考能使他獲得更多的靈感,從而進化成一個更具有社會意識的建筑師。
從居住的胡同到國貿附近的工作室,近半小時的路上,他會仔細觀察這個城市的各種氛圍、變化,將對城市的思考與靈感在隨身攜帶的X1 Yoga上描繪下來——這是建筑師的理性和人類的感性貼合最緊密的時刻,是青山周平專注思考的時刻,也是他最接近自由與平靜的時刻。
王鋒《智族GQ》主編
見證了中國雜志沉浮嬗變的最好時光,從紙張到屏幕,不變的是高遠格局、精神性和物質性,最終都收歸于人性
砥礪前行
幾年前,有位叫Lesie的讀者曾寫信給《智族GQ》,有關自由、時間與生命,內容不長,寥寥幾行。主編王鋒的回信卻很長,要翻幾頁才能讀完。他誠摯地寫:“人生進入中年,已經不容易被—些具體事物所困,世事亂相,日漸明晰,很多人很多事,高與低,成與敗,榮與辱,基本都能做到進退有據(jù)。但是時間,生死,本源與自我,這樣一些原先無力思考無暇廄及的問題,越來越多浮上心頭?!?/p>
從《三聯(lián)生活周刊》到《男士健康》、《時尚先生Esquire》,再到《智族GQ》,王鋒從雜志行業(yè)最繁盛的年代走來。隨著紙媒行業(yè)逐漸落寞,王鋒身邊不斷有記者、編輯轉行。他承認這是他必須面對的巨大窘境,稱“這樣的堅持越來越艱難”,但他說他并不悲傷:“接受這個行業(yè)的衰落,與當年跟隨他一起成長一樣,都是我們生命中讓人懷想的旅程?!睂τ谒麄€人而言,生活依舊是表層浮浪之下的深流,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流向。他甚至樂于見到GQ培養(yǎng)的人們走上其他舞臺,因為他“看到—些變化和結果,不是所謂成功,而是思想和人格的譏觀”。
8年前,《GQ》中國版尚未面世,王鋒就在一次編輯會議上說:“希望我們能用三五年的時間,讓《GQ》以時尚媒體的身份,贏得中國真正的主流媒體們的尊重?!彼麑﹄s志寄予了良好愿望:有智識、有情懷、格局開闊、懂得美和欲望、有修養(yǎng)的閱讀和寫作、體面的物質感以及對人性本身有不可妥協(xié)的尊重。他不斷思考和重建時尚雜志在媒體行業(yè)的定位,也以自身的實嘣專遞堅守的信念。剛入行時,他覺得才華是一個門檻兒,后來覺得勤奮是一個門檻,及至年歲漸長,才發(fā)現(xiàn)有了勤奮和才華通通不夠。要獲得進步,得有安靜的、堅持的力量才行?!耙患?,你堅持得久了,堅守了夠長的時間,總會有所得,這種得,不在乎名利,也不在乎到底做了多少事,而是你知道自己所成,也知道了傳記的本分和局限。”王鋒說。2016年,王鋒出版了首部文集《愿你道路漫長》,這是他過去7年卷首語的合輯。在他眼中,卷首是門簾,是吆喝,是雜志腔調和氣質的定星盤,它的視野和格局,直接延伸,影響到一本雜志的品格和肌理。而在那篇傳播甚廣的同名文章中,王鋅同樣探討了兩個重要的人生命題——同行與抵達。作為個體而言,他曾與作家許知遠、蔡崇達并肩而行,也因各自的思考與堅持,收獲靈魂的滋養(yǎng),完成自我成長?!皼]有什么是終極神圣的,除去你心靈的完整,唯一的錯誤是違背它,唯一的ZEUS是尊崇他?!鄙倌陼r,王鋒就讀過美國作家愛默生的這段話。他將之視為一生的砥礪并實踐于此后人生。